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干部要注意!别让“经历”成“经过”

徐文秀 前线理论圈 2021-09-22
如今,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得有扎扎实实经历已经成了一种共识。一些不缺学历缺经历的所谓“三门”干部,都自觉到基层去补短板、强弱项,或主动到“主战场”去经风雨、见世面。
但是,毋庸讳言,也有不少干部只是为了装点门面、镀镀金,为经历而“经历”,把经历变成了走过场,甚至变成了做给人看的“秀场”,结果经历只是一种“经过”而已。
比如,有的总是习惯于“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脚不沾泥、身不落灰,工作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他们奉行“不干不够意思、干点意思意思”,推崇“过得去”就行,觉得有一段经历就可以了;有的则不愿也不敢到“吃劲”的岗位上去摸爬滚打,总是拈轻怕重、避重就轻,不敢接“烫手山芋”、钻“矛盾窝”,干什么都轻飘飘、图舒服;还有的虽然经历过了,却不会也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注意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对经历过的事似懂非懂、一知半解,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等。
经历成“经过”,是一种“伪经历”和“假把式”。经历是用来干什么的?不是用来看的玩的,更不是用来当个人升迁筹码和资本的,说到底是用来熟谙世事、增长才干的。
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历就是经验。只有真正经历过了,才知道是非曲直,懂得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然而,现实中一些人要么不把经历当回事儿,觉得经历可有可无;要么把做了当成做好了,图虚名、干虚事,雨过地不湿;更有甚者,屁股还没坐热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被戏称整天“下跳棋”;等等。
经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和沉淀的,不可以“短斤少两”,必须扎扎实实、货真价实。一些人的经历之所以好看不好用,原因在于对经历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再加上一怕苦二怕累,结果表面上看经历都有了,而且“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徒有虚名,没有真正起到“强身壮骨”的作用,这样的经历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用的。
要让经历不成“经过”,就得“下得去、待得往”。“蜗居”出不了经历。经历不是整天挂在嘴里、写在纸上,也不是“宅”在大楼里、躺在材料上、泡在会议中就会有的,而是要深入实际、深入实践和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中去。“下得去”是前提,“待得住”是保证。“待得住”是需要一种精神意志的。
心中有大目标、眼里有大方向、胸中有大理想、脚下有大定力,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才真正待得往。当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眼看着一块下去的知青都一个个回城了,他却坚持下来了,成就了一段“把心留在了那里”的难忘而宝贵的经历。“下得去”不易,“待得住”更难;“下得去”靠勇气和决心,“待得往”靠毅力和定力。
要让经历不成“经过”,就得“扛得起、干得好”。经历是要干事的,它不是一次简单轻松的出门旅游。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什么样的经历让人刻骨铭心、没齿难忘?让人成长成熟、砥砺成才?哲人说,与人一起笑的经历都记不清了,而与人一起哭过的经历往往记忆犹新。撸起袖子、甩开膀子一起战天斗地的岁月,爬坡过坎、风雨兼程一起度过的时光,惊心动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起熬过的日子,都会让我们的经历有故事、有质感,丰富、充实而生动。
要让经历不成“经过”,就得“多过脑、多走心”。同样的经历,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终生受益受用,而有的人却最终两手空空?为什么有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可以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而有的人却屡屡在“同一条河流”上犯同样的错误?根本在于善不善于总结。
1965年,毛泽东在接见李宗仁夫妇时曾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他在回忆往事时提到过关于游击战“十六字诀”的来历,说自己从来没有想到会去搞军事、去打仗,后来上井冈山,打了几个胜仗,经过总结经验,产生了“十六字诀”。
总结经验是最好的学习。它是在实践和再实践基础上进行认识和再认识,让感性经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也就把经历变成财富了。
人有选择经历的可能,但没有超越经历的成熟,任何人任何事走不完过程是看不到结果的。要让结果更美好、可期待,就别让经历成“经过”。


作者:徐文秀


来源:《学习时报》2019年12月16日第4版
版式:山中石
监制:李爱玲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扫一扫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个“在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