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绘本阅读中如何培养幼儿图画解码能力?

SUNGLORY 奕阳教育 2022-04-17

                                
图画书中的图画与文字一样,都具有传达信息的作用,面对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即使是不识字的幼儿,只是单纯依靠“读”图,应该也是能够理解其大意。台湾学者林美琴认为:“图像语言的认识与运用是通过图画书奠定阅读力的重要基石。”所以图在图画书的阅读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图画进行解码,使幼儿阅读出更多的图画内容,也是我们发展幼儿阅读理解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必要手段。  

一、幼儿图画解码能力的重要性


图画书中的图像语言是一种象征符号系统,它运用隐喻的方式传达意义,借助各种视觉艺术的要素传递出意念、情绪、抽象概念和格调等无法用语言直接传达的意味。也就是说,图像中的视觉艺术要素既构造了具象化的画面,也兼具象征意义,这正是图像语言特有的传达方式。[1]对于图画书中图像语言的认知、分析、理解能力即图画解码能力。





(一)图画解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一部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语言领域分成了2个子领域:倾听与表达、阅读与前书写。这两个子领域,如果用另外两个词替代,其实就是听说语言(倾听与表达)与视觉语言(阅读与前书写)。

而这样的划分最早来源于英国的字体设计师迈克尔·特怀曼(Michael Twyman)。他认为语言可划分为听说语言与视觉语言,视觉语言又可以划分为记录式语言与非记录式语言(包括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等)。若在记录式语言中再作细分,就呈现出文字、绘画、图式三种类别(见图1)。迈克尔·特怀曼的语言分类方式,明确给出了图画作为“语言”中一部分的定位。[2]

图1





(二)图画语言较为简练
 
与纯文字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相比,图画书的语言表达很精炼,它用极其简洁、孩子般的文字讲述一个故事,可为言简意赅,其叙述的往往是故事的整体结构,没有很具体、细节的描述。而那些具体、细节的描述更多地是隐藏于图画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慢慢地发现。

例如,我们的经典绘本《上床睡觉》的文字就是“小蛇上床去睡觉,狮子上床去睡觉,斑马上床去睡觉……”文字只是描述了谁去上床睡觉,而图画中却隐藏着很多的细节,以第七页(图2)为例:

图2


乍一看动物们全都躺在了病床上,下面的文字也描述了这一页的大概内容“动物全都住院啦!”可是我们擦亮眼睛再仔细对图画进行解码一下就会发现很多细节:细节一,动物们受伤的部位都不一样;细节二,由鳄鱼的穿着、打扮我们可以辨别出它的职业以及性别。而这需要依靠我们幼儿的图画解码能力才能发现。


再如,绘本《我的妈妈真麻烦》讲的是:“我”的妈妈是一位女巫,所以她很与众不同,太多的与众不同,给“我”的妈妈带来了太多的麻烦,她所遭受的非议、鄙视、冷落是不言而喻的。直到有一天,她骑着扫帚、牵着乌云从天而降,把学校从熊熊烈火中拯救出来,她的善举和壮举才征服了所有人,人们终于看到了隐藏在她怪异外表下的爱心和勇敢精神!

但全书的文字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我”的妈妈是一位巫师,这就需要孩子对图画进行解码。

例如,图3:文字为“我的妈妈真麻烦,她的帽子让人烦透了!”确实从图画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非常爱美的妈妈,喜欢化妆打扮,而且戴的帽子确实花里胡哨的。但我们要是再仔细观察一下帽子就会发现她的帽子很奇怪,上面有很多东西,有花、叶子,竟然还有蛇、老鼠……原来“我”的妈妈不仅是一位让人麻烦的妈妈,还是一位巫师。

