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权威发布 | 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附解读)

中经文化产业 首都文化智库 2022-07-03

1月8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0年首场新闻发布会,邀请专家为大家介绍并解读不久前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正式印发的《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发布会现场(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供图)


在发布会上,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绍坚介绍了《三年行动计划》政策制定的起草背景和主要内容。


1


起草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强调


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来,始终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多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和增速保持全国领先,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2019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北京市文化产业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1-11月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1146.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9921.4亿元,同比增长达10.1%。


文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增强全市人民获得感的幸福产业,已成为助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进入新时代,北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端化、融合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


2018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京发〔2018〕14号,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由“两大主攻方向、九大重点领域环节”构成的文化产业高精尖内容体系,并提出九大产业促进行动。


为抓好《意见》落实,进一步推动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将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列为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


11月25日,政策文本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给予高度评价。12月9日,《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2019年的1号文件正式印发。


2


主要内容


《三年行动计划》全篇分为引言、重点任务、保障机制、重点项目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


主要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内容。提出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围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聚焦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融合发展等前沿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与消费模式。


在目标方面,通过三年努力


着力实现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市场体系现代化,


初步形成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突破1.5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0%以上,助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第二部分:重点任务。


主要包含四大方面工作任务。


一是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着力强化首都文化价值引领


精品内容创作生产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健全生产、转化、传播全链条,推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凸显首都文化价值的精品力作。


根据国家电影局日前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642.7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国产电影总票房411.8亿元,同比增长8.7%,市场占比达到64.1%。


年度票房前十名电影中,国产电影稳占八席,总票房达到226.21亿元,覆盖了动画片、科幻片、公路片、青春片,以及国庆献礼等多种题材和类型,其中很多的电影,都是由北京的公司投资、制作、发行的。


所以,足见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已成为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着力强化首都文化价值引领”,《三年行动计划》共提出了4项重点工作,分别是


推动精品内容创作生产,


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质量,


畅通文化传播渠道,


打造国际一流的融媒体中心。


其中,推动精品内容创作生产,部署了抓好重点题材项目创作,鼓励音乐、影视、网络文艺等作品创作生产,打造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等方面重点任务;


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质量,部署了实施知识产权融合运营示范工程,打造以IP运营为核心的文化景区和特色小镇,推进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建设发展,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IP资源实现价值转化等方面重点任务;


畅通文化传播渠道,部署了构建完善文化内容传播体系,推进演艺之都、影视之都建设,完善实体书店布局,培育发展网络视听、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网络文学、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网络平台,加大影视译制基地建设,推进文化企业海外布局等方面重点任务;


打造国际一流的融媒体中心,部署了实施媒体深度融合示范工程,打造“1+4+17+N”新型主流媒体格局,推动市区两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重点任务。


二是加强创意设计服务支撑,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品质。


强化创意设计服务对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渗透和支撑作用,促进产业品质和价值提升,推动首都城市有机更新与转型升级。


有4项重点工作,分别是


强化创意设计服务的渗透和支撑能力,


推动文博创意产品创新性发展,


加强动漫游戏的中国创意表达,


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功能有机融合。


创意设计当前以其高知识性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一方面实现着自身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其他行业领域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2019年1-11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创意设计服务业实现收入2490.9亿元,已成为九大行业中仅次于新闻信息服务的第二大支柱。


其中,强化创意设计服务的渗透和支撑能力,部署了推进“设计之都”建设,培育领军设计机构、高端设计人才、专业化设计园区,开展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认定,支持创意设计类众创众包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重点任务。


目前,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建设“设计之都”的相关行动计划,引领创意设计服务业实现新的腾飞。


推动文博创意产品创新性发展,部署了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力度,推动北京老字号传承复兴等方面重点任务;


加强动漫游戏的中国创意表达,部署了推动网络游戏创新发展,支持原创动漫游戏产品开发,推动电竞产业蓬勃发展等方面重点任务;


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功能有机融合,部署了着力提升首都城市空间文化品质,有效盘活老旧厂N房资源等方面重点任务。


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于2017年底印发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前不久,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指导意见》基础上研究出台了《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重点解决了项目改造如何走流程、怎么办手续的实操问题,在全国率先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案,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根据前期调查,截至2019年9月,全市各区共梳理出老旧厂房资源774处,总占地面积约3227万平方米。


《管理办法》的出台,将帮助越来越多记录着新中国首都发展历程的工业遗产成功转型为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力量。


三是推动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着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


有4项重点工作,分别是


强化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


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推进文化与体育互融互促,


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将依托北京良好的创新生态,重点推进开展文化科技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认定,加快发展文化科技领域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重点任务。


当前,北京平均每天增加科技型企业大概200多家,创业投资额位居全国第一;独角兽企业占全国近一半;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万家。


