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24集:昭宣政治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第二十四集:昭宣政治(上)
第二十四集:昭宣政治(中)
第二十四集:昭宣政治(下)
第二十四集:昭宣政治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刘彻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位统治中国长达54年的雄主,北击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凿空西域,使得汉王朝的疆域空前广阔。然而,在这个强大的帝国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危机,外患并未彻底根除,内乱接连不断,全国多地频繁爆发农民起义,大汉帝国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谁能够扶大夏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从而避免秦朝覆亡的悲剧。随着汉武帝的黯然离世,大汉王朝迎来了它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昭宣时代。
公元前91年,大汉王朝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已经走过了49个春秋,这位曾创下旷世伟业的帝王,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疾病缠身,时常将国事托付太子。太子刘据是汉武帝二十九岁时才有的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曾深受武帝喜爱,就在汉武帝又一次出宫养病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倾动朝野的大事,巫蛊之祸。
巫蛊术是巫师通过诅咒、射木偶人和毒蛊等方式,企图使仇人罹[lí]祸的巫术,这种巫术在西汉时很流行,汉武帝对此也深信不疑,这也给阴谋家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江充是有名的酷吏,素与太子不和,于是进谗言说:宫中有人在用巫蛊术诅咒汉武帝,武帝大怒,令其彻底追查,江充令人在太子宫中偷偷埋下桐木人,然后假装发现,太子非常恐惧,他不甘心蒙冤等死,于是逮捕并杀死江充,发兵自保,汉武帝闻讯大怒,派丞相率大军讨伐,激战五日,太子兵败逃出长安,最终自杀,他的母亲卫皇后也被迫自杀。巫蛊之祸发生在汉王朝的统治中心,被牵连杀害者多达数万,影响所及动摇着汉帝国的根本。
徐卫民:这(巫蛊之祸)对汉代社会来讲,对汉武帝当时盛世来讲,也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更重要的我是觉得通过这件事情,汉武帝才真正地认识到了,在这样一个繁荣的社会底下,隐藏着很多的社会矛盾,如果没有这件事情,汉武帝也可能意识不到要改弦更张,那么汉朝社会也可能就会丧失在汉武帝手里。
经过多方调查,汉武帝获知太子完全是被逼上绝路的,被愤怒压抑的父子之情强烈迸发出来,悲痛万分,他始终不能相信竟然是自己亲手酿成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不仅痛失爱子,而且让帝国失去了理想的接班人。此后不久,更为致命的打击接踵而至,匈奴入侵边境,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七万大军反击,纵兵深入,以致孤立无援,兵败投降,辉煌一生的武帝从未遭遇过如此惨痛的失败,与此同时,国内情况十分严峻,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虚弱,各地频繁爆发农民起义,朝廷忙于应对,疲于奔命,汉武帝和他的帝国一同陷入重重危机之中。这一切让汉武帝不得不对自己多年来的统治方略,进行深刻反思,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执政方略必须做出重大调整。
恰在此时,搜粟都尉桑弘羊建议,多征发戍卒到轮台屯田,汉武帝于是下达著名的轮台诏,他批评桑弘羊的建议是扰乱天下,给百姓增加负担,对百姓毫无用处,朕不忍心再听到这样的建议,他对自己以前的政策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轮台诏称得上是汉武帝最后岁月的治国新纲领。
李开元:汉武帝好大喜功,而且引起了政治动乱,他几乎把一个完好的汉帝国带到了毁灭的边缘,但是,他在最后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反悔,他认为自己几十年是做错了,所以有一个轮台罪己诏,根据这个,他做了政策的转化。
轮台诏明确了新的治国思路,就是让政策回归休养生息、富国养民。留给这位老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尽快重新选定接班人。然而,剩下的皇子不是年幼就是节行有亏,这让汉武帝左右为难。