图3


接着往下看图4:从左边的那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妈妈来到今晚的家长会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他家长都是坐在一起的,但是妈妈一走进去后,其他家长的表情就显的非常厌恶、嫌弃,显然他们不喜欢“我”妈妈,从妈妈的表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她也有点尴尬。到了右边一页后,家长们竟然不见了,凳子上只有青蛙,而妈妈却非常得意。原来她把这些家长们变成了青蛙,因为青蛙的身上有这些家长们的饰品,比如有个青蛙身上有领带,有个青蛙竟然还在打毛衣……再看下面的文字,仅仅是一个大概的内容“妈妈看上去并不知道……怎么跟别的爸爸妈妈们相处。”

图4


所以图画解码能力好的孩子,能将具体的图像转化为特定的意向,理解作者传达的意念,掌握图画书的主旨与意涵。


二、图画解码能力包括什么
                         
图画解码能力的重点就是幼儿能够体会、理解图画中的“码”,从而理解作者传达的意念。所以我们得首先知道,图画解码中的“码”包括哪些。

图画书研究学者珍·杜南指出:图像语言通过两种方法传达给孩子,即指涉 (denotation)和示意(exemplification)。[3]图画书中的“码”也是作为传达给幼儿图画语言的一种工具,因此依然有指涉与示意之分。





(一)指涉

所谓指涉,便是图像本身一目了然有所指代的物体。大部分幼儿进行阅读图画最先用到的就是图像指涉功能,通过画面呈现传递给小读者诸如这是苹果,那是香蕉之类的简单信息。[4]比如图5,幼儿通过指涉能力,一目了然所看到的就是有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他们在水里,都戴着帽子,穿着衣服。

5

 





(
)示意
 
示意,则是隐藏于图像背后借由图像传达的某种意义、状况甚至难以表述的隐晦情绪。例如,中国画中常用梅兰竹菊象征中国的“四君子”,所绘的梅兰竹菊就是图像语言中的指涉,而四君子就是图像语言中的示意。[5]为了看出图画背后的意义,我们一般通过分析色彩、线条、绘画风格等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隐晦情绪。

1. 色彩

色彩会引发人们的联想。莫莉∙班在她的《图画·话图》(picture this,1991)一书里说:“我们对各种颜色的反应是来自这些颜色与某些自然物的联想——也就是说,我们将红色与血,白色与光,雪与骨头联想在一起;黑色与暗,黄色与太阳,蓝色与海及天空联想在一起。”[6]

比如《第五个》(图6),讲的是5个残缺不全的玩具在一间昏暗的房间里等待着求医,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门后,又焕然一新地走出来。排在第五个的小木偶越来越害怕,门后面是什么呢?

图6

整个图画的背景用的都是灰灰暗暗的颜色,为的就是营造一种黑暗、恐惧的氛围,只有门背那边透出一丝光芒,而且用的是嫩黄色的暖色调。为什么要在整个冷色调中用了一抹嫩黄色呢?其实这一丝嫩黄色就象征着希望与温馨,门背后并没有像小玩偶们想象的那么恐怖。结果也确实如此,当小木偶推开门,门后面原来是个亲切的医生,一点儿也不可怕。

2. 线条

线条用来勾勒轮廓、塑造物体,还可以表达进行中的动作,线条有自己的语言与情绪,如肯定、大胆、懦弱、复杂、紧张等等。

例如,图7,一只小虫子掉在了一滩黄色的水里,伸着手喊着救命,而另一只小虫子满身都是黄嗒嗒的水,头上还有很多弯弯曲曲的线条,这些线条让我们感受到这只小虫子,现在的状态应该是昏头昏脑、晕晕乎乎的,再对比一下旁边的文字,我们会发现通过对图画中线条的解码理解到的信息跟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完全是一致的。甚至有些时候,我们通过解码,理解到的内容比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还多的多。

图7

如图8,我们看到一只屎壳郎在推它的食物,它推的非常辛苦,因为我们看到有两滴汗珠,再观察上面的小虫子,它在笑,那它是什么样的笑呢?我们通过观察它身边的短线,可以分析出,它笑的身体急促地抖动,那这种边抖边笑的动作让你联想到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容呢?再仔细一看,屎壳郎的背后还有一个坑、一把铲子,那这个坑又是谁挖的呢?

