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位房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全民刷屏,中产阶级究竟有多脆弱 | 教育迷思(5)

2017-07-20 孙明展 孙明展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广州出了一个“学位房租售同权”的刷屏事件。

起因是,7月17日下午,广州市政府正式发布《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

消息一出,各路媒体就开始紧跟,把买了学位房的人吓得半死——真要“租售同权”了?我的学位房岂还不是会应声而跌。

又有很多官媒自媒开始澄清——你看清楚了,第一,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才能享受,什么是符合条件?有户口或者是人才绿卡持有人的子女,总之门槛很高;第二,这个政策十年前就有了,不是什么新鲜事;第三,大多数学校有顺位政策,买了房的人都没满足,哪有优质学位剩余给租的人啊?都是阿Q们的想像呢~~

拥有学位房的朋友长吁一口气,终于又保住了资产不贬值。

其他城市的朋友也长吁一口气,广州啊你别开个坏头。

外来打工者继续骂娘,哪有这等好事轮到我们呢?

在现今中国社会,凭一个旧政策翻炒也能成为刷屏现象,估计也只有“学位房”这三个字能有此地位了。

因为,根据我们对数万家庭所做的调查,中国的中产,房产占家庭总资产的八成以上,供学位房的家庭,占比可能更高;对于这些“高负债”中产,房产就是他们的命根,也是他们解决人生一切问题最“简单”的方式——

有了这套学位房,孩子的优质教育解决了;

等孩子上了大学,把房子一卖,养老问题也解决了。

这是很多北上广深“高负债”家庭的如意算盘。如果“租售同权”,原来以为最简单直接的“理财”方式被阉割,自己与孩子的未来都悬于一线了,或者说面临跌落的风险,你说急不急?

✦✦✦

广州的“租售同权”风波,看似一个“乌龙”,具体如何解释,还得看有关部门的表态了。

这个插曲,对于脆弱的中国中产,的确是一次警钟——你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啊~~

接连写了4篇教育迷思的文章,讲的都是对于教育规划的递进性思考。大家现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动态过程,所以很有必要及早进行一个系统规划。尤其是未来孩子的教育路线,需要根据不同阶段观察孩子的结果进行动态的财务安排。

这本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可是最需要规划的这些高负债中产,常常又是最纠结的。比如第一篇文章里的那位“睿智”的爸爸。在房子与二宝的双重压力下,家庭财政非常紧张,只能活在当下。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财力去规划。

前段时间,网络有一条刷屏的新闻,北京的文科状元说了一段非常震动人心的话: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的地区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是中产家庭孩子,出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很多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他用了同一个词来归纳自己的阶层属性,说自己家是中产。他说他的父母从小就为他规划好了未来教育的路线,正因为这种规划,让他在教育资源的竞争中,要比农村的孩子有更大的优势,包括高考的成功,这些都更容易。

这位状元的父母其实是外交官,此也中产,彼也中产,中国的中产究竟都有哪些人?


1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来厘清中国的中产到底包括哪些人群。

这里我要给大家引入一个网上流传的非学术的中国阶层等级标准,我比较认可,我们就把这个“9层塔”作为参考的标准:

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其中第3层是以马云、马化腾等为代表的体制外的人能达到的顶峰,其实是行业精英或地区体制精英。


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最后能够定格在第5级就算是很不错了。普通人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第四层。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国区总裁、范冰冰之类就是体制外本级的顶峰。


7—9级是中国社会的底层,是草根阶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即使在同一级别,体制内与体制外不仅仅社会地位有很大差别,在其他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也差别甚大。

在这个九级标准分层中,我们可以看到,4—6级大致属于中产阶级


2

凤凰财经有一篇文章曾经分析过中国的高负债中产。

所谓高负债,就是指在城市里,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由于客观的刚需买了房子、或者换了房子、或者买多一套房子,整个家庭背上了巨额的负债。本来家庭年收入绝对金额并不低,比如说20万甚至到40万。可是背上了几百万的房贷,所有的资源全部被房贷挤占,就形成了高负债中产。

与背房贷类似的是生孩子。其实从财务角度,生多了一个孩子也是一笔负债。

一套房子,我们可能要用20年来供完。多了一个孩子,我们同样需要花可能20多年的时间供Ta完成教育。跟买一套房子几乎是一样的。在理财规划里,房子和孩子的规划思路是一样的。

城市里的这些高负债中产很可能是由于房子,甚至是房子和孩子都压在了身上,觉得资源紧张,无力规划,更加愿意活在当下,愿意随遇而安,不愿去往前思考和规划。


3

高负债中产在这个层级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比如这位北京的文科状元,父母都是外交官,可能是厅级以上干部,他的家庭应该属于第4级中产,有丰富的资源提供给孩子,可以带着孩子环游世界。这是一种中产。

