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歌来到美术馆No.70】蒋立波∣诗歌是用词语编织自己的经线和纬线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70期嘉宾蒋立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始终在远离中心和圈子的边缘状态中进行着诗艺的探索,近年来相继获“柔刚诗歌奖”主奖(2015)、“突围年度诗人奖”(2019)、黎巴嫩Naji Naaman国际文学奖(2020)等奖项,诗作被译成英、法、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若干种文字。在蒋立波看来,对于现代人来说,诗或许是除宗教信仰外的最后一个庇护所,一处灵魂的掩体。对于其本身而言,“成为诗人不是我的野心,而是我独处的一种方式”。在其“作为遗作的诗学”观念中,“遗作意识”是对一个诗人生命长度和创造力的深刻测量。“把每一个词,当作世界的遗骸”,从他哀悼早逝友人的这行诗中可以看出,他把他的诗视为“留给未来的供词或精神自传”。同时,他对诗人的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能力”抱有诚挚的愿望和勇气,他乐意在他的诗中召唤并接纳一种将历史与现实、经验与想象、求真意志与语言技艺等熔铸为一体的“当代性”。





左:诗人蒋立波 右:主持人孙昌建


蒋立波生于越剧之乡嵊州,现居于杭州富阳,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在其笔下,有剡溪、嵊州、温泉、富春江,有张爱玲、胡兰成、秋瑾、王金发、黄公望、郁达夫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人文、历史、乡土气息如影相随在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中。值得一提的是,他与上海也有着不解之缘,自小因研究父亲某次上海之行带回的工作笔记上的手绘地图,而养成终日伏在陌生地图上漫游的习惯,并在此之后一直以奇异的方式完成着和一座座城市的互相辨认,也影响了其诗歌写作。正如他在诗中所写“跟词语一起旅行,抵达一首不存在的诗”。





对于蒋立波来说,在茫茫时空和命运的版图上,经常会有不知自身所在之感,而诗歌是用词语在编织自己的经线和纬线,他把诗歌作为一种确认自己位置的方式和手段,通过写诗完成一种对自我的确认。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治疗,让自己在词语的过滤器里获得一份宁静的馈赠。同时,它让一种可能的诗意生活变得优雅、有趣,免于恶俗,从而可以触摸。在他看来,每一首诗终将成为“遗作”,每个词似乎都是世界的遗骸。“我的理想就是,诗能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诗就是生活本身。”



上海越剧院著名青年演员黄悦现场表演

在本次诗歌与越剧跨界的活动现场,诗人的老乡、同在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工作的主持人、诗人孙昌建与蒋立波从其诗歌地理学,家乡嵊州、第二故乡富阳畅谈到蒋立波的诗学观念,多角度立体呈现日常生活与诗人的紧密关系。尽管受疫情阻碍,诗人陈铿、步红祖,作家方格子、巴克、王建潮、陆桂云、程秀芳等亲友团从各地专程赶来上海,用普通话或家乡话进行诗歌朗读交流。嵊州一带的桑园特别多,许多村庄都是在桑园的围绕之中,诗人的《入剡记》当中也写到桑园,活动现场特别邀请了诗人老乡、上海越剧院著名青年演员、尹派传人黄悦,现场表演了精彩节目《桑园访妻》及《兴匆匆奉命把花送》。



   诗歌交流环节(部分)



