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的行囊中需要"打包"进去的一个经历
【留美学子】 的 读者文摘
第 828 期 只精选好文 不链接任何广告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旧的学年即将过去, 不久的未来, 又是万人留学大军,远离故土和亲人、友人,奔向世界各个角落的国际去读书, 那么留学的行囊中,还需要"打包"进去的一个什么经历呢?
十一月四日凌晨,一位在美国排名第25位的公立高中就读的十一年级华裔学生,卧轨自杀了,年仅16岁。
九月二十四日,当许多学生还沉浸在新学年的兴奋中时,邻市17岁的华裔高中毕业生也选择了结束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有毒气体还连累了赶去救他的父亲。戴着SAT满分的光环,却没能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名校,只被加大圣地亚哥分校录取,是媒体报道的自杀原因。
去年五月,附近另一所在美国排名前 50 的公立高中也失去了一位全A的学生。她可以从高高的金门大桥跳下,却没有勇气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不如意。
在人们唏嘘感叹国内众多因高考失利而绝望的孩子时,很少有人想到,彼岸那看似自由的校园也远不是“轻松”的乐园。没在美国公立校区工作之前,我也曾被有些国内媒体的片面理解误导,以为美国高中课程简单,国内的中上游学生一定可以在这里出类拔萃。
这十几年才发现美国的数学和科学也许不如国内课程深,但侧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强调交流合作,想学好并不容易。再加上从10年级起就要准备PSAT和SAT考试,课外活动,私立大学的推荐信等等,压力并不比国内高中的小。
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下,掩盖着鲜有人知的现实:自杀是美国15到24岁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而相对美国总人口来讲,自杀只占第十一位。如果孩子远离家人来留学,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有更高的挑战。每年都有留学生因不堪学业和生活压力而自杀,让人扼腕叹息,欲哭无泪。
2013年秋季,美国为31,889位中国学生签发了来美国读高中的签证,今年更是有增无减,是2005年的50倍。当铺天盖地的留学中介致力于如何用漂亮的成绩单和简历把孩子们送进高中或大学,当爱子心切的父母为他们打包最新款的手提电脑,充足的学费和时尚的衣着,我们有没有问过:孩子留学的行囊里,是否装备好过去“失败”的经历?
生活中,多少父母总有错觉,以为让孩子永远成功,才会走向更高的成就。过度保护,不让孩子经历任何失败,却忘记了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错失了通过失败和挫折来锻炼孩子的良机,以至于他们将来被扑面而来的失败打个措手不及。这个现象,哪个文化都存在,不分国籍。
比如美国的校际体育比赛上经常有家长在孩子输球时出言不逊,甚至曾有家长把自己的愤怒喧泻在Facebook上,威胁对方师生安全而引起警方干预。
我工作过的高中,时常有家长找到老师,要求改孩子的分数:“我是医学博士,大学里学的生化课多了去了!这道化学题这样解明明是对的,凭什么减半分?”原因就是那半分决定了那门课的成绩是A还是B。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会产生错觉,“输” ,“失败” ,是多么不可接受!以为这就是生活,一切要完美。才有这么多学业出类拔萃的孩子”输”不起。
而现实呢?
考试可能发挥不正常;
倾心追求的人不一定喜欢自己...
美国再好的棒球队,在每年的赛季里能赢近60%的球赛已经是不得了的成绩,完美的“全赢”是不存在的。所以职业球员一定要习惯“输赢乃兵家常事”,不然这个工作会很痛苦。
哪个行业不是如此呢?
营销人员培训,要先学如何失败,因为90%以上的推销会被拒绝。
NASA 召宇航员,拒绝没记录失败经历的简历,因为太空中任何出乎意料的恶劣状况都极有可能出现,没经历过失败的人怎么知道如何在压力下镇定自若地处理?
各大名校都在“个人作文”或老师的推荐信上要求介绍申请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的经历和如何敢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因为过去的成绩再辉煌,都可能在任何的挫折面前不堪一击,都不如恒心和韧性更能预测你将来能走多远!
同样是加大圣地亚哥分校的录取通知,为什么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的是兴奋和期待,而给篇头的学生带来的却是沮丧和绝望呢?为什么同样的挑战,不同的孩子和家庭会用截然相反的情绪和态度来面对呢?对“自杀”的研究表明,“看不到任何希望”(Hopelessness)
是最强的预测因素。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困境中永远都能看到“希望”呢?
