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进行时】上海里弄,浮华城市的宁静梦
“门廊的弄堂散发着古老的意味,夕阳下摇着蒲扇的居民”,这是许多人说起上海里弄后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这是王安忆先生的《长恨歌》中描绘的上海里弄,其为这座城市打上了生活的底色,无论是闹中取静的建业里还是川流不息的田子坊,都是这幅江南画卷上的点睛之笔。而如今这一历史建筑模式正处于改造更新的转折点,基础生活设施的老旧与里弄居民日益增加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形成了矛盾。我们希望能从成功的改造案例中得到经验,再通过对于未改造里弄的实地考察,通过里弄之间不同条件因素的对比,获得对于未改造里弄而言最优的改造方案。
实践主题:从多因子模型分析上海里弄未来多元价值发展策略
实践地点:上海市田子坊,步高里,建业里等
实践时间:2018年7月20日–7月26日
摄影:邵弘毅,黄思懿
文案:张赟杰,林玉莹
采访:施文予,李伊凡
探索田子坊“改建”模式
大型里弄改建为居民区与景点共存模式
2018年7月20日,我们首先来到了田子坊。这是一座由石库门里弄建筑群改建而成的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大量的艺术家画廊、作坊及创意工作基地,使其成为了上海市著名的旅游景点。经过政府与居民的共同参与,它以共建、共治、共享;商、旅、文多元共生的概念发展。川流不息的游客与零零散散的田子坊居民是我们进入田子坊后映入眼帘的画面。
我们采访了中外游客后得知大部分游客均是被田子坊的传统的上海特色建筑外形以及文艺氛围吸引,他们对经过商业开发后的田子坊建筑风貌进行了称赞。但外来游客却并不了解田子坊是由旧里弄改造的,也未曾听说仍有许多原住民居住在田子坊中。
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会发现田子坊里有很多拐角处都挂着“此处居民区,游客止步”的标牌。其实这里除了游客与商家,还有久居于此的居民。在采访中,他们对田子坊的改造给予了一定肯定,称道田子坊是上海少有的在商业开发的同时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的景点。但独立卫浴与独立厨房的需求仍未解决;同时游客众多带来的喧闹给原住民带来了困扰,如影响平日的休息、环境卫生以及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等。
田子坊店铺众多,我们在采访后得知大多店家表示他们选择在此开设商铺,是看重这里具有特色的石库门建筑风貌、浓厚的文艺气息以及便利的交通,能吸引众多客流量。店铺的租赁合同是与当地居民签订的,租金由店铺所处位置、面积大小以及设施的完好程度而定。因此会出现一楼为店铺,上面的楼层由居民居住的景象。而部分商店租下一整栋建筑,例如已在田子坊开了八年之久的网红店“猫咖”。店主认为田子坊前景良好,店铺在未来会长期开下去。但由于里弄特殊的建筑结构,店铺的卫生环境比较苛刻,这也成为了所有商家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探索步高里“改建”模式
大型里弄居民区微改造再利用案例
建于1930年的步高里是上海晚期石库门里弄的代表之一,是面向华人住户开发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其位于旧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AVENUE DU ROI ALBERT),依稀可见当年的法式风情,均为砖木混合结构。其标志性特征是弄口别具一格的牌楼和具有现代装饰美感的石库门门头。将带有中国传统飞檐的牌楼和西方券门的巧妙结合,并用法文字样命名,这在整个上海都是仅存的孤例。
我们在中午时分抵达步高里,一阵阵大排香味引得我们频频驻足,庭院中诱人的金桔折射着阳光,水龙头的滴答声在一旁呢喃。这些都让组员们感受到一种闲适和那段最纯粹的童年时光。
随着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家庭解体、人口剧增,原来三间两厢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单开间或两间一厢的新式石库门步高里。经查证设计图原稿,当初建筑师在有限的政策和物质条件下,全力开发空间的潜力;而如今的居民依旧进行着相似的事情,进行“二次设计”以改善生活环境。包括前楼住户的淋浴室、经过改造的厨房、新式座便器等,切合实际的微调改造使得步高里更加接近现代居住要求,而之前的原住民也大都留在了步高里中,邻里之间午后熟悉的问候,晚餐时刻公共厨房中热闹的景象都是在现代小区中无处寻觅的了。
正如一位居民奶奶所说,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去看待生活,生活才会过的好。步高里在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好坏,一些事物一些人早已随时光而去,但终究抵不过,弄堂里的一声狗吠,和居民们认真生活的烟火气息。
