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导孩子区别“明辨”与“论断?
我们的孩子需要明辨是非曲直,但往往孩子会去论断。二者有何区别?
设想:你带着孩子参加亲子活动,有个别家的小孩上蹿下跳,一副很没教养的样子。但这时,家长们正在专注地聊天应酬,你会:
A:在回家的路上,确保你的孩子知道你对那样的行为是多么的厌恶,告诉你的孩子:你为他永远不会有那样的行为而感到骄傲。
B:给那位犯错的孩子一些金鱼饼干,让他停止疯闹,也让所有人都感到更融洽。给那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家长一个灿烂的微笑,使他不会感到很尴尬。
C:忽略这件事。你们的孩子心若明镜,而且你不想培养小批评家。
D:以上都不是。
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面临的窘境,对吗?当一个女人走在大街上,却穿着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昂贵的生日礼服……当其他孩子说话充满黄腔、胡言乱语……当你的孩子看到了不该看的广告……我们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分辨是非,但又不让他们成为苛刻批评别人的小古董呢?
首先,请在“论断”和“明辨”之间画一条界线,这是很重要的——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谦卑和爱。
论断带有谴责的意思,并非就事论事,它是一个“我与他们”的比较,一个“优越与劣质”的判决。当你论断别人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你就把他们放在了你之下。你没有以神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换句话说,你只是一个蒙恩得救的罪人,若非借着基督每日对你的更新和神的怜悯,你就什么也不是。
明辨则是要能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正确——之所以能去判断,是因为我们明白自己内心也一直在与罪争斗。明辨是充满同情,爱憎分明的。毕竟,公正是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对所爱之人能够变得更好的渴望。我们并不需要医生假装他的病人是健康的。我们同样也不能骗自己说我们的灵魂和心灵没有问题。
明辨就如同圣经所教导的:“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哥林多前书4:7)。意思就是:若非神的恩典,我们自己也会和那个犯罪的人一样。
马丁路德曾写道:我们应该每天向自己宣讲福音。换句话说,我们永远不该忘记我们是被救恩所拯救的罪人。 “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耶稣赞扬过这样的祷告,它对我们保持着对基督的渴望也是至关重要的。神赐予我们丰富的生命是因为神自己的缘故,而不是因我们自己的缘故。
那么从实际出发,我们该如何教导孩子明辨是非,却不叫他从小学就学会对别人苛刻呢?
1:从家长自身出发。坦率地面对你自身的罪恶和软弱,看到神的宽恕。当你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讨论你自身对基督的需要的时候,你就给出了一个恩典胜于行为的榜样,让孩子了解:只有靠着神我们才能胜过罪恶。从心开始明辨是非,远离罪恶。
2:当你的罪对你的孩子造成伤害的时候,尽快、谦卑、真诚、且不找借口地寻求他们的原谅。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承认自身的缺点,认罪悔改,得到对方的原谅。这样,亲子之间的关系就能尽快地回到原有的状态。身为家长,当我们把事情搞砸的时候,我们无须隐瞒、假装或迁怒。
3:经常和孩子们分享你的所看、所观、所闻和所读。圣经告诉我们,这样能让“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希伯来书5:14)找机会和孩子探讨圣经,经文为生活的每一个侧面都提供了丰富且生动的启示。圣经完美地“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3:16-17)
询问他们是如何思想地:在一部刚刚看完的电影里,神的话有什么意义?在孩子和朋友相处的环境中,在你作决定的时候,在别人说你闲话的时候,在你搞砸一件事的时候,神的话给了你什么启示?他告诉你该怎么做?
4:在你对他人进行评论的时候,记得要以福音为准绳,让恩典作滤网。滤掉那些即使是最小的含有谴责的言辞。和孩子一起,按照神的话语,去谈论我们看到的坏举止,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命记6:6-7)而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要强调自身对救恩和怜悯的需要,因为我们并不拥有所谓的“道德优越”。
当你看到别人的罪行时,你可能会偶尔与你自己相比较:“这就像我总是要和自己的愤怒作斗争一样”——请注意你说话的腔调。你的孩子是否从中学到了一丝“人们就喜欢这样比较”的意思?亦或他们能从中听到诚实和谦卑?要为那些我们所见的做错事的人祷告,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谴责他们。
5:在管教孩子时,比起简单地改变他们的行为,我们更要聚焦他们心意的改变。这有助于我们在自己的罪与对神恩典的追求之间连起一条线。我们不是要训练我的孩子们成为巴甫洛夫的狗——“只会照做!”。我要培养他们用心去意识到问题的能力——“人心怀藏谋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箴言20:5)。
作家金戈·布鲁曼认为,我们要效仿耶稣,像他一样积极寻求那些和内心相关的问题:对方是否拥有爱心、聪明?还是只有愚蠢?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孩子学会去更好地理解别人——为什么别人会做出如此的选择?他们真正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所急于得到的是否正是他们不曾拥有的东西?他们是否只是外表服从却内心叛逆?他们在寻求谁的关注?他们是不是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好?
在引导孩子们发现他们内心的需求后,你可以问他们对神的话有什么理解。在某些情况下,什么样的行为和态度是“心志改换一新,穿上新人,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以弗所书4:23-24)的?寻找适当的机会,与你的孩子一起为他们的心灵祷告。
当我们夸奖孩子,我们要夸奖他们内心的真正态度,并感谢圣灵——这比夸奖某种行为要重要的多。这会再次将我们的重点放在内心的洁净上——神的恩典真正看重的就是人内心的景况,不是外表,不是面子,也不是人表面对别人的迁就。
6:提出好问题:
“那么,你怎么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
“你认为圣经对此有何教导?”
“你认为这个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你认为他/她内心的动机是什么——是什么让他/她如此表现?”
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才是我们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有罪的欲望。若不这样,他们就有了无数做错事的借口。温柔的语言能影响他人的行为。无论是在家庭,在学校中,还是在所遇到的一切机遇和经历中;孩子都可以变得感恩、有耐心,变得能正确面对那些和他有着不同恩赐的人。
7:告诉孩子我们没有能力,而只有神才能审判人的内心。当你的孩子在讨论别人的过错时,我们不需要去断定那些我们并不清楚的事情。(例如:“那个女孩不洁身自好”……“这些孩子没有教养,不懂尊重人”等等)风凉话不能让我们了解每个人的独特境遇,也不能帮助我们去爱他们。
我们会对某些人或事做一些论断,比如:“男人不像女人一般需要关爱”,“女人不像男人那样对性有着特别的渴望”,“那种男孩心里只会想着那些”……但这样的论断不但没有爱,也关上了爱的管道。
作为父母,神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他要我们在自己的家中营造一种谦卑的文化。他不要我们通过批判和优越感去加深我们和他人之间的鸿沟。没有主的十字架,我们又和别人有何不同?我们要通过理解和恩待彼此来填平那鸿沟。
詹尼·布赖滕斯坦 (Janel Breitenstein)
家庭生活
今天的帮助 明天的希望
▼点击下面阅读更多家庭生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