这其中基因的因素肯定有:因为有些孩子天生较乐观,更容易充满希望;有些则遇事时更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负面而绝望。除去基因,更值得家长关注的是影响情绪的心态。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
Dr. Carol Dweck 研究人对成败不同的态度二十多年,在<<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书中总结:如果有“固定的心态”(fixed mindset)
,孩子自然地会把好成绩归结于“我很聪明”等概括化的固定因素,“成功”就成了用来证明自己多聪明,多出色的工具。”我嬴了,我比赛得奖了,我考了全班第一,爸妈会夸我爱我拥抱我,我是聪明的,我是好孩子!”
而孩子“成功” 与否,也理所当然地被看做为人父母的成绩单。
可这里最大的陷阱是,按这个逻辑,失败就会证明自己不聪明或不优秀,可以轻易把建立在成功上的自尊和自信打垮。如果“失败”都是对“自信”的威胁,那肯定就要千方百计去躲避任何可能“失败”的风险。
Dr. Carol Dweck 对几百名学生的经典教育实验就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
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被表扬的是结果成功与否,他/她们慢慢就不敢接受任何挑战,只捡容易的去做,以求心理的安全,最终是连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题目都成绩下降;而常被表扬努力过程的孩子会知难而进,不但敢于接受挑战,而且不断进步,有超出能力所预测的表现。在他/她们眼里,困难再难,控制还是在自己手里,失败永不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所以才总会看到希望。
2010
年加州 Danville 市曾有一位8年级的女生,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却因一次代数不及格而自杀。她的母亲被采访时一口咬定:“It’s all
that stupid F!”(都是那个F惹的祸!)每次讲座提到这个例子,都有在座父母一针见血地指出:
如果孩子连一次不及格的代数成绩都承受不起,她如何能面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挫折和失败呢?不是那个F,而是对F的心态害了她。如果把不及格当做对自己哪里需要更努力的提醒,怎么可能因此而走上绝路呢?
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比起孩子和家长如何看待这件事几乎微不足道,个人对事件的诠释才是决定应对方式的关键。如果把名校的拒绝信看成死亡的宣判,是自己“失败”的印证,那就很容易情绪低落甚至绝望。但如果把它看做自己“为鸡头而不为凤尾”的机会,那去加大圣地亚哥分校就是新里程的开始,而希望就会如野火燎原。
只是“拿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观念会让孩子不敢面对挑战,因为任何可能的失败都是对他/她们信心的威胁。而真正的“信心”不只是相信“自己能尽力做到最好”,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不论输赢,都会在这个过程里学到新的东西”。真正的“信心”不需要拿“成功”去保护,而应该用适当的“失败”
经历来锤炼,因为如果孩子有了“成长的心态”做后盾,信心一定会在失败中越练越勇。
所以,孩子在身边成长的过程中,请千万别忘记让他/她们有机会经历失败,增强对挫折的免疫力。学习过“输”,将来才能“输得起”。那不论孩子选择去哪里的高中,大学里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和谁生活在一起,我们做父母的都尽可放心:生活如何风云变幻,孩子都会从容面对。
所以,在旧的学年结束,新的学年即将开始,数十万的留学生生就要启程之际,不禁自问一下:留学的行囊中,“失败”的经历也打好包了吗?
作者谢刚、出版《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版权北师大出版社所有,此文作者授权发表
近期文章链接
为何美国学医从医如此"艰难", 医生妻子眼中的"真实世界"(雷春笔记-1)
中国富豪把子女送到天价国际学校时,美国富豪把孩子送到.....
沉默的天使:妈妈如何"静等"一个拒绝讲话的孩子"花开"着(珍贵的借鉴)
与【环球时报】深度对话:留学不该如此这般劳民伤财
没有足够的阅读量,留学就是去“作死”:6个缘由告诉你
美国名校亚裔录取率低下的深度反思
中国新阶级晋升的路径:开局、中场、终局
(收藏版)6位美国名校父母公益分享(文字+音频 21个链接)
美国大学、高中排名系列如下:
美国私立大学 前200 最贵学费排名 (10/1)
美国公立大学 前200 最贵学费排名 (10/2)
美国文理学院 前100 汇总+ 为何它不适合你 (10/3)
排名/录取率大汇总 (文理学院+综合性大学300所)(10/4)
美高留学被忽悠?数字说话(美高百校学费汇总)(10/5)
USNews 2018美国6类研究生院最佳排名 (10/6)
最难/最容易被录取的美国大学 各州清单 ( 10/7)
盘点美国回报率最高的专业和大学 -无哈佛 (10/8)
忽悠你的大学校名! 附: 美国综合大学/文理学院 百校汇编 (大学介绍 10/9)
【留美学子】 的 读者文摘
第 828 期 只精选好文 不链接任何广告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长按【留美学子】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