这幅画汉描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传说,周武王死后,周成伟王年幼,由其叔叔周公旦辅政,周公不负周武王之托,将周朝治理的稳固强大,等周成王年长后,周公还政于周成王。汉武帝病重之前,令画工画了一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送给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这等于宣示天下,他要立八岁的少子刘弗陵为帝,以霍光为首辅大臣辅政。霍光是已故大将军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性格沉稳,处事周详,深得武帝信任。汉武帝临终前,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四人共同辅佐少主,显然,被赋予周公使命的霍光,将成为未来汉王朝最重要的角色。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霍光将带领其他三位大臣肩负着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一同开启昭宣时代。
李开元: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他选定了一个非常好的人,叫霍光,中国历史上评价相当于周公这么高地位的人,他知道怎么去引导这个政策转换,但是他又不去制造政治动乱。
后元二年(公元前87)二月,汉武帝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他在遗诏中写到: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带着对帝国的眷恋与生命的不甘,汉武帝长眠于于茂陵。
王志杰:这里就是汉武帝茂陵,刘彻的陵墓,西汉帝王陵中最大的一座,在汉武帝墓陵周围,有20多个陪葬墓,见于确切的历史文献记载,能知道的陪葬墓有西汉一代的两个大军事家,有卫青、有霍去病,还有汉武帝茂陵这个西北角有夫人,还有最远的就是霍光。
王志杰馆长,已经在茂陵工作了五十三年的时间,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十几年前他开始研究并撰写一本《汉武王朝人物志》,这本人物志的最后一个章节是有关四位辅政大臣的,霍光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昭帝即位的最初几年,除了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施行一些惠政外,国家少事,霍光经历了武帝中晚年政治的转折,无论是从他的个性还是观念出发,他都会选择忠实地执行武帝晚年的与民休息国策。然而,这与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有着严重分歧。
桑弘羊,中国古代杰出的理财家,公元前119年前后,在国家遇到严重的财政危机时,汉武帝重用桑弘羊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桑弘羊在全国推行盐铁、均输、平准等改革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盐铁官营,就是当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盐和铁,收归国营。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池,是我国最古老的盐业生产中心,古称河东盐池,是西汉时期最为重要的盐产地和集散地。当年,绵延不绝的车队满载食盐运向四面八方,运城由此得名。如今,广袤的盐池和深深的车辙依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盐自战国起,就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桑弘羊改革将盐的生产,由过去的民营改为民制官收,国家提供煮盐用的铁锅,生产出的盐由国家统一收购、运输、售卖,国家为此设立专职官员掌管盐务,并在全国多数郡设立盐官,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此举使盐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桑弘羊进行的众多经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效,暂时缓解了财政危机,史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晋文:桑弘羊的财政思想,一个最大的特色是强调重商,他在中国历史上最具有贡献的见解,我认为有两条,一条是(桑弘羊)认为富国不一定非要用农业,工商业也可以富国,第二条,他在历史上最早提出这种大生产的优越性。
张振明: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古荥[xíng]汉代冶铁遗址,保存较好的一号冶铁高炉,它长轴是4米,短轴是2.8米,容积50立方米,日产铁大约在一吨左右。这在当时,不但在我们国家,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张振明,40年前亲自参与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发掘工作,在这个12万平方米的遗址内,他们发现了两座巨大的炼铁炉和众多炉底积铁,仅一号炼铁炉内,就发现了重达20余吨的炉底积铁,众多迹象表明,在桑弘羊将冶铁收归国营后,铁生产的规模更加扩大,像古荥这样的汉代冶铁遗址,国内还有多处。国家来管理它,有很多好处,集中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高度集中可达(使得)铁的这个产量大幅度地增加,促进了整个国家力量的强盛。
