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建 雷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与思想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郑重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拉开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问题,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序幕。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新华社)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从百年来的历史与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旗帜,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鉴往知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理解为什么新时代要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国人民头脑,以及深入掌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方法路径,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百年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是近代中国继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蒙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伟大的胜利,对五四运动起了推动的作用。图中左为当时报上刊载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右为李大钊同志在1918年10月和1919年5月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新华社)
十月革命之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相对零散、片面、不成体系,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思潮来介绍,并非信仰的传播,所以传播效果有限。十月革命之后,在救亡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知识分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强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扎根。《新青年》《晨报》《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等大众媒体一马当先,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办刊物、写著述、办夜校、开讲座、作演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作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其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毛泽东在西柏坡曾深情回忆李大钊,说他“是我真正的老师”,“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就传播的不同阶段而言,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大革命期间,毛泽东运用《国家与革命》的理论来解释中国革命的问题。在延安时期,为解决党内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认真研读马列经典著作,并将其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撰写《实践论》《矛盾论》等理论著作,阐明党的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的思想路线。
1941年至1945年的党内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运动,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成为全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在全党范围内先后4次提倡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全党范围内也掀起学习经典著作的热潮。在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和有力推动下,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运动也迅速发展为全国规模的广泛群众性的学习热潮,成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及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面临着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并根据新阶段中国发展的新情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邓小平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邓小平反复强调“要走自己的路”,并且用很多事例来说明其必要性。
20世纪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精准理解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向全党全国人民振聋发聩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也进入了新时代。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中国共产党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在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鲜血液,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回应实践呼唤与人民期盼,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我们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用百姓喜爱、通俗易懂的表达,精练地将其概括为“中国梦”,并形象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思想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新形势下,“四大平台”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抓手。在中央关于推进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的部署下,各地各相关部门不断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切实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成功经验
坚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突出特征就是经历由西方文化到东方文化的转场过程,这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时代课题息息相关。从早期传播来看,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学理或西方思潮引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只是以写文章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且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的社会现状,还没有开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随着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而开始面向工农群众。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条件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时代在进步,实践在推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正是根据时代之需,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时代课题,紧扣时代脉搏,推动科学的理论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来看,他们不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而且还拥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品质。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才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其传播的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主要扮演着两种角色:一种是思想的播种者,主要表现为早期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通过创办报纸传播马克思主义,吸引大批青年开始加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另一种是思想的践行者,他们在信仰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与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终极真理也不能包治百病,其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只有坚持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点、时代特色,使之更易被群众所接受,更易被广泛传播。
坚持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终注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毛泽东十分经典的论断。在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看到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发挥人民的力量。邓小平把造福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最高要求和目标, 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衡量改革政绩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便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都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导向。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坚持以发现和解决人民关切的问题为落脚点,才能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
坚持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或载体,且每个时代都有富于时代特色的传播方式。从传播手段来看,在早期传播期间,传播途径主要是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撰写刊登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为了争取广大农村群众,便根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特点选择传单、横幅、布告等元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鼓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红色电影与红色歌谣成为重要手段,例如1935年上映的《风云儿女》以及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以浓郁的民族特色而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着战斗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也日益丰富,主要表现为:以网络为载体、以新媒体为依托,建立各种网站和网页,拍摄各种微视频,推出各类手机APP,传播的时效性、趣味性、便捷性大大增强。从传播话语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点是善用民间语言促进大众化传播,比如毛泽东用“打土豪,分田地”表明政治主张,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来振奋人心;邓小平用“黑猫白猫” 理论说明经济主张,用“摸着石头过河”提供改革开放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用“洗洗澡,出出汗”要求党员作风;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说明政策主张。话语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实际,利于群众接受。
鉴往知来,传播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正确把握时代主题与世界发展大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够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永葆理论青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保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应具有双重属性,也就是说传播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从时间维度认识中国历史与现实,认清当下中国发展的实际;另一方面要从空间维度放眼世界,把握好世界发展的大势。
首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要立足我国国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研究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顺应理论需求,推进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民族气派。其次,纵观世界发展历史,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更何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格局正经历巨大变化,世界秩序的构建正经历深刻调整,由此滋生大量复杂的现实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了解,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把握好世界发展大势,自觉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中,增强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中国的发展更具时代性和世界性。
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是首要前提。应用的前提在于精通。学懂弄通才能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说清道明讲深刻。新时代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首先要做到真学。认真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着问题并联系实际地学,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其次要融会贯通学,做到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以前弄懂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深入以及新问题的出现可能转变为不懂的问题,要做到真懂则必须要有问题意识,针对问题去学,多思、多问、多查阅,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最后要联系实际学,做到真用。理论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实践应用,精学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找准工作中的短板,从而总结经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正确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以及行动自觉。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时代面临的问题是重要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是为促进马克思主义走近百姓生活,释放其理论价值。而理论本身能够被认同的根本在于它能够科学地回答现实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机遇。马克思主义作为与当代中国发展同向同行的理论,要想广泛而有效的传播,就必须解释好解决好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尤其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问题。对于民生领域的短板、脱贫攻坚中的难点,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住房、医疗、食品、就业等问题,我们必须要勇于用真理说话,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既能够从理论层面关照群众,又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谋利益。只有将这些重点问题回答好了、解决好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才会有群众基础,西方的话语陷阱亦会不攻自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亦会更加响亮。
利用全媒体拓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搭建全媒体传播平台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保障。全媒体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升级,引发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全媒体依托互联网搭建出互联网平台,给马克思主义现实传播与线上传播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为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提升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必须弘扬主旋律,必须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科学认识互联网传播规律,搭建主流媒体移动传播平台,在传播内容上关注社会现实与人们实际需求,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的传播由平面到多维、静态到动态,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以利用微视频、动画、音频等形式以网络为依托,以移动为终端进行传播。把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论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了具体化、形象化,更易被大家所接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青年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要做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必须掌握好这一“关键少数”,把当代青年作为重点传播对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今天,我们依然要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广大青年像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那样,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作者:刘东建,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雷朋,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文章来源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7期,原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责编:申洁
版式:邝岩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等网络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