01

纪念张爱玲——与桑克同题



前些日子刚去过胡村,白墙粉刷如新

在别人的故居里

你那张经典的照片看上去像是陪绑

玻璃镜框后面,目光中那份淡淡的嘲讽依旧

双手叉腰,像一副傲慢的圆规

但并不是为了把漫长的生命

画成一个圆圈,尽管你写的最后一本书

《小团圆》有三个版本

分属于自传、散文和小说

像无法执行的遗嘱被三种文体瓜分

明天就是中秋,月亮在无限地趋向圆满

它拥有的版本无疑远远不止三个

但不可否认孤独是你在人世唯一的半径

话柄就像斧柄,模糊的环形山

像失血的静脉伸向一个传奇

你始终是你的旁观者和局外人

咖啡杯上口红的唇印像一对借来的括弧

而除了荒凉,你并无更多的生平需要加注

旗袍下起伏梦中的旧山水

那被裹紧的身世,允许有隐秘的分岔

为了更更多的跳蚤搏斗

你的后半生都在不定地搬家

生活就是误解,爱就是走向深远

公寓的镜子只提供悲剧的副本

“再来一份狮子头,再来一碗鸡汁羹”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新时代少女

像未及卸去浓妆的群众演员向我们走来

在你曾经的赤地,秧歌已扭成热烈的广场舞



这首诗写于蒋立波去年夏天探访胡兰成故居之后,去年也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诗人受黑龙江诗人桑克的同名诗歌触动而写。胡兰成被盖棺论定为“汉奸”,也是张爱玲的老师和爱人,最终叛变投降,也背叛了张爱玲。“有讽刺意义的是,在胡兰成的故居,她也被拿来作为陪绑,他们之间从文化的角度上是相互成就,像一个括弧对应一样,又相互伤害。胡兰成的散文非常好,但因政治身份故居没有被做任何保护。“这首诗主要是想表现对像胡兰成这个人,再怎么样粉刷,他可能的印记很难被涂抹掉”。

 

张爱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上海的一个象征和符号,她1920年出生并生活在上海,1952年离开中国后辗转香港和美国。与其他诗人写张爱玲的角度不同,诗人从胡兰成故居入手,把“赤地”、“秧歌”、“小团圆”等张爱玲文学作品嵌入在内,诗里的团圆、圆规、圆圈、小团圆等圆圈意象暗示张爱玲一生所渴望的团圆,但是后面导向的是瓜分,“被三种文体瓜分”就突出了团员与破碎两者之间的张力。“她那张双手叉腰傲慢、清高的经典照片被放在‘别人的故居’里,很有讽刺的意味,好像五花大绑的绑在那里,凸现其旁观者和局外人的命运。”





02

入剡记:后视镜里的日落



后视镜里的落日,像一颗硕大的头颅

滚动在故乡的断头台上

农药的气味里,挖掘机沮丧于

已经没有多少乡愁可挖

 

酒桌上迟到的秘书,沮丧于一根格律的权杖

那伸得过长的手臂像非法的破折号

引申出一个“无主体”的深远:人皮绷紧的

天空。词源里无法查找的沃罗涅什

松开的领带,让中年的乡绅

拥有了一个伦理的喉结

 

蚕还在桑叶上爬行

一枚生锈的图钉,把陈旧的耻辱

摁入嵊州的一片桑园:一个桑椹喂养的共和国

地图过于辽阔了,以至那些积极的镰刀

也练就了新月的忧伤

 

后视镜里的落日,终于抹去垂死者的面孔

缓刑的犁沟

在严厉的逼迫中写下供词

 

鸟儿们刚刚结束一场事先排演的座谈

一支刺鼻的烟囱,在向天空输诚

铁钳咬紧的落日,沮丧于一条无法申辩的

舌头。滚烫的的弹道上

 

秋瑾追上了王金发



这首诗是蒋立波作品中相对晦涩的一首,因诗人从故乡小镇驱车回杭州,被后视镜中残阳如血的景象所震慑而作。正如题目中的“后视镜”,这首诗以回溯、回看的视角,用戏剧化色彩处理秋瑾和王金发之死的悲剧性。秋瑾和王金发都是辛亥时期的英豪,地方戏中两个人也是“知音”“红颜知己”,牺牲时间上秋瑾应该在王金发之前,最后一句“秋瑾追上了王金发”恰恰是一种“倒追”的关系。

 

