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日|所谓“接地气”,不就是跟身边的土壤做朋友吗?
⭐️星标一下自然之友,第一时间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
写在前面
时间过得真快,优秀的30位玲珑计划二期伙伴已经完成了8门气候变化课程、2次线上社群活动以及线上项目计划分享会,总计33学时的学习,第一阶段顺利通关!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玲珑伙伴们基于8门气候变化基础知识课程,结合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思考,提交了两次作业。他们用丰富且有趣的形式进行创作、碰撞思维火花的同时,也与玲珑计划社群产生了更多的联结。
今年夏季起,自然之友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更新“玲珑计划伙伴专栏”,将来自第二期玲珑伙伴作业中突出的创意、脚踏实地的调研与具有代表意义的观察分析呈现给我们的每一位读者。我们希望激发更多人的关注与讨论,让行动者带动行动者。
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仍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几位玲珑伙伴带着他们对土壤的关注与思考,今天要和我们分享几个实用小tips,帮助我们更亲近也更了解土壤。
土壤是巨大的碳库!
土壤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环境因素交互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与大气之间的碳循环。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过程,生成有机物质,某些有机分子可被植物自身作为能源通过呼吸作用利用,剩下的有机物质作为植被的组成成分被临时储存起来,而大部分最终会以植物凋落物或者根残留物的形式进入到土壤中。
有些植物组分会被动物食用。这种情况下约一半食物中的碳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没有释放到空气中的碳最终会以排泄物或躯体组织的形式返回到土壤中去。
有机质一旦沉积到土壤上或进入其中,就会被土壤微生物代谢利用消化,这个过程逐步将这些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
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相当稳定(惰性有机质),这些有机化合物中的碳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如此抗降解会使有机物质在土壤中逐渐积累。
小知识:
碳库即碳的储存库,除土壤外还包括岩石、海洋、森林等。
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点击看大图
有近2400Pg的碳以土壤有机质的形式储存在土壤剖面中,而且近1/3处于深度1m以下。另外940Pg的碳以土壤碳酸盐的形式被储存而且可以在风化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
所有这些土壤中储存的碳比全球的植被和空气加在一起储存的碳还要多近两倍。
小知识:
Pg=1015g,即10亿吨;Pg/a 即10亿吨每年。
在一个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者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中有机质氧化后的二氧化碳释放是通过植物残体形式向土壤中输入来平衡的。然而,某些人类活动,例如森林砍伐、火烧、耕作和人为排水,都会导致土壤系统中碳的净损失。
现阶段,全球从土壤中释放到大气中的碳约为62Pg/a,然而只有约60Pg/a的碳通过植物残体从大气进入到土壤中。这种约为2Pg/a的不平衡碳、连同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约75Pg/a,仅有一部分被海洋对吸收空气的二氧化碳增量所抵消。
如果可以合理管理土壤的有机质,增加土壤的碳投入,减少土壤的碳损失,不仅能够减少室气体的排放,还能够提高植物的产量。对于那些含量很低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有机质的退化土壤,其固定碳的机会最大。裸露地重新造林,就是这样一种机会。
处女地有机含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土壤吸收碳并转化为稳定的土壤有机质的能力有限。因此,土壤固碳只是在为其他各种行动完全实施之前争取时间。这些行动(如应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化石燃料效率等)完全实施能把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到不威胁气候稳定性的水平。
小知识: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黑土、褐土、黄壤、红壤等是按照土壤的发生类型(发生演变规律)分类的。
▲点击浏览大图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更好地与土壤相处并适应气候变化?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几个小tips,或许可以为大家带来一些行动灵感!