图8

综合以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可以做此推断:小虫子非常地淘气,它看到屎壳郎很费力推动的食物马上就要掉到坑里面去了(说不定还是小虫子自己挖的),它在贼笑、偷笑。这比作者原本告诉我们的文字“妈妈说过,走在外面一定要小心屎壳郎,因为它们运食物的时候,从来不看路”所得到的内容可丰富多了。回顾整个过程,小虫子身边的小短线是一个关键点,它引起我们思维上很大的碰撞,致使我们去观察更多的内容,以解释小虫子不寻常的笑容。

线条也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如长线条、短线条、直线条、曲线条、重复的线条、浓密的线条、稀疏的线条、封闭的线条、开放的线条等等。不同的线条都在塑造不一样的氛围,如垂直线条让人有直接、严肃以及上升下降的感觉,富有生命力与伸展感;水平线条让人有静止安宁感;斜线条有运动、速度、飞跃的感觉;粗线条显得稳中有力,细线条显得纤弱精致。

3. 绘画风格

什么是图画书的绘画风格?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给出的答案是:“风格与色调或媒材不同,是一种无法分开来看的特质。风格是整体来看的效果总和,是插图或文字之所以看来有别或甚至独特的原因。风格是从艺术家对主题和呈现方式所做的不同选择中发展出来的。[7]

图画书的种类繁多,图画的表现手法也百花齐放,如油画、水彩、铅笔、彩色铅笔、墨水、炭笔、蜡笔、丙烯等等,他们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起来进行使用,以创达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因此图画书的绘画风格,根据其表现形式手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色彩形式,即图画书中由许多颜色的组合,形成了丰富色彩的图画书;另一种是素描形式,即画面上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效果的画面。

(1)色彩形式

①油画

油画是使用油质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者木板上进行创作的一种绘画方式。它有两个典型的特点:

第一,画面色彩丰富,能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及其富有真实感。如《打瞌睡的房子》中(图9),绘画者把人物的衣料的质感与裙皱、动物的毛发表现的非常细腻,月光笼罩下的房屋的色调也表现的很温馨、宁静、安详。

第二,厚重、有重量感,这就很适合表达凝重、严肃的主题。如《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创作者运用刮擦的手法,用较为单一的色彩表达了小男孩失去爷爷的悲痛,与亲人们压抑的情绪,如图10。

图9


图10


②水彩

水彩顾名思义就是彩色的颜料中加入了适量的水,因此其有两个特点:第一,颜色纯净、透明、清晰。第二,画面晶室透明、湿润流畅、轻松活泼。如《小海龟》(图11),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大海,给我们的感觉都是非常的干净、清爽,仿佛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这就是水彩所带来的神奇体验。

图11

③彩色铅笔

彩色铅笔就是一种能画出彩色线条的铅笔。它拥有丰富的笔触,色调较为清新,色彩饱满,并能反复上色,可以刻画出如水彩般梦幻、诗意的境界。

图画书《雪人》就是采用了彩色铅笔这种表现手法(图12),以柔软的笔触刻画场景与人物,柔和的暖色调使得画面温暖朴素,很符合《雪人》描述的梦幻般的故事。

图12
 
(2)素描形式

在图画书中,还有一类书是以黑白灰作为画面效果呈现的,主要采用的媒介是钢笔、炭笔等。

①钢笔

钢笔由于受力点很小,就靠笔尖在纸面上运行形成画面,因此其线条干练有力,给人一种黑白分明、简洁明快、滿洒飘逸的感觉。

如图13,图画书《爱心树》中的插图,画面中肯定有力的笔触,潇洒飘逸的线条,找不到丝毫多余的一笔。

图13


②炭笔、炭条

炭笔、炭条是画素描时常用到的工具,其画面视觉冲击力比较强。如《松鼠逃难记》,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一直住在森林里的小松鼠无家可归了。