桑弘羊改革在很短时间内,使得濒于崩溃的汉朝经济得以恢复,国库再次充实,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保证了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然而,桑弘羊改革的弊端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日益显现出来,在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现任馆长看来桑弘羊改革的弊端远大于他的成果。
阎书广:桑弘羊众多改革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盐铁法,盐铁官营,对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呢,它也存在着封建官营事业的弊病,比如说,生产的铁器的质量不高,规格不符合要求,包括售价过高的这些方面,以及官吏强迫农民进行购买的这些弊病。
桑弘羊改革的众多弊端,在改革十余年后日益凸显,百姓怨声载道,地主、官僚、贵族和商贾也强烈不满。霍光掌权后,为了缓解严峻的社会矛盾,主张对国家垄断的工商业稍微放松一些,而桑弘羊则坚决主张严管,为了能在统治阶级内部达成一致,霍光听取了同僚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询问百姓疾苦,为即将召开的朝廷会议做准备。公元前81年2月的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贤良文学60余人,与朝廷大臣齐聚长安,共同探讨治国之策,事前谁也没有想到,会上辩论异常激烈,以致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会议之一,御史大夫桑弘羊更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贤良文学猛烈抨击武帝推行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管制政策,历数其弊端,认为这是与民争利,是造成百姓贫穷困苦的根源。作为这些政策的制定者,桑弘羊反驳道:这些管制措施是制衡周边民族,安定边疆、满足国用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大业,决不可废。双方的辩论精彩纷呈,这次辩论称的上中国古代非常罕有的一次辩论赛,史称盐铁会议。恒宽根据原始档案,撰写了《盐铁论》一书,保留了这次辩论的珍贵记录。然而,当时辩论的会场早已荡然无存。
这里是西安市三桥镇高堡子村的一个农家院落,很难想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当年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刘振东:这就是西汉很有名的建章宫遗址,建章宫是汉武帝的时候兴建的,到昭帝的前期还在使用,所以说,那场非常著名的盐铁会议,就很有可能是在这里举行的,这个会议讨论的议题也很多,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的议题都有,其中一项很重要的讨论的内容就是盐铁,关于盐铁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在会上发生了很激烈的争论。老乡在这里耕地,把废墟里的瓦片都耕出来了,这是汉代的,你看,这纹饰还比较清楚,绳纹,像绳子在上压上的纹一样,叫绳纹。
在这些俯拾可得的砖瓦间,2000多年前的那场会议和那段历史,似乎依然清晰。盐铁会议五个月后,朝廷颁布一条决定,废除酒专卖和关内铁官,根据《盐铁论》记载,这个决定是包括桑弘羊在内的大臣提出,霍光代表昭帝奏可的,霍光在这件事上充分尊重了大臣的意见,但是,这件事仍埋下了桑弘羊与霍光决裂的隐患。在桑弘羊看来,举贤良文学以及召开盐铁会议本身,已经反映了霍光的态度,桑弘羊是一个极聪明且自信的人,尤其是武帝中后期,他拯救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但是,武帝晚年,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武帝一起转变,他始终相信,积极有为的方针是正确的。
霍光执政后期所采取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令他难以接受。除桑弘羊外,另外一个辅政大臣上官桀及燕王刘旦等人,也对霍光甚为不满,很快这些对霍光不满的人便勾结在一起,他们要除掉霍光。他们暗中窥视,等待着时机。这天,霍光出宫沐浴,一封号称是燕王旦的上书,趁机进入皇宫,递交到昭帝手上,这封上书举报霍光,出京检阅羽林郎,擅自调增幕府校尉,专权自恣,可能要篡夺皇位,要皇上马上调燕王旦进京保护。然而上官桀、桑弘羊他们显然过于低估昭帝智商,十四岁的昭帝立刻就识破这封信是伪造的。上官桀等人见谗毁霍光不成,于是策划由长公主设宴邀请霍光,设伏杀了他,废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九月,阴谋泄露,长公主、刘旦自杀,其余参与谋反者被灭族。一场颠覆政权的危机安然度过,霍光得到了汉昭帝的全面信任,朝中再无可与之抗衡的势力,史称威震海内,这段历史让后代历史学家对霍光的评价众说纷纭。