1
亲近自然,走进土壤
重建与土壤的链接
研究表明,人体中的微量元素与地壳元素丰度呈正相关。人们已经发现人体血液中有60 多种化学元素,与地壳同种化学元素的分布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是土壤-植物-动物-人类的生物链传递结果。
▲点击浏览大图
人体微量元素与地壳元素呈正相关
健康的土壤,带来营养的食物,哺育健康的我们。
诺贝尔奖得主Carrel以及Pauling所说:“土壤中的矿物质控制着植物、动物和人的新陈代谢土壤的肥沃程度决定了所有生命的健康程度。人类的每一种疾患、每一种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矿物质的缺乏上去。”
2
优先选择本地应季蔬果
感知食物与四季,低碳又美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的美味。不同地域的不同气候,孕育了不同的风味,尤其是我们日常离不开的瓜果蔬菜。
种植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我们曾经食物短期的困境,也满足了一年四季蔬菜的供给。但,也带来了食物风味丢失的遗憾。每种蔬果,都有自己的最佳生长季,在四季中有自己专属的舞台。那一刻,是他们最美好的样子。
本地的、应季的美味,连接着我们和生活的这片土地。不需要长途跋涉(减少碳排放),就可以寻找到你身边真实的味道!
3
探索食物发酵、腌渍
封存美味,减少浪费
感恩土壤带给我们丰富的食物,但也总有些时候,我们没办法及时消纳,亦或者想封存住当季的美味。此时,古老的腌渍方法与微生物将是我们最得力的帮手。不受限任何食材,随着四季的交替,不同的农作物,都能轻松运用自如。
当然,这过程还会有丰富的乳酸菌和酵素产生,对我们的健康也是很棒的辅助。除了我们熟识的东北酸菜、闽南的萝卜干、四川的辣椒油/酸萝卜等,还有丰富的腌渍手法,如:油腌、酱腌、醋腌、盐腌、糖腌、酒腌、味噌腌等。
愿每一天,都是被食物治愈的一天。
4
学习家庭堆肥
改善土壤,自己在家种菜
垃圾分类,已不是陌生的词了。在进行分类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厨余垃圾其实都是丰富的生物质,这些也都是土壤需要的养分。那如何有效利用呢?推荐学习——波西卡堆肥和好氧堆肥。
波卡西堆肥比较适合城市商品房。好氧堆肥适合有院子、有较大户外场地的空间。
堆肥:指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固体废物中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物质能量回归土壤再循环的过程。
好氧堆肥示意图
如果你想亲近身边的土壤并了解更多关于家庭种植的小技巧,请点击下方#城市小菜园 系列文章学习哦~
城市小菜园系列文章(共十期)
5
了解土壤友好耕种方式
支持转型农民
用消费为地球投票
科技的进步,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大规模地使用农药、化肥,已经让土壤变得不堪重负。庆幸,很多关心土壤,关注食物安全的农友开始寻找更地球友好的种植方式,回归食物本身,关注种子、关注土壤,运用大自然的智慧,重建与食物的连接。比如: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广州城乡汇、食通社等食农组织与农夫市集,以及在地的友善环境耕种的小农。
在你生活的城市,总有一群以食物为信仰的伙伴,他们为了土壤而努力,他们需要被看见。
在北京郊区,一对八零后知识农夫,将他们持续了七年的里山生活实验写进了这本《土里不土气》。(点击阅读:把家搬到里山去!两位八〇后知识农夫的真实版“小森林”)
这本书是“长角羚”“蚊滋滋”这对非典型八零后的生活写照,书中“里山枝”“里山客”“里山食”三部分记录了两位“知识农夫”与荒野为伴、与自然为师、与环境为友的各种实践及趣事。
如果你身边刚好也有这样的农人和农场,请你多一些给他们和它们关注,有时间多去感受食物真实的样子,用消费为地球投票!
让我们携手一起努力,让脚下的土壤生生不息。
玲珑计划伙伴专栏(持续更新中)
相关阅读
30/200:“玲珑计划”第二期来啦!有料的ta们已上线(上)
30/200:“玲珑计划”第二期来啦!有料的ta们已上线(下)
玲珑计划线下共修营回顾 | 每一个 行动都有意义!关注气候变化的ta们终于见面啦
合作伙伴
特别致谢
感谢北京险峰公益基金会和自然之友月捐人对本项目的支持和对公民气候行动的大力支持。
动动手指 点亮星标★
I want a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