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北京急救中心的“生死时速”



一线转运中贴身监护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寒冷雪夜连续8小时

室外洗消作业


火车站、机场、定点隔离酒店之间

无数次往返

转运密切接触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目前北京急救中心上百名“急救人”

不分昼夜,争分夺秒

24小时奔波在战“疫”前线


这支大无畏的“急救英雄”队伍

正在与病魔抗争

同时间赛跑

上演着一幕幕

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

……
“夜班”延长4小时:
“有任务请组织接着派”
2月5日上午7点50分,还有10分钟,北京急救中心党员谭华社和司机李巍就可以下夜班了。战“疫”打响以来,北京急救中心党委第一时间成立了一线转运组、洗消组等3支疫情防控应急队伍,并成立临时党支部。谭华社和李巍搭档,和其他20多名同事是“一线转运组”组员,负责“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转运工作。此时,谭华社接到新的“转运任务”:将一名82岁的“新冠肺炎”女性确诊患者从某医院转运到地坛医院。
启动车辆,打开急救灯……接到任务后的谭华社和李巍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出发。路上,谭华社和医院工作人员对接了解患者详情:患者已发病3天,既往有心脏病,肾功能衰竭,平时卧床,血氧饱和度不稳定,转运途中需要吸氧治疗……
一路疾驰,8点15分,急救车到达医院。谭华社和李巍立即推着担架床,带着相关医疗设备,赶到医院二楼病房。随即再次确认患者详情,给病人带上口罩,接上氧气,和医院工作人员一起将患者抬到担架床上,并盖上棉被保暖。患者转移到急救车上后,谭华社立即给她接上心电监护仪,并轻声安慰道“有我们在,不用紧张”。“这位患者病情严重,转运中我在医疗舱内全程近距离陪护,确保万无一失。”谭华社介绍。他快速和地坛医院联系,然后又是一路疾驰。路上,谭华社再次电话和地坛医院沟通患者病情,并提醒对方做好接收准备。
9点10分,急救车到达地坛医院。谭华社和李巍带着医疗设备,用担架车将患者送至医院5层抢救室。做好交接后,9点30分这次转运任务结束。
“有任务请接着派,多出一趟车就多尽一份力,我们顶得住,这样也能多节省一套防护服”,谭华社及时跟单位请示。多转运一次患者,就多一份感染的几率,身为医生的谭华社难道不知道吗?“作为急救人,做好安全防护,我们不怕,更有这个自信!”谭华社笃定地说。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去,谭华社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急救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年除夕夜他在岗位值守,大雪夜他和司机在转运途中……自2009年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参加急救工作以来,谭华社已经连续10个春节坚守岗位,无法回湖北十堰和父母团聚。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们京鄂两地互相牵挂,每天一次视频互报平安。“‘一线’就是我们医护人员筑起的防线,沉着迎击才能打赢这场仗,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家乡、为首都加油的最好方式。”他把对亲人深深的挂念化为工作的无尽动力。
10点10分,谭华社和李巍又接到将一名40岁的确诊患者转运到302医院的任务。他们以同样高效和专业的“急救时速”顺利完成了这次任务。每次出任务时,他们都要连续几小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出任务前不敢喝水,出任务时不能喝水,既口渴又想上厕所的难受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当天,等谭华社、李巍回到单位已经是12点钟了,此时离他们下夜班时间整整延长了4个小时。“急救任务就是上下班的命令。这样的加班加点,对我们急救人来说,太平常了。”谭华社笑着说。