五级六级,也是中产。五级和六级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五级有自己的事业,而六级没有。

这些高负债中产很有可能是在六级向五级跃进的时候,或者在五级的底层,希望向四级跃进的时候,因为规划不当,比如说盲目的负债买房子,或者生孩子的时候没想清楚,或者本有机会去创业,因为负担太重没有去创业,卡壳在这里了。

五级六级,在中国中产阶级占了最大头。靠理性的规划能够实现跃迁,如果不愿意,可能面临下一代维持在六级甚至向下滑落的被动局面。

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四级往上的阶层,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孩子的未来,规划是非常完备的。所以四级以上的家庭,下一代往下滑落的概率极低,而保住底部向上走的可能性极大。

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阶级固化的一个原因。


4

我来假设几个场景,看看规划是怎么拉住向下滑落的缰绳、抖起向上爬升冲劲的。

场景一:

某5级中产家庭,是单支柱家庭,同时高负债,有一个孩子甚至两个孩子。做好了托住底部的家庭保障规划,支柱出现健康问题,防止了家庭滑落到6级底部甚至向7级滑落。

场景二:

出生在6级或者7级家庭的孩子,享受不到高层级家庭孩子那样的海量教育资源,所以只能集中优势兵力,根据孩子的特长,做好教育规划,为孩子长远发展准备好资源,让孩子有向上冲一步的冲劲。

场景三:

名校毕业生,想实现人生从6级到5级的跃迁,就要拥有自己的事业。为了能放手一搏,在创业伊始就做好财务规划,实现自己的事业、所冒的风险,和家庭财务之间的平衡。

身处阶层五级六级的中产阶级,首先,要认清一个事实,在财富和资源方面,我们想迅速赶上四级甚至一二三级,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视野和格局上,为自己的下半生或者是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基础,未来能够向上看齐。

从北京这个小状元简单的几句话里,透露了四级以上的家庭重视规划,也许我们的财富和资源没法和四级以上的高阶人群相比,但是我们去学习了吗?去思考了吗?最重要的是,我们去行动了吗?

尤其是高负债中产,有没有理性思考自己的负债?能不能把负债所带来的虚拟资产放在一个理性的思考层面,把它转化成我们抛下包袱,能够向上迈进的一种动力呢?


5

很多家长既懒得动脑,又很天真、短视:既想要房子又想多生孩子,还希望给孩子找到教育捷径——以为读学某思考高分就能让孩子升学顺利了;请个外教就能找到外语的钥匙了;上几节网络课程,就能让孩子一下子建立起数学思维,将来就能成为人工智能精英了。

这不可能。

思考不足,想要的太多,才导致包袱过大

唯有家长自己把视野放开,向一二三四层一样去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找到一条出路。

我现在没有房子,也就没有因为房子带来的负债。(点击:我的卖房记

有人提醒我们应该买学位房。

可是,我总是会坦然一笑。

我的孩子不需要一套学位房。

以这个暑假为例,我还是践行了原来对孩子教育的构想:在艺术(钢琴、陶笛)、兽阅读(少年读史记、英语阅读)、运动(游泳)、逻辑(数学拓展,可汗学院)方面加强训练;通过旅行拓展视野。他在普通私立学校读书(非贵价学校),基于兴趣爱好作一定的课外补充(非学某思类的应试辅导)。有了这些教育的准备,我相信儿子有能力去应对未来的挑战,无论是高考还是出国。

与此同时,我即使在创业最艰难,要把房子抵压出去发工资的时候,也坚持给两个孩子存教育金,目前每个孩子名下都已经有四五十万的教育金储备。只要坚持下去,足够应对未来的教育需求。

我们家庭的未来也不需要一套学位房。因为我们夫妻俩已经为未来的养老也进行了储备。因为没有学位房的羁绊,我们的养老金账户里也有了一笔不少的存款。

如果自己对未来思考得足够清晰透彻,能看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孩子教育大概需要的资源是多少,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储备,自身也能终身学习朝着五级甚至四级迈进。

到时候,我和我的孩子都不需要一套学位房吗?当然,我也不需要成为高负债中产。

(再次晒出我的理财规划账户,账户里所有的钱,加起来可能付不起北上广深一套房的首付,但只要每月坚持,足以应对孩子教育和未来养老了。)

✦✦✦

前文回顾——

未来在家教育网上教育很省钱?到时候哭得最厉害的就是你 | 教育迷思(1) 

“孩子快乐就好”?这碗毒鸡汤千万别干 | 教育迷思(2)

数学思维到底该咋建立?学而思的奥数班究竟有没有用? | 教育迷思(3)

考上名校就人生飞跃了?没做好这件事,中年危机会来得更汹涌 | 教育迷思(4)


小编:小猪



本公号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金融产品广告

◀︎特此声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