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忍辱”智慧,化解生活的烦恼




忍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也是六波罗蜜之一。所谓忍辱,就是忍受各种侮辱恼害而没有嗔恨之心。对于忍辱,《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维摩经·佛国品》云:“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大智度论》中将忍辱分为众生忍辱与非众生忍辱两方面内容。众生忍辱是指忍受杀伤骂詈等众生之迫害;非众生忍辱是指忍受风雨寒热等非情法之迫害。

 

佛教常将忍辱比喻为忍辱衣,意思是说忍辱之心能防止一切嗔恚之毒害,如衣防寒热之害,因而称为忍辱衣。《法华经·法师品》曰:“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佛教又将忍辱比喻为忍辱铠,是说忍辱能防护一切之外难,因而以铠甲为喻。《法华经·劝持品》云:“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

 

释迦牟尼佛前世修行菩萨道时,曾是波罗奈国王太子,太子为人性善而不嗔,因而以“忍辱”为名。波罗奈国王病笃时,奸臣为了除去太子,以便他们为非作歹,就说只有用不嗔之人的眼睛和骨髓方能治病。太子由于本性不嗔,遂剜掉自己的两只眼睛,并断骨出髓,作为妙药。

 

现代高僧广钦老和尚也是以修忍辱闻名的高僧。广钦和尚居住泉州承天寺期间,负责看守大殿。在大殿居住一段时间之后,一次,监院召集僧众开会说,大雄宝殿的功德箱被盗,要大家加强安全防范。功德箱在过去从来没有被盗过。即便在过去没有人看守,也没有出意外。由于广钦负责看护大殿,别人都怀疑是他干的。有人还说,即便不是他偷的,至少他知道是谁偷的。大家从此都鄙视他,认为他整天参禅打坐,装得像个老修行,谁知竟然干出为人不齿的事。

 

对于别人猜疑和鄙视,广钦并没有做任何辩解,好像这件事与他无关一样。别人骂他、指责他。他也不回答,若无其事一样。

 

一个星期之后,监院在大众会议上宣布:“功德箱压根没有被盗,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考验一下住山洞三十年的广钦法师到底能不能忍辱。通过这件事,证明他确有忍辱功夫。”

 

面对别人的辱骂、嘲讽,广钦和尚以忍辱对待,很平淡地处理了这件事。

 


有则佛教典故说,有位商人常年在外经商,直到年末才准备回家过年。他准备买些东西带给妻子,在街上他遇到一位卖偈语的老和尚。

 

商人问老和尚:“您这首偈语卖多少钱?”

 

老和尚说:“十两黄金!”

 

商人说:“什么偈语要这么贵?”

 

老和尚说:“你如果给我十两黄金,我就会告诉你一首有妙用的偈语。”

 

生意人于是就付给老和尚十两黄金。

 

老和尚便说偈语:“向前三步思一思,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

 

花了十两黄金却买了首没用的偈语,商人感到有些失望。临走时,老和尚再三叮嘱商人:“牢记这首偈语,回家很管用。”

 

商人买过偈语便往家赶,他到家时已经是半夜时分。由于大门没有上锁,商人就走向自己的房间。房间床上挂有蚊帐,商人正要呼唤妻子,猛然在微弱的灯光下看到一双男人的鞋子。商人心想,一定是我不在家,妻子在做见不得人的事。想到此,商人怒不可忍,直奔厨房拿出菜刀,准备砍杀不守妇道的妻子。

 

正要举刀砍时,忽然想起老和尚教给自己的偈语。就在他思想偈语的空当,妻子被他的动静惊醒了。商人还是怒不可遏,指着床下的男人鞋子质问妻子是怎么回事。

 

太太很委屈地说:“你出去这么久不回来,现在过年了,我就在床前放了一双男人鞋子等你回来,也好图个团圆吉利呀!”

 

商人如梦方醒,把刀一扔,大叫:“这偈子太便宜了,值得千两万两啊!”

 

百丈禅师曾说:“烦恼以忍辱为菩提。”修忍辱能化解烦恼,趣证菩提。若是面对各种烦恼,若不能忍辱,就会因一念嗔心生起,就会将所有的修行功德焚烧殆尽。故而,佛教格言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在现代社会中,修学忍辱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人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因而人心浮躁,遇到不顺心事的时候,往往会大发雷霆。由于嗔恨心生起,轻则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吵,重则相互之间辱骂殴打。更有甚者,由于无明业火驱使,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智,酿出人命大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很多人因自己的一念之差,遭致难以挽回的灾祸。

 

佛教忍辱思想告诉我们,假使我们在遇到容易发怒之事时,应当克制自己的怒气,想到这些冤家对头是来成就我们修忍辱度的。要知道此时若不克制自己的怒气,任由嗔心所使,不仅所有的修行功德被破坏,而且还会造成得不偿失的严重后果。

 

对于诽谤侮辱我们的人,我们不可存报复之念,应当作报恩之想。对别人的恶言相加,我们应当冷静看待,思维因果,以智慧的方式平衡处之。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遭到他人破坏,也应作消除业障之想。及时提醒自己以忍辱的心态来对待,待到不快之事过去,自然会诸事顺利。

 
本文节选自《空林佛教》
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禅悦  图片|芸上

美编|妙能  编辑|梦觉

来源|《空林佛教》2019年第二期

原标题:佛教忍辱思想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

/

谈“欲”无须色变之粉丝提问:佛弟子可以离婚吗?
中国历史上的琴与僧
普贤菩萨行动指南:给所有愿望,加一个“无有疲厌”的后缀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