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搞计量经济的,都关注这个号了
稿件:econometrics666@126.com
所有计量经济圈方法论丛的code程序, 宏微观数据库和各种软件都放在社群里.欢迎到计量经济圈社群交流访问.
作者: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南洋理工大学-微众银行联合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员,电子邮箱:baote@ntu.edu.sg。
最近,有很多学生问我:如何才是一篇好的论文?或者说,在写论文的时候,如何判断自己的水平或者说“等级”达到了哪个程度?我想了一想,一般来说,论文的要求也许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次或者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是力求扎实,也就是英文所说的solid。扎实的意思就是:你的研究方法是严谨的,设计是完整没有缺陷的,分析是没有错误的,结果是经得起稳健性检验的考验的,研究过程和“故事”之间的逻辑是吻合的,不存在“驴唇不对马嘴”或者说“挂羊头卖狗肉”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做出了结果,做对了结果,做实了结果。没有纰漏,能经得起考验,也值得后来者引用借鉴。第二个阶段,应该是精细做工,也就是英文说的well-polished。精细做工的意思就是:你的行文是流畅的,没有错字、语法错误和非书面语表达(包括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过于感情化的表达和过于啰嗦的表达);你的数学公式没有符号错误和滥用,你的每一章/部分/小节之间都有清楚的层次和逻辑结构,你的图表在黑白打印下也清晰易读,注释能充分解释图表含义;你的摘要能把文章充分概括,引言能以清晰醒目的方式表明文章的贡献和在文献里的定位,设计部分让人看过一遍基本可以重复操作你的研究步骤,结果部分和研究问题具有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结论和政策/现实含义部分不空洞,不夸大,但也让人一看就觉得应用前景光明。除此之外,就是细节、细节、细节,包括每个地方的字体、行距、引用体例。简而言之,再次引用JEBO主编Daniel Houser的一句话: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看起来就好看——不光是文字内容好看,而是它往那一放,它的排版、字体和画面本身看起来就让人喜欢。第三个阶段,应该是有一定的深度和美感,也就是英文说的有depth和beauty。深度的意思是:你的论文在解决了自己就事论事要解决的问题之外,也对一些本学科中,甚至人类思想史上一些重大问题能提出有益的启示;美感的意思是:你的论文显示出你的思考不仅是严谨和敏锐的,还有一些独特的意趣和独出心裁在其中,也就是说,你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简单粗暴”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论文也在运用计算能力“暴力破解”问题上做到极致,也产生出独特的“暴力美学”,比如宏观经济学里著名的“我刚刚跑了一百万次回归”(Sala-i-Martin,1997),而是具有一些“曲径通幽”的别致感,让人读了以后不仅会觉得“这人真厉害”,而且还会不自觉地加一句“我怎么想不到”。以上的层次之间的关系既有连续性也有递进性,且连续性高于递进性。也就是说,虽然后面的层次高于前面的层次,但离开前面的层次作为基础,后面的层次就是海市蜃楼。练习时候也应注意循序渐进,如果没有前面的根基贸然追求后面的“境界”,结局基本上一定是“走火入魔”,就像倚天屠龙记里的阳顶天。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做衣服来类比:达到第一个层次,基本是一个合格的成衣加工厂,做出来的衣服质量过关,可以穿,不会被淘宝封帐号;达到第二个层次,基本是一个知名设计师品牌(designer’s brand)衣服,针脚细致,有质感,可以卖出体面的价格;达到第三个层次,就是一线时装的展品或收藏品水平,不仅质量、做工都可以被世人称道,而且更是在理念和审美上引领整个行业,成为所有人关注的风向标。但同时,我还是想强调这三个层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递进关系,但并不存在“鄙视链”。很多研究和文字功力都非常厉害的专业学者在自己的代表作里恰恰会返璞归真,用白描方式写作。乔峰打的“太祖长拳”,往往比丐帮小弟子打的降龙十八掌更厉害。打个比方来说,作为公认的经济学研究和写作的大师,曼昆在自己的代表作,Google引用率接近两万次的论文《对经济增长的一个实证贡献》(Mankiw,Romer and Weil,1992)里,就用了一个乍一看平平无奇,但回味起来铿锵有力的开头:“This paper takes Robert Solow seriously.”——这句话用带一点东北口音来翻译,就是“这篇论文把索洛(模型)可真当回事了。”然后就老老实实,一板一眼地叙述:索洛增长模型基于如何的假设,得到了宏观经济中储蓄、人口和收入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实证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这些理论假设。这种开门见山的写作方式虽然简单,但可以很容易让人几乎在前两段就快速掌握了文章几乎所有主要内容,并且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获得一种“泰山压顶”的冲击和震撼。