“剡”是诗人的老家嵊州,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也是以王金发为代表的强盗故乡。诗人通过这首诗,也提示了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图景中提炼出诗意,这个诗意不仅限于自然,也可以是人文、历史、家乡的东西。比如“落日”和“头颅”,“头颅”又跟“断头台”,跟秋瑾、王金发,跟一场革命的失败联系在了一起。蒋立波从小在越剧的氛围里长大,“我一直惊讶于越剧柔情似水的曲调和韵律,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嵊州人一直来被称为‘嵊州强盗’,两者在同一地域人群身上得到奇妙统一,这首诗主要也是从这一角度来表现某种悲剧性的张力和命运感。”而“秘书”“权杖”“领带”“乡绅”这些当代色彩的意象的嵌入,则让我们置身于历史和现实、经验与想象的多重维度的互相观照和打量。





03

1975:父亲在上海(第一小节)



父亲从上海回来,带回一本硬皮工作笔记

上面密密麻麻全是他用钢笔画出的手绘地图

他经过的那些街道,商场,公园和电影院

那些质朴的线条为我搭建起一座从未去过的城市

我最初的童年地理学。我第一次知道

人需要通过方位来确认自己的位置

一条道路需要通过与另一条道路的交叉来获得

一种新的关系,那更多的未知与可能

就像他没有画出的老式无轨电车

拖履与癫痫擦出的火花,带来吴越语系之外

洋泾浜的问候。一个立体的世界,一种原始的

结构,语法和逻辑,直观地被表述和呈现

发烫的口号和语录由此得以被省略

从钢水中提炼的蓝色抒情,让崎岖的阶级

在他的平底布鞋下被一个冒号所冒用

……



这首诗用叙述的手法来推进,看上去“像一个流水帐”。蒋立波大概7、8岁时父亲来到上海探望亲人,除了父亲画满每天行程的硬皮工作笔记本,还带回了大白兔奶糖和年历画,这也使诗人养成了对地理、地图的痴迷和爱好。“我觉得必须要有这样一首诗,无论是向记忆还是向我的父亲,向‘诗歌来到美术馆’或者向上海致敬,这样对我来说这个朗读交流活动才是完满的。有机会的话,我可能还需要修改。”

 

蒋立波的父亲是一个粗通文墨的乡村知识分子,他把每天在上海行走的路线行程都画在上面,诗里写的中山路、斜徐路、淮海中路等等,包括公园、剧院,诗人在当时都可以倒背如流,并刻在记忆中。站在2021年年初的上海,回看1975年的上海,也是一种穿越。“这首诗也是我一直想写的,当时看到父亲从上海带回来的工作笔记,我天天研究它,对我的影响持续到现在,包括对我的写作也有影响。我写诗,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重建一种个人诗歌地理学。”





04

乙亥年正月十二,

与唐晋郁葱庆根炜津诸友

雨中同访郁达夫故居



连日冻雨,富春江寒雾茫茫

像一个乱世中的祖国不可触抚。

偶有零星雪籽,频频袭扰疲倦的雨刮器。

来不及返青的柳条在耐心地垂钓

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失踪者的形象。

你曾经出发的南门码头犹在,

但被时间废弃的航道已不可能再次挖开,

只有青铜的身体里沉埋的铁锚

还在紧紧拽住不可靠的记忆。

仅仅一个下午,我们竟然几次遇见了你:

在富春山馆,在故居门口,在鹳山公园;

在陈列柜展示的模糊的照片上。

但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你?

清矍的,英俊的,落拓的,颓废的……

或许一个都不是,或许每一个形象的意义

仅仅是为了背叛另一个形象,

就像玄铁否定青铜,发慌的纸张否定玻璃。

旧体诗否定意识流小说。

春天斜体的细雨,否定迷雾深处

被用力拧出悲剧的生平。

快要开谢的两株蜡梅像互相争吵的

上联和下联,在平仄中构成一个更大的矛盾。

敲打芭蕉的苦雨,反义于一只有柚子内部

因不断皱缩而缓缓聚拢的甜。



富阳是著名诗人、作家郁达夫的故乡,也是诗人曾仰慕的地方。蒋立波在新世纪移居富阳后,经常和当地诗人聚在郁达夫故居边上的茶室里,喝茶谈论诗歌。这首诗是诗人经过郁达夫故居门口,看到两株腊梅开得很热烈抓取到“争吵”意象而作。整首诗围绕着“争吵”展开,表现了一种性格及命运上的矛盾性。它可以是一个郁达夫和另一个郁达夫间的争吵,也可以是一个人身上的无数个“我”之间的互相质疑,而在郁达夫身上,这种矛盾性更为强烈。