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将重点着眼提升旅游文化品质和强化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


推进文化与体育互融互促,将以筹办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重点推进滑雪、滑冰等冬季项目与文化表演融合互动,开展5G+8K超高清体育赛事转播创新试验研究,着力提升品牌赛事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建设。


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部署了实施“文化商圈”计划,建设时尚之都,打造文化休闲娱乐精品项目,发展文化与健康、养老、养生、医疗等多业态融合的康养产业,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重点任务。


四是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有效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金融、空间、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全面提升首都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有6项重点工作,分别是


创新文化投资模式,


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加强空间载体建设,


大力促进文化消费,


强化人才智库支撑,


做优市场服务环境。


其中,创新文化投资模式,部署了持续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文化金融机制创新,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模式等方面重点任务。


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困局,北京市综合运用银企合作、建立平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设立基金等多种手段,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为增强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2017年起推出“投贷奖”联动政策,通过“政策+市场化平台+服务+生态圈”的模式,在大幅提升文化企业融资成功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截至2019年底,“投贷奖”累计支持项目2009个,支持金额12.1亿元,拉动投资1071.8亿元,放大倍数达88.4倍。


近日,北京正式对外发布了“房租通”的公告,对小微初创的文化企业提供房租支持。


下一步,北京还将积极推进打造“文创板”,推动创办文创银行,设立北京文化发展基金,进一步优化完善北京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围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下一步将重点在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力。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实有企业中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共有32.8万户,日均新登记119.3户,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市场主体发展活跃。


加强空间载体建设,部署了开展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园区认定,支持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载体建设,推动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向京津冀地区输出等方面重点任务。


大力促进文化消费,部署了完善消费激励引导机制,提升品牌活动发展质量等方面重点任务。


2019年1-9月,全市文化和娱乐类服务消费规模达1350.7亿元,同比增长7.4%,在全市服务消费中占比12.3%,对总消费的贡献率达到9.1%。


下一步,围绕激发文化消费增长潜力,北京将继续发挥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等既有品牌活动的引导作用,同时积极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文化消费场景,打造更多群众身边的城市文化空间。


强化人才智库支撑,重点围绕人才培育、人才引进、人才合作,以及高端文化智库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任务部署。


做优市场服务环境,重点围绕加强版权保护,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平台功能等方面进行任务部署。 

 

 

第三部分:保障机制。


包括强化工作统筹协调、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夯实统计监测基础、营造发展良好氛围、加强任务督查落实等五个方面内容,为《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切实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坚实支撑。


 

第四部分:重点项目。


《三年行动计划》以重点任务为主要内容,以具体项目为落实抓手,共梳理重点项目27个,其中既有以文化设施建设为主的“硬件”优化项目,也有以政策保障为主的“软件”升级项目;既有年度性持续开展的常态化项目,也有将在未来三年内建设完成或取得重大进展的重点项目。相关项目将成为评估未来首都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


3


特色亮点


在《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重点突出创高端、抓前沿、促高效。


 

一是立足创高端。


在框架结构上贯彻《意见》提出的“内容为王、创新融合”两条主线,同时凸显创意设计对品牌价值的提升作用,着力解决全市文化产业有数量欠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有规模少品牌等制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瓶颈环节。


在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方面,突出强调精品内容创作生产,通过健全内容生产、转化、传播全链条建设,力求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破解文化供给好不好、精不精这一根本性难题,不断强化首都文化价值引领。


在创新融合方面,注重科技应用的场景端、数字端“两端”问题,强调文化与旅游、体育及其他产业门类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力求推出“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加快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是着眼抓前沿。


聚焦文化产业前沿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谋篇布局上着重体现动力变革和质量变革的发展导向,即以精品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等助力实现动力变革,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以加强创意设计服务支撑助力实现质量变革,强化创意设计对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渗透、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文化产品提质增效和产业价值链跃升,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


 

三是力求促高效。


按照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重点抓好投资模式、主体培育、空间布局、文化消费、人才智库、营商环境等方面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全面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效能和效果。通过不断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着力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努力实现高效发展、贯通发展、精准发展、协同发展,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北京798艺术街区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罗艺摄


政策解读



在发布会上,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对《三年行动计划》政策进行了解读。


他对《三年行动计划》的解读主要有四方面。


行动计划发布的时机意义重大。



《三年行动计划》是对于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精神的及时响应和有效落实。


《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的一个标杆意义的“行动计划”。


北京在全国率先发起文化产业高质量行动计划,不仅为我国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经济较发达区域的行动样本,也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架构了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文化产业引擎。



该行动计划的方案合理施策精准。



《三年行动计划》对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把握合理。


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高品质供给和高效益产出,该计划因此聚焦优质内容生产与创意设计服务,聚焦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聚焦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聚焦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与消费模式。


