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中接触梵呗,宗性法师与川腔梵呗深厚因缘的开始
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川腔梵呗
其代代传承的独特韵律
及因人而异的表现风格
彰显了巴蜀地区的文化个性
在通讯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
年轻人学习梵呗
虽有各式各样的“教辅工具”
但依旧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
和个人的努力上进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传承人
宗性法师
在回顾自己曾经跟随蜀中大德
学习川腔梵呗的过程中
叙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以及梵呗唱诵的方法和技巧
是新一代年轻人学习川腔梵呗
不容错过的宝贵资料和财富
说在前面的话
梵呗是佛教徒在举行法事活动时,于坛场中运用歌诵、赞叹、供养、止断等方法,广行音声佛事的修持法门,属于清净身、口、意三业中的“语业”净化范畴。
我国汉传佛教梵呗的流传,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丛林寺院中,师徒之间的梵呗传承,是要经过严格训练的。
川派梵呗是指流传于今巴蜀地区佛教界的佛门梵呗,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佛门梵呗流派之一,其传承的韵律,不仅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传唱不同,即使是各寺院之间,也还存在风格略有不同的所谓“门庭家风”。即使唱腔、板眼都是一致的,但每个人的腔调高低、嗓音的音质等不同,在传唱中还会形成每个人传唱者自己的风格。
巴蜀地区的佛教界,常常将巴蜀地区以外流传的佛门梵呗称为“下江腔”“十方腔”,将流传于巴蜀地区的佛门梵呗则称为“上江腔”“川腔”,大有用地域特征来区分佛门梵呗的意味。
从我个人学习川派梵呗的体会来看,川派梵呗与其他地域的梵呗之所以存在差异,除了不同地域的因素外,恐怕最重要的是受巴蜀地区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巴蜀地区戏曲、民间小调影响的痕迹十分明显。
川派梵呗不仅唱腔迥异,而且板眼也更丰富。赞品中通常用“七星板”,也还有“连九板”“三星板”“点板”“夹夹板”“花板”“长长板“坛前板”等。
原则上能用“七星板”的赞品,翻板时也可以用“连九板”“三星板”,也还有其他赞品使用“连九板”“三星板”的情况。“三星板”又分为“软三星”“硬三星”,其中“软三星”是自然翻板,“硬三星”是高腔升调翻板。“软三星”比较通用,至于“硬三星”,是文殊院、华岩寺中传习梵呗的鲜明特点。
“点板”“夹夹板”“花板”“长长板”“坛前板”常用于应付门庭的经忏佛事中,敲起来比较热闹,在世俗民间老百姓中受欢迎。“点板”“夹夹板”也偶尔会用在祝筵佛事中,现在基本上不做祝筵佛事了,所以很难见着。
此外,“八句头”赞品中所用的板眼,在川派梵呗中,还有接“内板”与接“外板”的不同,宝光寺比较常用的是接“内板”,文殊院、昭觉寺通常用的是接“外板”。
我于1990年进入佛门,开始接触川派佛教梵呗,至今三十余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十分感恩在我初出家的阶段,教授、指点、鼓励我学习川派佛教梵呗的各位前辈师长。各位老宿所传授的“吐字要清”“发音要准”“手到板到腔到”“不拖不抢”“高低适中”“随韵起观”等唱腔要领,真的是受用无穷。
懵懂中接触梵呗
我于1990年秋入遂宁灵泉寺,准备发心出家。期间灵泉寺住持广大上人慈悲,安排我在寺院从事采购等杂务工作外,以净人的身份随大众参加早晚功课,是接触佛教梵呗的开始。
那个时候对佛教并没有深入理性的信仰,只是对佛教有亲近感,也没有佛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但在早晚功课时,听着大众的念诵和唱赞,内心有着不可言语的喜悦。
当时灵泉寺的维那果成师是一位对川派佛教梵呗非常娴熟的长者。期间寺里有几位发心出家的净人,我到的时间最晚,其他几位到的时间都比我长,住持广大上人嘱咐果成师空闲时教我们一些基本的梵呗,比如炉香赞、赞佛偈、韦陀赞、伽蓝赞、拜佛腔等早晚功课常用的唱腔。当时有一位发心的净人基础最好,不仅能唱一些基本的唱赞,还可以在早晚功课时敲铛子、鉸子一类的法器,他常常会带领我们一起练习。
我那时候一点基础也没有,对于什么板眼、腔调没有任何概念,也只能呀呀学语般的跟着唱唱,但内心感觉特别舒适。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习早晚司钟鼓的叩钟偈。佛教寺院中有“晨钟暮鼓”的传统,所谓“晨钟暮鼓”,并不是晨击钟、暮击鼓,而是早晨先叩钟、次击鼓,晚上则先击鼓、后叩钟。早晚叩钟时都要唱诵叩钟偈,早上击三通鼓时要各默念一卷“心经”,晚上击三通鼓时要各默念一卷“大悲咒”。
巴蜀佛教寺院中,早晚司钟与其他地方的寺院唱诵叩钟偈有所不同。
巴蜀地区寺院早晚司钟的叩钟偈都是用“洪钟初叩,宝偈高吟”的偈颂,只是早上叩钟三通时,依次从“洪钟初叩”“洪钟二叩”“洪钟三叩”的次第唱诵。而到了晚上叩钟三通时,是将顺序倒过来,依次从“洪钟三叩”“洪钟二叩”“洪钟初叩”的次第唱诵。
而其他地区的寺院,早上叩钟三通时是唱诵“妙湛总持不动尊”的楞严颂,晚上叩钟三通时才依次从“洪钟初叩”“洪钟二叩”“洪钟三叩”唱诵。
另外,叩钟偈的内容给我内心带来极大的震撼。尤其是其中所体现出“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土恩、报三宝恩”的报四恩思想,以及其中所蕴含祈祷“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济世情怀,改变了过去佛教在我心目中遁世避俗的印象。
记得当时灵泉寺的大钟大鼓放在地藏殿的两侧,每天早晚确定一名发心的净人司钟或司鼓,几位发心的净人轮流当值,果成师有时候会到现场指导。记得当时将早晚叩钟击鼓叫作“放擂”,住在寺院的居士也会随喜参加,念一句偈文叩一下钟,大家随着激昂的钟声顶礼一拜。顶礼的时候心中默默祈求地藏菩萨加持,可以拯救堕入三恶道的众生,这也是一种功德,因此大家基本上都不缺席。
大概我刚到的第五天,便背会了叩钟偈,大家鼓励我司钟,其实我一点把握也没有,脸红脖子粗的在大家的鼓励下勉强完成,但大家都赞叹我学的快,我内心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这些基本功。
在灵泉寺待的时间不长,期间还赶上过寺里念普佛、放焰口、斋天等法事活动。当时住在灵泉下寺的地彻师,也常常被邀请到上寺来参加,是因为他会在大家唱赞时,用笛子伴奏,这给初出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晚课诵、晨钟暮鼓
开启了宗性法师的
梵呗学修之路
接下来的梵呗学习过程中
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下周我们继续为大家分享
美编|妙能 编辑|梦觉
/
荐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