 

在官方定位中,郁达夫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也是一个革命烈士,而在诗人的印象当中,他是一个酒厂老板,也是赎罪者、背叛者和悲观主义者,各种形象在其身上有着强烈的缠绕和盘诘。“我写过五首关于郁达夫的诗歌,这首诗里有好几个互相的否定,表现了一个人身上的无数个‘我’,无数个侧面,我主要是想表现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





05

为黄公望隐居地的石鸡而作



一路上,总是有石鸡追随我们。

它们不屑于青蛙为伍,不屑于

在庸常的田畴里,为农药喂养的水稻献唱。

 

鸣声铿锵、另列,森森然有金石之韵。

它们像是刚刚从黄子久的山居图里跃出,

还带着筲箕里漏出的米粒的清香。

 

总是有一种更大的矛盾,石缝里

隐逸与挣脱的持久的对峙;

总有一种复数的厌倦,为鲜甜的星光所孕育。

减速的激情,为随身携带的庙堂减去

一个多出来的观音;年轻的道士

在用旧的山川和烟岚里探测万物的回声。

 

农家乐的长廊下,它们还在你朗诵的童谣中

唱和或争辩,像是有一把幽微的锉刀,

锯开蛙皮下沉睡的道观。

 

而晦涩不是它们的错,正如唯物的卷尺

丈量不出现实褶皱里那隐秘的声带。

德语区里,格林拜恩与汉斯,拉出一条对角线。



富春山水是600多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结庐隐居地,也是蒋立波诗歌的第二个地理坐标。石鸡是体型比青蛙大几倍的蛙类,生活在岩石缝里面,叫声特别嘹亮,在黄公望晚年隐居地有很多的石鸡。在这里,“石鸡”被作为隐士的象征,“不屑于与青蛙为伍”,而“青蛙”被处理为一种芸芸众生,只顾着在农药喂养的水稻田献唱,整首诗在儒释道三重文化的争辩及中西对话中展开,而总有一种更大的矛盾,在石缝里隐逸与挣脱之间持久对峙。

 

黄公望隐居地景区坐落在庙山坞,这个地方经历了好几次开发,最早开发时并没有突出为黄公望隐居地,而是设置了一些观音塑像之类的东西,所以诗人写到“为随身携带的庙堂,减去一个多出来的观音”,观音被放在那里是不伦不类的,体现了诗歌中多种文化声音的辩论与混合。





06

乡居隔离指南(五)



晚饭后散步,往往已经天黑,稚嫩见到两边群山

巨首般蹲伏,默不作声,甚至山冈上的信号塔

也已不再接受信号,包括那些蜂拥而来的

关于死亡与春天的谣言。溪水匆忙,在黑暗中

听起来比现实抽过来的耳光更响亮。乡村公路上,

蝙蝠在避让,车辙撤回确信的里程,犬吠

拓印空旷里潜伏的危险。路边几块墓碑兀立,

我看不清上面的文字,但我知道不可能有墓志铭,

甚至省略了必要的籍贯、生卒年和立碑者名字,

这冷僻的文体把我们隔离于悼念者的行列,

似乎凡夫俗子只需要草木的铭记。但我仍然提醒自己

放慢脚步,压低声音,因为真正的训诫来自潦草的藤蔓

和被冷落的幽灵。而往往是这样的时刻,是他……

九岁的男孩,在一架飞机远去之后,准确第辨认出

头顶的北斗七星,这晦暗星系中夺目的存在。

也正是这样的时刻,迷途的信号塔被他从雾中捕捉,

一只干渴的木勺弯下腰来,俯饮到我身边这条无名的小溪。



这首诗写的是去年春天,诗人因疫情滞留乡村,沿公路散步途经无名坟墓所感。当时诗人全家被困在村子里两三个月,不能外出工作。但相较于城市里的封闭隔离,仍能每天傍晚和家人沿乡村公路散步。在其看来,那些被冷落的幽灵跟这场瘟疫中逝去的人非常像,他们不需要悼词和哀乐,也不需要人们的眼泪。但是无形中他们也在训诫我们,“我觉得真正有资格训诫并教育我们的,正是那些被冷落的幽灵甚至是死亡本身。”

