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
【留美学子】 第1816期
国际视角的精选文摘
净土与纯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
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而2020年的读书日里带有伤感与凄美,因为大众最喜欢的许多书店,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开始一一的被关闭。
有位读书人这样说:
等我老了
老到什么都不怕失去
也不再期翼什么的时候
就想在一处不热闹的街角
开一家不热闹的书店
店不用太大
装修也不需要太好
装满书就好
和来这里的每一个人
都能成为朋友
更有一位爱书人这样说:
书店是一个人灵魂回归的地方,在那里,我们谁也不是,就如一个万花筒般深邃的个体,各自沉浸在不同的世界里,仿佛那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说得更精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所以不难理解,爱书之人,比比皆是。
大家争论问题,有一位,坏毛病,总要从对手群中挑出个厚道的来斥问:“读过几本书呀,你就说话!”
这世上有些话,似乎谁先抢到嘴里谁就占了优势,比如“您这是诡辩”,“您这人虚伪”,“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呀”——不说理,先定性,置人于越反驳越要得其印证的地位,此谓“强人”。
问题是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呢?
有标准没有?
一百本还是一万本?
厚道的人不善反诘,
强人于是屡战屡“胜”。
其实呢,
谁心里都明白,
这叫虚张声势,
还叫自以为得计。
孔子和老子读过几本书呢?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读过几本书呢?
那年月统共也没有多少书吧。
人类的发言,
尤其发问,
是在有书之前。
先哲们先于书看见了生命的疑难,
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
这才写书、读书,
为的是交流而非战胜,
这就叫“原生态”。
.......
“好好活”并“做有意义的事”,正是不可再有删减的原生态。
一个人,有八十件羊绒衫,您说这是为了上哪儿去呢?一个人,把“读了多少书”当成一件暗器,您说他还能记得自己是打哪儿来的吗?
懂了吗,看啥不是看?
“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
——这本身是不是一个伪问题呢?
看了史铁生对于读书的思考,我不禁想起“童话大师”郑渊洁分享的一段有趣往事:
86年我参加一作家笔会。作家们谈自己看过什么书。一人说完一俄罗斯作家的书后问我:“你看过?”我摇头。她大惊:“你连他的书都没看过你怎么写作?”轮到我发言时,我瞎编了一个名字,我说我最近在看库斯卡亚的书特受启发你们看过吗?70%的人点头。我说这名字是我瞎编的。从此我再没参加过作家笔会。
爆笑之余,
我们不由得追问:
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读书对于我们来说,
究竟是炫耀的资本,
还是进步的阶梯,
亦或是无关现实功利的审美活动,
只是为了追求生命的丰盈……
相信每个人心中
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 李明宗先生发来他的感悟:
「世界读书日」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李明宗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身为毕生的读书人,难免想讲几句话。但我不想谈论读书的重要性,那颇无趣又太道学。有的人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只要心存善念,仍然可过著很丰富的人生,也一样能为世间做出很大的贡献。我更不想推荐什么经典著作,或非读不可的好书,我觉得只要适性适时,即使阅读日历纸或农民历也能有所收获与领悟。
我固然知道阅读对于解决世间诸多问题,或用于追求人生的目标都很重要,但活到如今,我更重视没有现实目的,更贴近私人兴趣和生命意蕴的阅读,因此,书籍浩瀚如汪洋大海,在此「读书日」我却只想分享女作家萧红很短的一篇文章《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命运多舛的她在此短文的结语是: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藉着撰写文章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渴盼,我则藉着阅读感受到她挣扎的灵魂,超越时空仍然深受震撼与悸动。这样的读书体验,我觉得是生命中最难忘的美好记忆,难以衡量、无法取代。我也感觉,阅读也有助于使我向「真」与「美」,怀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作者:李明宗,台湾师范大学运动与休閒学院博士,博览群籍,游走多国,涉猎领域广泛。)
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著白雪。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有一次,为着房屋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们哭著诉说着,向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为着这匹马,父亲向祖父起着终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算不了什么的,穷人,这匹马就是命根。」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
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樑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著。
所以每每在大雪中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微红的嘴唇。
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花一样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
「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正如李明宗先生所说,
最难忘的阅读体验,
是感受到作者挣扎的灵魂,
超越时空仍然深受震撼与悸动。
阅读,能为我们打开认知的边界,
将生命延展到现实中无法触及的远方,
在文字中体验别样的人生。
鲁迅曾说过: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相信读书也能够带来如此的感受,
经典的文字,会穿越时空而来,
在人类永久的共鸣体验中,
发出震颤的回声。
编辑:璟杨
【留美学子】已发1815期
6年如1日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国际视角的精选文摘
近期发表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