“最考验责任心”的洗消:
“零感染”是必达目标
“抱歉,刚才我在交接班,让您久等了。”2月8日下午6点15分,北京急救中心洗消组党员梁欣给记者拨回电话。
此时,离梁欣正常下班时间已经过去2个多小时。她所在的洗消组,一共7人,分为白、中、夜三个组,一组值守8小时,负责对转运人员和车辆(包括全市各区)的专业洗消。最多的时候她们一天洗消了73个车组(每个车组一车两人)。最繁忙的是除夕夜,值夜班的梁欣和王东峰一晚上洗消了32个车组,年夜饭也没顾上吃一口。
如果说一线转运人员是患者的“保护神”,那么洗消人员就是转运车组的“平安福”。为了迎战疫情,更好更安全地完成洗消任务,在西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心领导现场指挥,相关科室自采自运,昼夜奋战,垦荒地、运建材、拉电线、调设备、改造集装箱……只用短短2天,新建起一个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流程规范的临时洗消点,可停放30辆救护车,同时进行6组洗消工作,可以说是创造了北京的“雷神山”速度。
“气溶胶喷雾、仪器消毒、医疗舱封闭……”新的洗消点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每个区域每个环节的操作程序都不能省、不能错。梁欣说:“洗消工作最考验人的责任心。上岗前‘新人’都要经过一周的严格医护培训。洗消时,从转运人员脱防护服,到个人用品洗消,再到车辆以及仪器等消毒,我们‘一对一’人盯人、做到全程洗消防护监控。比如双手消毒要至少六七次,司机的车钥匙和手机都要消毒,确保不出一丝差错。和2003年抗击非典一样,‘零感染’是我们必须达到的目标。”
今年44岁的梁欣,2003年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赶上了抗击非典。当时在一线奋战的她,为此推迟了自己的婚礼。这一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她又一次第一批加入战斗队伍。她回忆道:“2003年抗击非典,经验丰富的老职工手把手带我们这些‘新人’。现在的洗消工作制度和流程,都是我们在抗击非典时首创的,经过不断完善并沿用至今。”
洗消工作最艰苦的是在室外。北京的冬春之交气温仍在零下,为了减少感染几率,她们只能在隔离衣外面穿上防护服,除此之外的御寒神器就是全身贴满的“暖宝宝”,但这也架不住寒风冰雪中一站就是几小时。洗消人员经常需要连续奋战,防护服穿上了,能不脱就不脱,能省一套是一套。“现在防护服紧缺,为珍惜使用,我们在室外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如果中间想到室内暖和一下,必须脱掉防护服,那就是浪费啊。能多洗消一次,就等于多节省了一套防护服。”梁欣解释道。
这一次,梁欣带领洗消组4位年轻组员又加班2个小时,多洗消了5个车组。到下班时,她们轮流在室外已经整整工作了11个小时!“这还不算挑战我们的身体极限。2月5号晚上下大雪,我和同事一夜没有休息,一共洗消了14个车组。我们双手都冻木了,膝盖以下失去知觉。”梁欣笑着说:“下雪天,消毒泵的‘电滚子’应该停止使用,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我们始终提着小心在继续用。”梁欣心有余悸地说。
实际上,洗消组成员在工作全过程都必须“提着小心”。“我们给转运车组近距离洗消,和自己接触患者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跟转运组人员一样,也要穿戴全套的防护用品,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专业严密高效。”梁欣介绍。
战“疫”总动员:
“我们倾尽全力,只为尽快阻断疫情”
 “截至目前,我们一共从机场、火车站和相关社区转运近百人次密切接触人员……”2月8日下午5点多,对北京急救中心“密接”转运组组长周慧聪的采访被一阵阵电话铃声频繁打断。
自从1月22日接到党组织急召,周慧聪带领“密接”转运组的14名党员职工就没有回过家,随时出车随时待命。“为了应对节后大规模返京复工复学人流,我的工作任务就是对接机场、火车站等,做好转运对接工作、人员排班调配以及防护物资发放和员工防护消毒细节等等。”周慧聪介绍。
这个工作琐碎细致,不能出一点岔子。“我们现在对接的是北京站、北京西站等5个火车站,在接转之前,我就要和车站方沟通好所有细节,比如接转人详细信息,哪个门进,哪个站台接,走哪条特定通道,直接送往就近哪家医院等等。”周慧聪这些天坐镇指挥,电话不停,嗓子都快说哑了。
在疫情防控一线,“密接”转运组12名医生和司机分为两组,每天轮换两次,昼夜不停。“我们负责转运的是密切接触人员,大部分是从疫区过来的,有的可能没有发烧,也没有什么症状,但我们同样是严阵以待,确保人员‘零感染’。”每次行前,周慧聪总是对出车人员嘱咐又嘱咐。
和周慧聪一样全程无休、坚守岗位的还有北京急救中心临时党支部书记张桂霞。腊月二十七,她还在外地休假,从电视上看到疫情,临时更改行程,提前回到岗位。她说:“从年前开始,北京急救中心就全员停休,离京的提前返京,千余名急救人没有上下班的概念。这次疫情防控,我们派出了最精锐力量,近百名急救人冲到战‘疫’最前线,日夜坚守、倾尽全力,只为尽早战胜疫情!”
“只要疫情需要,不管哪个岗位缺人手我都听从安排” “我立即退掉机票,申请上一线”“我想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因为家里有碗手擀面等着我回家吃”……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北京急救中心的党员职工个个都是“急先锋”。截至目前,一共有17名急救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近300人向中心党委递交了请战书。

作者:丁兆丹


文章来源:前线客户端

责编:许海

图片策划制作:宋莹 林苗苗

版式:林苗苗

监制:李爱玲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