图14中,黑色的炭笔线条刻画的树墩与大面积的留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常有力地让人感受到了地面的空旷,以及小松鼠无家可归的孤寂感。而且炭笔画的线条有一种柔软、粉状的、感性的特质,可用抹、擦、涂等技巧丰富画面效果。

如图15,用一支炭笔就可以使得整个画面中的石头、山、坑坑洼洼的地面都充满了萧条、悲伤的感觉,这种由黑、灰到灰白的过渡就是由抹、擦、涂等技巧完成的。

图14


图15

因此,图画解码能力包括对“指涉”进行解码的能力,以及对“示意”进行解码的能力,而对示意进行解码主要是通过对色彩、线条、绘画风格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图画背后深层次的意义。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图画解码能力

前面通过大量的举例,我们大概了解了图画解码能力包括哪些,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图画解码能力呢?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对幼儿图画解码能力的培养。





(一)描述阶段的指导

对图画的描述是要幼儿说出图画作品外在、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这种描述不涉及对图画含义和价值的探讨和评价。重点是在培养幼儿对“指涉”进行解码的能力。

要让幼儿对图画进行描述还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这个描述的前提就是观察,所以让幼儿对图画进行观察是首要的。这时,老师要提供给幼儿自由、无涉的观察图画的时间,然后再让幼儿用简短的话语,表达自己自己所看到的内容。在幼儿进行表述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老师们注意的:

1.  耐心的倾听

老师通常一开始会提问:“你看见了什么?”由于幼儿观察的无序性,幼儿一般会表述很多,比如看到了红色的帽子、绿色的鞋子、白色的手套等等,这时我们要耐心地倾听。当然我们也会经常提醒老师提问要有针对性,比如“看看画面上有没有人?他们在做什么?”“有没有看到什么动物”等等,这样可以避免幼儿回答的无序性,也可以给予幼儿一些回答线索的启迪。

2. 注重词汇的多样性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所限,他们往往习惯于用一些固定的词语表达事物,为了增加幼儿词汇的发展以及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就需要我们成人在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词汇的多样性。

例如,《小蓝与小黄》(图16),我们要是问幼儿:“这么多圆圈在干什么?”估计很多幼儿会回答:“他们围成了一个圆圈。”那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还可以这样表达:“他们在转圈圈。”虽然围成了圆圈和转圈圈是同一个意思,但明显后面一种表达的方式更有动感,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幼儿的词汇。

图16

 

再如:用到“看”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告诉幼儿还可以用“盯”“望”“瞅”“瞧”等等这些词。看到草地,不要仅说“绿色的草地”,而要尽可能地说“青青的草地”“绿油油的草地”等。所以,成人在和幼儿交流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境尽可能使用多样性的词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的词汇。

3.  要让幼儿进行完整的表述

其实在我们平常教学和生活中,我们都会对幼儿的表述有完整性要求,那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让幼儿进行完整的表述呢?其实有以下两个原因:

(1)词汇的构建能力

因为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词汇发展的比较早,比如名词,有些词汇发展的比较慢,比如代称、形成词等。那让幼儿说完整的话,潜移默化中幼儿就学会了多种词型,而且也逐渐对汉语中的语法规则有所体会。

比如图16,完整的表达可以是这样的:“我看到了黄色的、蓝色的、灰色的圆点,他们围城了一个圆圈”,在这句话里,孩子用到了代词、动词、形容词、名词、量词多种词型,而且体会到在汉语表达中,应该把形容词放在名称的前面,动词也要放在名称的前面的语法规则。

(2)语言表达能力

当幼儿能使用多种词型,并且也逐渐了解到语法规则以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逐渐增强。