如果不想开门见山,而是通过一小段话“铺垫”一下,顺便引起读者兴趣,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是施莱福和威士尼(Shleifer and Vishny,1986)关于大股东与公司控制权的论文。他们的论文开头是这样的,相比直接谈论大股东或公司控制权/投票权,他们的第一句话首先是:“In an imperfect and evolving world,managers of some firms,though they may try very hard,may just not be good enough(在一个不完美又不断演化的世界里,一些公司的经理人,尽管他们可能已竭尽全力,却依然只能被认为做得不够好).”通过这句话,作者让读者一下子理解到当经理人不够好,谁拥有公司控制权,并能以此更换经理人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而这时候,理解大股东和大股东行为的重要性就变得不言而喻了。关于深度和美感,我比较推荐的一个范例是Acemoglu and Zilibotti(1997)。这一篇论文是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大多数国家在漫长时间里处于“沉寂”状态,而其中的少数“幸运儿”则会奇迹般在一段时间里突破瓶颈,实现经济起飞,或者说跨越式发展的。关于经济发展中的不连续性,和“起飞”的话题是经济史和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的核心话题,这个问题本来就具有一定的跨越四海和穿越时空的影响力。而让我特别叫绝的,是两位作者给论文起的题目“Was Prometheus Unbound by Chance?(普罗米修斯的解放是偶然的吗?)”了解西方神话的同学应该了解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从天庭盗取火种传给人类的神,他带来的火给人类带来了前进、创新和希望。而英国诗人雪莱依据这一神话写成的戏剧《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也是英语文学中的经典。引用这一诗句不但给论文增加了文学性,更让人们对于西方世界的少数幸运国家在十九世纪左右发生的工业化和经济飞速增长产生了如同背后的“神迹”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论文的开头,作者更是用著名历史学家、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一段话:“The advance occurred very slowly over a long period and was broken by sharp recessions.Theright road was reached and thereafter never abandoned,only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andthen only by a few privileged countries.”(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前进是缓慢的,并时常被急剧的衰退打断。直到十八世纪,正确的道路才被少数条件优越的国家第一次找到,并再也没有放弃。)这句话增强了论文讨论的经济现象的历史重要性和特殊性,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和解释。总的来说,上面提到的三个层次,如果用三个字简单概括,大概就是“有”,“精“和“深”。一篇好的论文,应该有理有据,有料有货,精雕细刻,精致优美,意味深长,深入人心。要做到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如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科克伦(科克伦,2013)所说:优秀的经济学家常常把一个研究项目时间的50%以上花在写作上。对他而言,要花80%的时间在写作上。要做一个好的作者,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漂亮的光彩和锋芒,还是需要不断练习和磨砺,“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参考文献
Acemoglu,D.,and Zilibotti,F.,1997.Was Prometheus unbound by chance?Risk,diversification,and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5(4),709-751.Mankiw,N.G.,Romer,D.,and Weil,D.N.,1992.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2),407-437.Sala-i-Martin,X.,1997.I just ran two million regress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2),178-183.Shleifer,A.,and Vishny,R.W.,1986.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3,Part 1),461-488.约翰·H·科克伦,2013,经济学博士生论文写作指南,《经济资料译丛》第2期。
Source: 包特.写论文的三个层次[J].经济资料译丛,2020(01):74-76.
下面这些短链接文章属于合集,可以收藏起来阅读,不然以后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