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 | 中国人的餐桌习俗

2016-03-30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JZHPRESS 悦读


中国餐桌习俗


微信号:jzhpress



(作者杨步伟)


在中国,招待餐的开头是一场座次之争,或者毋宁说是谦让座次之争:谁应该第一个进入餐室,谁应该坐在桌首,谁应该坐次座,等等。在一场分寸恰当的僵持之后,资格老的客人会说一句“恭敬不如从命”,在首位落座并让聚会顺利进行。贵宾坐在餐室最靠里的位置,而主人或女主人的座位则背朝侍者上菜所走的门。


在多个家庭的聚会上,每对夫妇被安排坐在一起,这是多年来我在美国遵循的惯例。美式惯例是让夫妇分开落座,以便让每个人都能与邻座的客人相互交谈。但我个人的理论是,在餐桌边的话题应该是普遍性的,这样大家都能聊到一块儿。


我向来不喜欢大桌中餐的原因是,无论是正餐还是便餐,除非是针对沿着长桌而坐的客人适当地增加重样的菜,否则在大桌上就不得不将菜肴传来传去。




大家都对筷子很熟悉了。已经能熟练使用筷子的读者都知道,因为食物已加工成一口大小,用筷子比用刀叉方便得多,如果用刀叉,你会时常将叉子从左手换到右手。


因为许多光顾中餐馆的美国人已经学会用筷子,如果餐馆不提供叉子(除非顾客主动索取),这其实是对顾客的一种恭维。一次,我说吃任何东西都可以用筷子,有人问道,“那牛排呢?”我说:“当然——你只需夹起牛排咬一口。如果你做不到,那说明这块牛排做得不够嫩。”


因为共享进餐的惯例,餐盘很小,因此每个人应当一次只取一小份。如果从每道菜取得太多,都堆在自己的餐盘上,在中国人看来就有贪婪之嫌。


在美国,有些家庭和餐馆遵循这样的惯例:在每人的筷子之外,提供公勺和公筷。但在美国断断续续地生活了40年之后,我仍然不习惯在公筷和私筷之间换来换去。我会忘记换筷子并心不在焉地用公筷进餐,然后,当我想起来应该换筷子时,又会用我的筷子给邻座夹菜。




如果以医生的身份发言,我发现用私筷夹菜是相当卫生的,特别是那些已经切好且方便夹的菜。如果食物是整个的,比如一大条鱼或者牛肩肉,女主人可以先用公勺或公筷将它分割成大小合适的块,以便每位客人自己夹取。我倾向于让客人自行选择食物块的大小,因为每个人的偏好不同。例如,如果给我直接上了鱼片或鸡胸脯,我可能就忘了自己本来爱吃鱼头和鸡翅。


说到汤,大多数中国家庭和餐馆都过于美国化,以至于他们都是按每人一碗上桌的;甚至,与传统的中国惯例相反,是在一餐的开头上汤。尽管用餐时咂嘴被认为不雅,但从勺子或碗里吸溜热汤以降低温度、传播香味,却是再正当不过的。


在我来美国之前,我曾在一间教会学校里被教导说,吸溜汤是不好的举止。后来我注意到美国人经常在公众场合擤鼻子,这发出的声音比吸溜汤要大得多,而且全无开胃的作用,从那以后,我对喝汤时出声这件事就不那么犹豫了。


按中国的习惯,人们不仅喝汤,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喝”米饭。当一碗米饭所剩无几的时候,想用筷子捞尽最后的米粒就很难,但只有小孩子才可以用勺子吃米饭,于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碗举到适合喝(汤)的高度,并用筷子将米饭扒拉进嘴里,直至颗粒无剩。因为大米是他人的劳动果实,浪费任何粮食都被认为是种罪过。这种教导在我脑海中根深蒂固,直至今天我都不愿意丢弃任何米粒,尽管我并不在意扔掉任何肉或蔬菜。




我丈夫在台湾的一个同事来到美国,他有时不得不用盘子吃东西,这也正常,但当盘子里盛的是米饭时,他会将盘子凑到自己的嘴边,并把米饭扒进嘴里,这样就能不剩下、不浪费哪怕一粒米。在中国有种说法,如果一个小孩吃剩了饭,他未来配偶脸上的麻子就会像他碗里剩下的米粒一样多。由于我因早年痘疮的困扰而在脸上留下了三四个小坑,看来在我丈夫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一定经常吃饭没吃干净。


圆转盘(lazy Susan)是一种让人能在餐桌上轻松取食中国菜的“新”发明。我给新字加了引号,因为很久以前美国的中餐馆就开始使用圆转盘了。我父亲发明了一种自制的转盘,将其放在桌子中间的一个洞下面,用滚珠轴承来支撑,主人可以从桌子下面旋转它,这样就能让多种菜肴都处于客人伸手可及的范围之内。在吃中式火锅的时候,火锅放在桌子上都会显得太高,可以将这个装置降低一点,以便让火锅与桌面几乎平齐,使每个人都能更方便地取食。


在美国,在使用圆转盘时,我通常会吩咐侍者将菜肴靠边摆放,使它们更容易够得着。但因为女主人被认为应热情待客,而客人又希望表现得温文尔雅,每个人都仍然倾向于替坐在自己对面的人效劳,于是圆转盘成了摆设,失去了它真正的功能。无论中国客人还是美国客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形,我通常会用一句现在已成陈词滥调的话督促每个人:“恭敬不如从命。”


当然,如果你和一位中国女主人或客人一道去美国中餐馆,问题就简单多了。但如果你身边没有中国同伴,那就要确保给你上的菜确实是你想要的。就算是只言片语(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广东话)也能让侍者有个印象。另一件事是索取筷子来代替刀叉,或者至少是作为对刀叉的一种补充。


双语菜单现今已经很常见,善加利用的话它会很有帮助。但是不要点任何形式的杂碎菜(suey)或者炒面面条(Chow mein with Noodles),除非你真的喜欢它。一个在菜单上列有这两种食物的餐馆,无论如何都不是地道的中餐馆。




JZHPRESS,悦读九州

选摘自《中国食谱》

杨步伟 著

九州出版社2016年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了杨步伟的两部著作:《中国食谱》和《怎样点中餐》。1938年,杨步伟随丈夫赵元任定居美国,她放弃了热爱的医生本行,成为低调的家庭主妇。她写了《中国食谱》,向西方人介绍中国菜与饮食文化。她从中餐烹饪原理、用餐礼仪写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兼介绍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


之后杨步伟又写了《怎样点中餐》,在这部书里,杨步伟介绍了如何在美国吃地道的中国菜肴,她坚持认为“筷子比刀叉灵活,筷子应该统治世界”。


作者介绍:


杨步伟(1889—1981),出身南京望族,祖父是著名佛学家杨仁山居士。她自幼性格果敢,勇于任事,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女性之一。


她先后在南京旅宁学堂、上海中西女塾读书。二十岁时应安徽督军柏文蔚之邀,任崇实女子学校校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医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开办“森仁医院”。1920年与赵元任相识,次年结婚,1938年全家移居美国。


更多好文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赵家人的餐桌


钱穆:做人的规矩


顶级吃货的14个讲究


汪曾祺:中国人的口味


汪曾祺:中国人的咸菜


一颗充满景仰的蛋


肉欲厨房


林清玄:过有品质的生活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


更多好文请回复“悦读”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JZHPRESS,悦读九州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愿每次阅读都是一次探险,

充满惊喜和刺激。

——悦读



Copyright ©2016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企鹅:2635599399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寂寞就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