4. 对孩子的表述评价要具体

换一句话说就是我们要改变对儿童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笼统模糊评价习惯。从对幼儿的评价中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我们通常是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简单而模糊的评价,而且一般只说他的优点,如XX的说的真好、XX的说的很流畅,XX的说的很有逻辑等。

然而,事实上,这种单一笼统的评价方式,不仅很难保证评价的准确性,让幼儿不明白他做的好的地方到底在哪,也很容易夸大或忽视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某些语言要素,从而抹杀了儿童之间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我们应该对幼儿的表述评价要具体,同时相应的缺点也应适合地进行指出。

例如:XX小朋友擅长运用不同的逻辑性时间连词或者时间副词,如“首先……其次……最后、第一天早上、第二天、到……之后”等来将故事连贯而完整的讲述出来,同时词汇比较丰富,但在其他语言要素上表现平平;而XX小朋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喜欢利用语调的变化来展现角色之间不同的情绪和心情,生动而形象。

如:表示“他们都被吓到了”的时候,她会做出很害怕的表情;在表示人物心情很好很开心的时候,她会发出咯咯的笑声等,但该小朋友在讲述故事时思维比较混乱,从而造成故事结构也不连贯和紧密。可见,教师既详细地告诉幼儿他做的好地方,又及时地告诉了他存在的问题,更容易达到以优带弱,以优促优的目标。





(二)形式分析阶段的指导

所谓形式分析,是指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色彩、线条等形式语言。通过形式分析,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有些老师和家长不禁开始疑惑,幼儿那么小,他们具有审美的能力吗?大家要是有这样的疑问,就是忽视了幼儿的能力,其实幼儿天生就有审美的能力,出生头两个月的婴儿就对光和声音有明显的反应,如你拿颜色鲜艳或有声响的玩具在他们面前来回晃动,他们的眼睛会自然地跟着你的手式慢慢地移动。

到了3个月的时候,幼儿会对一些优美的音乐显示出格外的兴奋。到了学前期,学前儿童开始对色彩的冷暖、情感特色有了较强的感受力,比如黄色代表快乐,紫色代表悲伤等;他们也能感受到直线有给人坚硬的感觉,曲线有给人柔软的感觉等等。

而且探索幼儿的图画世界,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幼儿最早的涂鸦中,首先出现的图形之一就是圆形。(图17)儿童之所以喜欢用圆形,并不是他们对圆形的发现要比正方形、长方形要早,而是圆形符合简化的规则,这种简洁的样式能够使他们感到更舒服、更愉快。

而儿童以后的绘画就是来自于这最初的圆形。如图18中人的脸、眼睛、身体、手都是用圆形来表达的。

所以,综上所述儿童对美的形式有着先天的感受。

图17


图18
 

那我们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形式分析的指导呢?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以经典绘本《雪人》为例。《雪人》是一本无字书,讲述了发生在冬天里的小男孩和雪人之间的幻想故事。

1.让幼儿表达对图画的整体感受

师:看完了《雪人》内心是什么感受?
生1:很忧伤的感受。
生2:很难过的感觉。

由于是无字书,老师可以事先让幼儿自行进行阅读,老师和幼儿对《雪人》这个读本的讨论,从幼儿对这个读本的整体感受开始,这是第一步。

2.寻找感觉的依托,识别图画中的绘画要素及性质

师:从哪里你感受到了忧伤?
生1:最后小男孩背对着我们,站在融化的雪人前。(图19)
生2:没有人跟他玩了。
        
师:那你能想象他的心情吗?,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说些什么?
生1:……
生2:……
 
师:这时候画面的背景是什么颜色的?
生1:灰灰的、暗暗的。
生2:……

师:这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为什么使用这种颜色呢?
生1:……
生2:……

这里其实最多的就是用到了体验:以身体之,以心感之。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小男孩的心情,以及颜色给他们造成的整体感受,从而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体验与表达,有助于拉近幼儿与绘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容易理解绘本。

图19
  
3.把相关的感觉到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成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