探索建业里“改建”模式
大型里弄改建为商业酒店的改造模式
建业里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建国西路岳阳路口,1930年修建完成,该弄采用机制红砖清水墙,山墙采用高大马头墙,被列为上海市四第二批优秀近代保护建筑。
如今的建业里已经摇身一变成了上海建业里嘉佩乐酒店,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彰显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并利用其地域优势,重点突出闹中取静,休闲小资的生活情调和文化气息。
我们走进酒店内部发现了如今的建业里仅仅是外部仍保留原有的里弄风格,内部装饰都已是达到了高档酒店的标准,风格上追求海派风情,但却没有了原有居民里弄的生活气息。
与建业里嘉佩乐酒店一墙之隔的地方,仍是普通的居民小区,通过采访我们得知,这里的原住民大都搬迁至南方商厦附近的居民区中,200多个门号中的100余户家庭都已经全体搬离,他们有时仍会回到建业里与附近里弄的好友叙旧,但望着如今的酒店,却已经没有自己儿时记忆中家的模样了。
探索西王花园“改建”模式
里弄大部分整体保留且
宣扬里弄文化的改造模式
西王小区,原名西王家厍花园弄,位于奉贤路68号,取王家沙谐音叫王家厍,以石门二路为界,路西为西王家厍,故称西王。由当时号称“中国哈同”“地皮大王”的商人程谨轩在1911年投资建造,是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式安妮女王风格建筑群,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西王小区有12幢花园里弄住宅,建筑造型非常优美,设有连续的清水红砖式外廊,欧式范十足,北面辅楼为四坡墙面,设计有老虎窗,又有浓郁的海派气息。西王小区曾为当时富裕阶层所居住。室内采用美松木地板、木门窗,正屋所有居室都有壁炉,每个单元都有两间主卫生间和一间次卫生间,木楼梯两部,屋前庭院栽有花木,围以矮墙。
在西王小区在历史上曾住过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越剧花旦戚雅仙等名人,著名作曲家屠巴海先生如今还住在里弄内。西王花园里弄的改造理念就是将原有的花园里弄原样保护,整体保留,所有居民都是从小到大一起生活过来的,社区归属感是西王花园里弄所引以为傲的,对于此类花园里弄而言,其建筑结构更为接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进行原样的保留是一个可行之计。
如今,一幢石库门建筑风格的清水红砖建筑悄悄伫立在了西王小区奉贤路68弄弄口。作为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馆,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关于弄堂的记忆。
弄堂博物馆面积约为120平方米,一进门就可以看到西王小区的“品”字建筑模型。
展品区有很多“古董”都是这里的居民自己家里捐献出来的,比如老底子的热水瓶,单卡收音机,熊猫牌缝纫机——奶奶最爱。还有三五牌座钟、凤凰牌缝纫机、卡带录音机、老式脉冲电话机、打字机、BP机等,还有众多样式各样的粮票、肉票、乘车月票等票证……弄堂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着各种不同年代的老上海物件。
电视上放着原住民的访谈,阿姨很骄傲地说,“阿拉觉得自己家老底子的房子能做成博物馆是一件很扎台型的事体!”博物馆的志愿者就是里弄的原住民,在他介绍里弄发展历史时,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自豪得向我们介绍着这个他从小生活着的地方,西王花园的留改模式不仅仅是原有建筑形态的保留,更是注重保护里弄社区独有的邻里归属感与依赖感。
通过对于四类不同里弄改造案例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要保护留下的不仅仅是上海里弄的建筑外观,还有里弄几家几户居民共同生活所培育出的邻里依赖感与居民们生活过程中孕育出的文化生态,远亲不如近邻正是这情感最好的诠释。以上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于里弄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对于里弄的探索我们不会停下,接下来团队将会把重点集中在实地考察未改造的里弄案例中,用脚步丈量里弄,让汗水筑梦实践。
往期实践推送回顾
近期热门文章
【华理最美寝室】女神学姐手把手教你用1000元打造唯美北欧风
·END·
华理商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