元凤四年(公元前77)正月丁亥日,十八岁的昭帝在未央宫加元服,即举行成人仪式—冠礼,虽然一般而言,年幼的皇帝成人后便可亲政,但昭帝依然将政事委任于霍光,霍光继续执行与民生息的政策,宽松国家权力对民间的控制,社会秩序明显好转。然后,三年后,年仅21岁的昭帝猝然病逝,这位八岁登基,执政仅13年的年少天子在霍光的辅佐下,继承了汉武帝末年富民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扭转了汉武帝晚年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社会稳定发展,为昭宣中兴打下了良好基础。霍光也不辱使命,内外措施得当,成效显著,昭帝和霍光的关系,被《汉书》赞为: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
宋燕萍:霍光是以周公来自居的,他确实是忠心耿耿、全心全意像周公一样辅佐汉昭帝的,在他辅政期间,整个昭帝政治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这些政绩,为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
昭帝无子,他的猝然离世令霍光和大臣们措手不及,霍光和大臣商议,立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事实证明,这仍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刘贺当了皇帝后,不仅生活是奢靡,而且急于摆脱霍光的控制,建立自己的领导班子。霍光与几位重臣密谋后,上奏皇太后废黜刘贺,昌邑王在位仅27天,选择新的皇帝再次提上日程。由于武帝子孙凋零,可供选择的人并不多,这时,流落民间、身为庶人的刘据之孙刘病已进入了霍光的视野。
刘据因巫蛊事件兵败自杀,妻妾、子女均被杀,当时,刘病已刚刚出生几个月,被收系狱中,廷尉监丙吉、掖庭令张贺等人可怜他尚在襁褓,派女囚喂养他,历经磨难活了下来。昭帝时,承认了他的皇室血统身份,公元前74年7月庚申,这位命运多舛的少主被迎入未央宫,次日,便举行了登基典礼,是为宣帝。然而,此时的汉宣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在霍光面前,他显得唯唯诺诺,史载:宣帝即位拜谒高庙时,霍光随从骖乘,宣帝感觉若有芒刺在背。
晋文:霍光为了专权,废除了昌邑王,立了汉宣帝,之所以立汉宣帝,是因为汉宣帝他的势力比较孤单,没有盘根错节的亲戚支持他,也没有党羽支持。但是,汉宣帝他知道自己的政治命运完全掌握在霍光手里,霍光既然可以立他,也就可以废他。
宣帝入朝后的第二年正月,霍光表示要归政皇上,宣帝谦让,表示一切仍需委任大将军,结果一切如昭帝时一样,凡事先向霍光汇报,然后再向汉宣帝上奏。此时,霍光已权倾朝野,他虽然对汉室忠心耿耿,但是权力欲和控制欲很强,他一方面牢牢控制朝政,另一方面大肆封赏,提拔自己的亲属,史称: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在牢牢把持朝政20年后,公元前68年3月,霍光病逝。这位三朝元老不负汉武帝的临终嘱托,在内政外交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措施,使国家平稳过度,稳定发展。霍光死后,汉宣帝以堪比帝王的葬礼将他安葬于茂陵,长伴于汉武帝身边。
王志杰终于完成了霍光这一章节,这意味着,《汉武王朝人物志》历时十余年,最终编写完成。这期间,他几次登上霍去病墓,眺望远处的霍光墓,每次,他脑海中浮现的霍光形象似乎都不相同,书稿完成的当天,当他又一次远远眺望时,远方的那个封头此刻异常清晰。
霍光死后,汉宣帝宣布亲政,此时的汉宣帝再也不是唯唯诺诺,他开始真正实施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他逐步削弱霍家人的权势,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让霍家人坐立不安,情急之下,霍家人决定铤而走险,密谋毒死汉宣帝,然而此时,汉宣帝早已羽翼丰满,公元前66年,宣帝以谋反罪将霍氏一族灭族。
宋艳萍:霍光呢,他是完全以周公来自居的,在他辅政期间,他逐步排除了上官桀等其他的一些辅政大臣,大权独揽,而且,他还把自己的整个家族带入了上层,把持政权,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个权臣,甚至一个家族,他如果控制的政权太久,而且甚至到了操控皇帝废立的地步,他的覆灭是必然的。
霍氏家族虽被清算,而汉武帝轮台诏定下的基调,由霍光所执行的休养生息政策,被汉宣帝延续并发扬光大,在其25年的统治中,政治清明,重视教化,汉王朝再一次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段清波,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长期从事陕西境内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几年前他参与的一次考古普探工作,解开了汉宣帝杜陵保护区全面发掘的序章。
张挺:房舍的建筑遗址大概就在这个位置,帝陵东门的东边,发现了60多座陪葬坑,原来我们只知道有五座陪葬坑。
众多陪葬墓的发现,让汉宣帝成为继汉高祖刘邦之后,陪葬墓最多的汉代帝王,这也让研究汉宣帝多年的段清波教授,重新审视汉宣帝通统治下的这段历史。
段清波:在我们右前方这个高大的封土下,埋葬的是西汉的第十个皇帝—汉宣帝,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区域,称之为杜陵,这个陵园里边,除了埋葬的皇帝和皇后之外,还有大量的一些大臣的陪葬墓,一共是107座,在整个西汉这些皇帝里边,汉宣帝是唯一一个从小坐过监狱,从小在民间生活的皇帝。所以,他一当了皇帝以后,他深知国家的现状,甚至民间所有的疾苦,他也知道社会存在的什么问题,国家当下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他采取了第一项措施就是对受巫蛊之祸的那些冤假错案,进行全部地平反。