该计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具有较好的实施性。《三年行动计划》是三年,2020年至2022年。具体内容总体上比较务实,所提出的三年内要开展的任务和项目整体上都具有基础良好、主体明确、示范性强的特征。



基于研究,对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的一个总体判断。



由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编制,新华网发布的《2019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显示,北京市的总分居全国之首,值得关注的有三点。


首先是北京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优先,双向统一的割据初步彰显。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从本次相关指数得分来看,北京市文化产业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了二级指标和与它相关的三级指标,得分均居全国的榜首,经济效益得分也较为靠前。


其次,文化精品内容创作生产能力全国领先。


长期以来,有高原无高峰始终是制约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发展的重要瓶颈。北京市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引领作用,在党委政府举办的国家级文艺评奖获奖作品数量和文化企业著作权数量方面全国领先。


第三,北京文化产业对资本的吸引力相对突出。


受资本寒冬和日益规范的文化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近年来文化产业领域投融资整体出现降温现象,从本届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资本进入相关分级指标来看,北京市文化产业对资本的吸引力仍相对突出,全市文化企业吸纳资本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当然,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放在全国的大格局中也存在一些提升的空间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问题。


第一,北京文化产业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水平,从我们比较的全国前五强来看,还有一个相对不足的问题。


对比指数总分排名前五的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五大强省市看,北京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比重,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规模,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资产规模三个指标表示较为一般。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总量指标在相关省市中,也就是前五强的省市中得分相对较低。


第二,北京文化产业单位价值产出能力有待提升。


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从本届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文化企业部均产出指标得分来看,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单位价值创造能力相较其他四个省市有一定的劣势。其中,上海规模以上的文化产业总量体量较小,但单位价值创造能力却不小,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相对需要优化的地方。


第三,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引擎仍需强化。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始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主线,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有推动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先天优势。


但从我们指数的情况来看,文化企业获得软件著作权数量,文化企业获得专利数量等相关指标得分角度,北京市区域文化的创新引擎仍需进一步强化,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效益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四,北京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贸易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我国整个服务贸易逆差占比中最大的一块,按照2019年12月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最新统计,2018年我国游客国际支出2770亿美元,我们大概收入国际旅游方面的是400多亿美元,逆差达到2366亿美金,较2017年这个逆差扩大了115亿多,这是全国的整体情况。


北京作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区域,示范效应就目前来看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8年北京市入境旅游人数400万,出境旅游人数511万左右,从绝对的出入境人数来看,其实显然也是有一个逆差的。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有一定的倒挂。


所以,我们期待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带动中国服务贸易更高质量的发展,北京在这方面也因此能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



对文件实施五个方面的期待



第一是期待落实上下真功夫;


第二是期待希望在监督上立真规矩;


第三是期待监测上建立有效指标;


第四是期待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带动并引领全国。


第五是期待北京在高质量国际文化贸易上有实质性的提升。


古北水镇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毛雅谊 摄


答记者问



记者:检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包含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您认为北京市在这方面的表现如何?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是我国文化产业改革开放的窗口,北京的文化贸易贡献处于全国的前列,《三年行动计划》的方案里,我也注意到,我们列了后面的具体项目,项目排在前两位的,我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前两位的分别是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和环球主题公园,这两个项目作为本次行动计划的重点打头项目,也体现了北京文化产业国际化的重要努力。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文化贸易质量的确有待提高,尤其是体现软实力的文化和旅游服务贸易方面。


按联合国的数据看,我们这方面的贸易逆差确实非常大,中国服务贸易逆差70%以上都是由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这方面的逆差从国际统计来看还是比较大的。


北京应当在服务业开放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并争取文化旅游贸易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政策,为我国高质量文化旅游贸易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我对北京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我个人的看法,也是一个期待。


记者:《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发布了,下一步的具体落实有一个什么样的打算?尤其是里面提到要重点发展“文化+”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有没有具体项目?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规划发展处处长刘和华:


应该说从落实角度来说,《三年行动计划》是贯彻一个创新发展的理念,求高效发展,融通发展,集约发展。


我们前期在起草和策划过程中,也感觉到创新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力动力,新业态、新模式、新模式层出不穷,产业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这些都对文化产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8年,我们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是北京市在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中的“1”,随着这个“1”的出台,形成了一系列“1+N”的模式政策体系。


这些政策的出台制订,给产业发展释放了巨大的政策红利,同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


这次《三年行动计划》就是围绕《意见》来落实提供一系列的行动安排的。


如果说《意见》重在定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就是解决落地的问题。


刚才魏院长也提出来,希望下一步《三年行动计划》能做到“五个期待”,也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未来工作中的决心。


