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史上的琴与僧


古琴,自古以来被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奉为圣人创制的“有道之器”。《南史·列传第十八》有载:“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自白马驮经,佛教东传,凡二千年,佛教由外来之宗教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精神与古琴传统之融合,亦在此历史背景中逐渐产生与发展,最终走向和谐与统一。

 

琴僧一脉,绵延不绝……千百年间,古琴于音乐文化中承载着华夏民族的道统,亦作为主要的梵呗乐器之一,在寺院及僧人之间广泛流传,其与佛教的关系早已密不可分。




人能弘道

古琴与佛教的会通实践

 

佛教在中国兴起之前,古琴已形成了“士无故不彻琴瑟”(《礼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白虎通》)等基于儒家思想和士人阶层身份的琴学思想。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大兴,蔚然成风,随着僧侣阶层人数的增加和佛教与华夏文化的互相影响与融合程度加深,弹琴的僧人与学佛的琴人,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魏晋六朝是汉唐两次大一统之间长达四百年的大纷乱时期,战乱频仍,动荡不安,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庶百姓,无不饱受其苦。自高平陵之变始,曹爽及党羽三族被夷,八王之乱,西晋皇族、世家互相杀戮,河阴之变,北魏王公被杀两千余人,侯景之乱,东南菁华,为之一空。

 

四百年间政治斗争之惨烈,互相攻伐之繁多,难于想象。世家大族尚且朝不保夕,何况底层人民。所谓无常迅即,正是当时人最深切的体会。

 

在如此痛苦黑暗的历史时代,佛法成为抚慰大众伤痛的良药。因此无论在南朝还是北朝,佛教都迅速地传播起来,在洛阳,建起了“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洛阳伽蓝记》)的永宁寺塔,“南朝四百八十寺”更是多少楼台烟雨中。

 

与此同时,中化文化史上一件划时代意义的事情也发生了。达摩祖师渡海而来,面壁九年,开创了中国禅宗,此后禅宗发展衍生,成为了华夏大地上最“中国”的佛教宗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到唐代时,无论是规模还是文化影响力,佛教都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唐代开始,蜀僧濬、颖师等琴僧以其高妙的琴艺,在中国文学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濬师高妙恢弘的琴艺跃然纸上;无论韩愈还是李贺,都对颖师表达了倾慕叹服之情。琴僧的出现,昭示着佛学与琴学的交融,已悄然发生。

 

与此同时,白居易、王维等士人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他们在从事古琴活动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了禅的意味,留下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等诗句深深地影响着古琴的审美情趣。

 

唐代的琴僧们有一个特点,即他们只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雪泥鸿爪,关于其生平、事迹、言论等,我们已无从得知,其琴学传承等,亦不可考。他们就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在历史的天幕上留下一缕光华。然而到了宋代,一个有着系统传承,更加鲜活和立体的琴僧群体出现了。

 

▲《听琴图》 宋 赵佶

 

北宋宫廷乐师朱文济传琴给了慧日大师夷中,义海法师、知白法师从夷中师学,则全法师又从义海法师学等,査阜西先生编纂的《历代琴人传》中收录宋代的琴僧多达十四人。

 

如果说唐代琴僧是划过天际的流星,宋代琴僧则是一棵有脉络、有枝叶的大树。琴艺自不必说,如知白被欧阳修称赞为“岂知山高水深意,久以写此朱丝弦。”《西清诗话》云:“三吴僧义海以琴名世。”比之前代更进一步的是宋代琴僧留下了与琴相关的著述,如琴苑要录收录有《则全和尚指法节奏》。前代琴僧的琴事活动为文人所记录的客体,至有宋一代,琴僧则留下了作为琴事活动主体的遗迹。

 

苏东坡留下了著名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琴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前人向来认为这首诗颇具禅机,《楞严经》中的:“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明音声为因缘和合而成之理。

 

宋代文人受到佛教影响则更胜前代,无论是否信奉佛教,对于佛学的研习与同僧侣的交游都更加频繁与密切。成玉礀更直接提出了“攻琴若参禅”(《琴论》)的说法。

 

明清两代弹琴僧人愈见其多,不胜枚举。东皋心越禅师东渡日本,成为日本曹洞宗寿昌派开山鼻祖,禅师不仅在日本广传佛法,更是将古琴在日本重振,虽然日本早有古琴传入,但近现代日本古琴的直接源头却是东皋心越禅师。

 

清季以来,琴僧更多见于世,云闲上人编纂了《枯木禅琴谱》,成为广陵琴派重要著作。其余如大休上人、竹禅法师、根如法师等俱为一时翘楚。

 

明清时理学兴盛,文人士大夫多“出入佛老,返本六经”,尽管儒家学说为其立身经世之本,但观求佛老之学,交游僧道,亦是其精神生活中极常见的内容。佛教在大众眼中也早已不是外来宗教,已如微雨和风浸润进了中华文化。

 

文人琴人亲近释家,受其影响,自然而然也就不必阐释了。明清时弹琴僧人与弹琴士人的琴艺传承是交互进行的,僧传俗、俗传僧、僧传僧的现象都有出现,琴僧传承已不是单独体系,而自然融进琴学传承体系了。

 

琴僧群体从被文人记录的琴事对象,到主动留下琴事活动的记录及著述,再到开宗立派,编著琴谱,传播琴艺。实际上反映了佛学与琴学互相交融的过程,其历史背景,更是佛学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过程。

 


 

古琴之音

深沉悠远,余韵无穷

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

古琴之道

修身养性,观照自心

与佛道相融相契

 

琴学与佛学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互相交融,关系紧密

其间又有着

怎样的审美意趣呢

下周,我们继续为大家分享

 

文字|吕博文  图片|宗沉 网络

美编|妙能  编辑|梦觉


/

/

寺院的“乐团”玩些儿啥?听文殊院法师传授“川腔梵呗”技法
梵呗是贯穿一生的修行!专访文殊院川腔梵呗非遗传承人宏琳法师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三百余年音声菩提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