 

在蒋立波看来,生命和死亡是人生中的两大存在。而中国文化中,关于死亡的教育其实是不充分的。他的诗歌中一直在不厌其烦的书写死亡,诗歌中反复出现死亡主题,这跟其个人经历和生命体验密切相关,他的二姨娘、外公、父亲、姐姐、外甥女都在其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先后离世,或夭折,或病故,或受迫害自杀,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来自死亡的教育。书写死亡对他来说,也是在释放自己,获得一种救赎。而作为一名诗人,他“感应的雷达”不会因为某个特殊时期而关闭,他始终在捕捉、采集、搜索某些幽微、缄默、不为人知的情感与经验的电波和颗粒。




互动环节


Q

我是海外归国的应届毕业生,很感兴趣关于微观世界里的微小意象所赋予的含义,想请您指点迷津。

蒋立波:我的诗基本上从微小的事物落笔,而拥有瞬间的抓取能力,快速捕捉里面的诗意是非常关键的。比如一个朋友写疫情中的少女“蓝色口罩后面一双眼睛的深渊”,就抓取住了一个陌生瞬间。这如同猎犬凭着敏锐的嗅觉快速捕捉猎物一样,这跟天赋有关,也需要平时就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Q

我也和你一样很喜欢米罗,他的作品画面很简单,色彩很丰富,但感觉和你的诗歌完全相反,是什么吸引了你?

蒋立波:我有一段时间确实非常迷恋米罗,他的作品非常天真单纯,色彩也非常明亮,90年代初我几乎每天都会翻看他的画册,画册至今也保留着。我是在海子这一代诗人影响下写诗的,在浪漫主义的教育下开始进行诗歌训练。米罗的画,海子的诗,我觉得有一种骨子里的相同点,一种本质的抒情性,对我早期的诗歌影响很大。但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十年,我的诗学观因现实生活的巨变也发生了某种改变,我觉得不能再在一种软弱的偏执的抒情下面写作了,我的诗歌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一种修正,诗中也相应地更多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甚至晦涩的变化。不能说米罗对我没有影响,我相信他仍然以一种内在的教育影响着我,比如诗的天真,梦幻和想象,等等。



Q

我和我身边的这两位都是华师大文学相关的毕业生,我们也会做一些文学相关的对谈节目,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写作对您的为人处事会有影响吗?想请您对同样喜欢诗歌和热爱文学的年轻人给出一些建议。

蒋立波:肯定会有影响。生活跟我们的写作之间是互相塑造的,生活塑造着我的诗歌面貌,写作也在改变着我的生活,我的最高理想就是诗歌成为生活的本身。至于建议,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如何悲观,都要对世界抱有热情,诗歌就是悲观中的一种可能的救赎。



主持人:立波最新十年精选诗集的名称《迷雾与索引》,也是会有些许晦涩,但后面还有一个索引和指南。像他刚才所讲,抒情就是被逼成了叙述。“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已持续进行70期,其本身就是晦涩中的一种光亮,一种对光本身的努力寻找。


编辑整理:张凌云摄影:张凌云




- 了解更多 -


关于【诗歌来到美术馆No.70∣蒋立波】


 