《三年行动计划》每项任务都明确了“干哪些、怎么干、谁来干”等问题,有清晰的进度表、路线图。


下一步,各牵头单位将针对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出台相关推进措施,跟踪任务实施进度,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确保每一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我们希望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实现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市场体系现代化,推动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特别是这次《三年行动计划》是以具体项目落实为抓手,梳理了27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示范效果好,我们也希望通过以点带面,优化产业功能布局,通过这27个项目的落实落地,成为推动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目前,新业态,新模式确确实实都是在蓬勃发展,我们在这方面也在安排一些相应的大项工作来体现我们的创新发展。


比如说今年,我们将开展电竞产业的大活动,可能很快了,相关的一些工作方案将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发布。


比如说大家关注到动漫游戏,音乐产业,在相关的新兴领域方面,北京市都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也会采取一系列务实的精准施策的工作措施来体现对新模式、新业态的把脉、落实、促进。谢谢大家。


记者:此次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起草和出台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创新?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规划发展处处长刘和华:


《三年行动计划》有着非常鲜明特点和特征。应该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这几年在经济面临复杂环境和持续下行的压力的情况下,仍然实行了稳中有进,进中有新。这次《行动计划》的起草和出台,贯彻了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个是在谋篇布局上,切切实实体现了三个变革。


按照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三年行动计划》立足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突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围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聚焦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融合发展等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与消费模式,在谋篇布局上体现了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的产业发展导向。


二是在内容框架上贯穿两条主线。围绕《意见》和市级相关政策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在充分研判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与《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市级相关规划及经济政策进行充分衔接,在内容框架上贯彻“内容为王、创新融合”两条主线,按照聚焦重点、扭住关键、精准发力的要求,梳理安排了一批近期服务我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远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改革创新举措和产业重大项目。


三是在任务安排上保持一以贯之。是参照文化产业统计新口径,大家都知道,北京市原来是叫北京文化创意产业,2018年全国统一口径为文化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不仅充分体现了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同时也与国家文化产业统计新口径进行了无缝衔接,在重点任务安排上始终与新口径保持一致,围绕一些核心领域。


比如说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新闻信息服务等文化核心领域和北京市优势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


记者: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如何?按照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北京应如何作为?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


按照我们做的学术意义上的测算,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情况来看,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这是排名前五的,这五个省市得分在60分以上,其他均在60分以下,这也就说明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由高速增长向个质量转型发展的一个攻坚时期。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低水平状态,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

之所以这么判断是因为我们也做了分析,以平均得分为原点,横坐标是产出效益,纵坐标是投入水平的象限分析。


按这个象限分析,全国27个省份的产出效益得分总体低于投入水平,19个省市是处于第三象限。第三象限是在投入和产出方面都是负的、低的。


所以从全国来看,应该说我们还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攻坚期。


北京目前来看,得分排名全国第一,无论是投入水平还是产出效益,的确都排名全国第一。


但是,从北京的总体定位来看,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得分排名第一,还是要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发挥比较优势。


重点在内容版权,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方面实现高水平创新与突破,进而通过产业链整合辐射带动中西部乃至东北部。


现在我们分四个板块来看,除了东部的整体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水平较高以外,中部、西部西北和东北,总体水平还比较弱,北京需要通过全国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整合辐射带动中西部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未来三年里,对文化产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在《三年行动计划》还会有哪些具体措施去推动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撬动作用?是否会在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流转,以及信用评估方面有一些突破?您提到的要打造文创板的概念,是否会在北京打造一个类似于科创板的新兴市场呢?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绍坚:


从文资中心成立以来,在首都的融资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和探索,现在我们也是在不断调整过程当中,目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说“房租通”针对小微初创型企业,刚创立的房租比例大致占30%,这个阶段重点提供房租的支持。


成长性比较好的企业通过“投贷奖”的体系,借助贷款贴息、贴保降低融资的成本。


还有是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即将上市的企业,上交所、深交所建立培育基地,加大上市的扶持力度,整个体系比较完整。


对文化产业来讲,无形资产的评估下一步怎么破题,我们在逐渐探索,包括文创板的问题,因为北京文化产业在全国是非常大的比重,我们也在跟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希望这方面做一些突破。


编辑|李娅排版|徐骁文章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联系到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做删除处理。转载请注明:首都文化智库




往期回顾

盘点7年“世界媒体500强”之后,我们发现了这些...

北大报告:文化产业10大关键词、10大特征、10大趋势预测

政策四大连发,北京文化产业利好频频

二十四节气民俗美食之小寒

“魔弓传奇”闪耀新岁 吕思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成功举办

古装剧里的取暖法有几分依据?

追忆十大内容业高光趋势:存档逝去的2010年代

首都文化智库2019大事盘点

2019汉语热词盘点,折射出哪些文化事?

盘点 2019 |文化产业年度十大“关键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