亲政不久以后,汉宣帝亲自参加了一些案件的审理,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他还听从大臣的建议,一改自武帝以来严刑峻法的作法,提倡省法制,宽刑罚。为了从制度保证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汉宣帝下诏置廷尉平四人,随后,又公布了一些列减免刑罚的措施,为了鼓励孝道,宣帝下诏,子女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罪行的都不治罪,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宣帝还下诏斥责一些地方官,舞文弄法,欺上瞒下,方便百姓避讳,汉宣帝甚至将自己的名字由病已改为询,并赦免之前触讳治罪的人。他还先后十次下令,大赦天下。在奉行为政宽简的同时,汉宣帝延续了昭帝时期轻徭薄赋、劝民农桑的政策,即位不久,即免除当年租税,此后,又先后三次减免徭役赋税。在汉宣帝统治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汉朝立国以来最低。为了防止谷贱伤民,汉宣帝专门设立了常平仓,谷价低时,加价买入,饥荒时原价售出,这种以国家力量来干预粮食价格的举措,使得百姓得利,国家安定。在汉宣帝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官吏都鼓励农桑,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
段清波:我们有一个数据,从武帝时期,每石粮食50钱,到了这个时期,每石粮食只有五钱,而且社会人口的数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汉宣帝也深知一套好的措施、好的制度,也需要一些大量的循吏,去帮助他实施、帮助他执行。
所谓循吏,就是世人所说清廉而又有能力的地方主官,《汉书循吏传》共收了六个人的传,其中五人出现在宣帝时期。汉宣帝认为治政的关键在于吏治,吏治的关键在于地方官,每当任命州刺史、郡太守、诸侯王相等地方官时,宣帝都亲自召见,详细询问执政方略,然后综核名实,治政确有成效的,就颁布诏书加以勉励、赏赐。每逢年初郡国上计,宣帝都亲自询问地方官员政令得失、了解民情,他反对频繁调换郡太守,认为只有这样,百姓才会有安定感,才会服从管理。但宣帝并非一味施行仁教,而是因地、因时制宜,在大力推行循吏政治的同时,也在三辅等官僚、豪强势力盘踞的地区,重用以任刑罚出名的能吏。
赵广汉是汉宣帝时期的能吏之一,担任颍川太守期间,针对当地大姓宗族肆意横行、朋党为奸的现象,用计谋对他们进行离间,鼓励检举揭发。上任几个月,就诛杀首恶,郡中震栗。担任京兆尹时,赵广汉成为第一个敢向霍光家族开刀的人,当时霍光刚死不久,霍家依然权倾朝野,赵广汉查到霍家非法酿酒、屠宰,亲自带人,闯入霍光儿子的宅第搜查,砸烂酿酒器具,砍坏了门户,霍光的女儿当时是皇后,向宣帝哭诉,宣帝心里支持赵广汉,但顾及皇后的面子,只得下诏责备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等也都是汉宣帝时的能吏,他们严厉打击豪强势力、贪官污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宣帝晚年曾与后来的元帝,当时的太子刘奭[shì]闲聊,刘奭批评皇帝执刑太深,认为宜用儒生。宣帝勃然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感慨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张小锋:汉宣帝的太子就是后来汉元帝刘奭,这个人,应该讲是纯任德教,就是特别注重儒家,汉宣帝就给他讲:汉家自有制度以来,本以霸王道杂之,也就是说,他既会用儒家思想,也会法家思想,还对其他有用的思想都会全部采纳,不会纯粹依靠儒家思想来治理天下。应该讲这种治国理念是非常高明的,它不仅维系了汉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它为后来历代帝王所沿用,对后世的启示就是,任何国家的统治既要利用仁政来得天下,又要用法律来维护他的统治。
公元前49年年底,宣帝病逝于未央宫,结束了二十五年的统治,汉宣帝被后来追尊为中宗,中兴之主谓之中宗,汉宣帝对内轻徭薄赋,整饬吏治,对外安定边疆,将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众多功绩使得他与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并列,成为西汉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汉宣帝和他的前任汉昭帝共执政三十八年,践行武帝后期休养生息的政策,政治清明,呈现出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和谐繁荣景象,被后代史学家称之为昭宣中兴。
从汉武帝发布轮台诏,到昭帝时期的盐铁会议,再到汉宣帝的霸王道杂之,从积极有为到休养生息,汉帝国的统治者们艰难地抉择着历史的方向,大汉帝国在辉煌与危机转圜之际的这一次平稳过渡,注定在时空长河中留下悠远的记忆,昭宣时代为历史勾勒出一个强悍王朝的温和背影。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