本期活动声音招募令优秀朗读者


任健博、刘东栩、郭冰心、李虹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获奖朗读者诗朗读


扫码回看活动直播



更多阅读




“诗歌来到美术馆”往期活动诗刊、诗人及机构捐赠诗集均已陈列在民生美术文献中心相关专栏,欢迎前往取阅,记得带好有效证件哦。



关于诗歌来到美术馆

在今天,美术馆正在和更多的艺术门类进行新的结合,美术馆已经融跨界展出、互动为一体,不仅展示作品,而且研讨交流,生产知识,日益扩展成开放的全艺术平台。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2年启动的“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旨在为诗人与诗歌爱好者创造思想碰撞的开放平台,将诗歌作为智力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与当代生活和诗歌形成连接对话。作为国内首创的“诗歌+艺术”美术馆公众项目,“诗歌来到美术馆”邀请的诗人都遵循“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标准,诗人黄灿然,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小妮、西川、多多、芒克、柏桦等国内诗坛从八十年代活跃至今的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阿多尼斯、日本“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等成名已久、读者众多的国际诗人,西蒙·阿米蒂奇等未被译介但在国外盛名的优秀诗人。自2012年启动至今,项目以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讲座和诗歌活动受到各方强烈关注,2016年获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社会力量举办博物馆优秀社会教育项目,2017年、2019年荣获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特色品牌项目,2019年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诗歌来到美术馆往期诗人
黄灿然/欧阳江河/西蒙·阿米蒂奇/翟永明/李亚伟/王小妮/阿多尼斯/谷川俊太郎/杰曼·卓根布鲁特/西川/杨君磊/多多/蓝蓝/陈东东/亚当·福尔兹/梁晓明/沈苇/宋琳/柏桦/蒂姆·利尔本/阿莱西·希德戈/吕德安/倪湛舸/芒克/扬·埃里克·沃勒/王家新/维克多·罗德里格斯·努涅斯/尼古拉·马兹洛夫/费平乐/包慧怡/朱朱/万夏/鸿鸿/尤兰达.卡斯塔纽/特伦斯·海斯/蜂饲耳/哈利·克里夫顿/托马什·鲁热茨基/冷霜/管管/桑克/陈黎/罗恩·温克勒/马克西姆·阿梅林/高桥睦郎/黄灿然/杨小滨/保罗·马吉/弗朗切斯卡·克里切利/阿库乌雾/韩东/周鱼/伊冯·勒芒/露西·杜根/叶觅觅/马格努斯·威廉-乌尔松/秦三澍/雷武铃/孙磊/高桥睦郎/胡安·阿拉维亚/阿多尼斯/热拉尔·马瑟/韩博/叶辉/西渡/灰娃/娜夜/袁永苹/蒋立波



正在展出


🎫 展览通票,60元


🔍 扫码进入美术馆微信服务号可在线购票

👉 夜间美术馆


即日起,每逢周五、周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文献中心、ARTsMALL、ARTsMALL Café)延长开放至20:00。


👉 购票优惠条件


-以下人群可免费观展:

身高1.3米(含)以下或6周岁(不含)以下的儿童(每位成人限带一位免费儿童);现役军人凭军官证或士兵证;残疾人凭残疾证;70周岁(含)以上凭老年证或身份证;医护人员凭相关执业资格证和本人身份证。


-以下人群可享展览门票5折优惠:

全日制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凭学生证


👉 留言福利


参与美术馆微信推文留言互动,推文中(单篇)留言获赞数最高者,可获赠双展联票2张。


*于每周六进行赠票统计

*获奖人数依每周推文篇数而定

(春节期间赠票评选正常,赠票邮寄时间将后延,还请耐心等候哦!)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所有。


Reading Recommadation
推荐阅读

2020 诗歌来到美术馆 | 回顾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4】韩博 | 写诗是极致的语言实验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5】叶辉 | 诗歌是日常之外的寂静想象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6】西渡 | 身处于广大而自足的诗意世界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7】灰娃 ∣ 写诗是把自己的灵魂献给读者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8】娜夜∣ 我最好的诗篇来自冬天的北方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9】袁永苹|我们写作的原因就跟为什么活着一样




民生美术文献中心



ARTsMALL & ARTsMALL Caf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