因为前面都是老师分解开带着幼儿慢慢去感悟,难免幼儿对这个读本的感悟是片段性的、不完整的。所以需要老师帮助幼儿将相关的感觉到的材料组织起来。幼儿领悟画面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缺少其中的一部分,那就是不完整的,从而形成对整本绘本的图画有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





(三)解释阶段的指导

所谓解释是指一些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大部分作品的背后都会有一些故事,对有些作品的理解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对这类作品的欣赏不必苟求幼儿完全按照作者的原意来理解。

而对那些幼儿能够自己理解的作品,教师可根据作品的内容适当地介绍作者的小故事、作品创造的背景等,以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含义。




(四)评价阶段的指导

评价指判断一部作品的价值。对学前儿童来说,评价作品阶段只要简单地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或是说出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而已。

在这一阶段中,老师和家长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尊重不同的幼儿对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

如《黎明》这个绘本(图20)。

图20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黎明》这本图画书吗?
生:真难看,画的模模糊糊的,我才不喜欢呢。
 
如果我们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不要急躁,得明白幼儿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慢慢发展到抽象思维的,所以他现在更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还不是非常能够明白抽象的东西。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黎明》这本图画书吗?
生:画的暗暗的,不好看,我才不喜欢呢。

如果我们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仍然不要急躁,我们得明白这与幼儿的“色彩偏爱率”有关,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倾向,用“好看”来评价审美对象的色彩。有时他们更喜欢明亮的色彩,这些色彩是在光谱的“暖色”一端,带给他们的是一种初级的美感——悦目的感受,而不喜欢黑暗的色彩。
 
2.支持幼儿对图画解码所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行为

以读本《池塘》为例(图21)。


图21
 
我们会在和幼儿一起读完读本后,给予他们自由阅读小书的时间。在小书阅读完以后,我们通常会问:

师:告诉我,你们最喜欢里面哪幅图画?
生:喜欢最后一幅,因为里面有……
师:作者绘画的非常仔细,连小雨点掉入池塘的一圈圈水波都刻画了出来。
生:老师,那不是小雨点,那是小鱼放的屁!
 
幼儿这样的回答,我们能批评他吗?显然不可以,这是幼儿富有创造性的审美感受,我们要是批评了,这是对他们创造性的一种扼杀。幼儿把一切东西都赋予生命,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

曾经有一个4岁的儿童被要求按照父亲的范画画鱼,可是幼儿却在纸上画了许多弯弯曲曲的线条。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照着父亲的范画画鱼时,他说父亲画的鱼是死的,而自己画的鱼就是鱼缸里的那条活鱼。他一边学着鱼游动的样子扭动身体,一边说鱼游动的时候,身子就是一扭一扭的,接着又用一个直挺挺的动作表示父亲的死鱼。因此,我们老师要支持幼儿对图画解码所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行为。
 
3.幼儿评价的主体性不是说让幼儿放任自流,老师也要积极地参与进去

由于幼儿本身的喜好,比如评价图画的优劣一般是像还是不像,颜色好看还是不好看等,以及幼儿的评价易受老师和同伴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可对图画的内容作较为综合性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总结,帮助幼儿加深印象,提高图画解码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的图画解码能力包括两个部分:指涉的能力以及示意的能力。示意的能力主要依靠色彩、线条、绘画风格等为辅助工具,帮助幼儿理解作者图画中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为了培养幼儿的图画解码能力,我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描述阶段的指导、形式分析阶段的指导、解释阶段的指导、评价阶段的指导。


参考文献:[1]王玉.图画书阅读:对图像语言的诠释[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8(05).[2][4][5]唐彦.无字图画书的“语言”魅力[D].南京艺术学院,2011(04).[3]珍·杜南.鉴赏图画书中的图画[M].宋佩译.台湾:雄狮美术,2006. [6][7]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09).


推荐阅读:

早期阅读教学的三个关键点

早期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问才是恰当、有效的?

培养不同家庭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注“奕阳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