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漫卷四季的傲慢:伦交所何以拒绝港交所

崔新生 CCVI价值指数 2022-07-09

伦敦交易所(LSE)董事会仅用两天时间即一致否定香港交易所(HKEX)涉及对价金额300亿英镑的可谓超级巨无霸并购邀约。

在得知这一消息时,我写了如下一段话:

“香港的高度国际化,使得在香港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切,都被整个世界关注。所以无论港交所无论怎么标榜全球化,都已深深烙上中国内地的印记,因此用此类历史纪录对现实交易可能性分析已毫无意义。

法治不是政策,不要用政策思维去理解法律。中国内地泛政策思维(朝令夕改很平常),很难理解香港对法律的执念:法治是市场经济的最基础最广泛的群体意识,一旦触碰法律或条例,就意味着动摇整个市场经济的基石。未来不知多少年,但凡与中国或中国符号打交道的国家,都会不同程度地深怀疑虑,伦交所也不例外,已经不是价钱问题,而是不确定安全意识。”

下午即有如下消息:

这多少也算“应验”。

在新闻已死的时代,我更愿意用“消息”二字,以避免真假难辨的尴尬:消息与信息有别,前者是貌似新闻或穿着新闻的马甲;后者是已经广而告之的“消息”。

从伦交所拒绝港交所的“理由”里,大致摘句之谓,伦交所更愿意与上交所合作,等于警告了香港离开内地你什么都不是等等。这一认知在相当相当多的内地“共识”,已经不是言外之意而是直截了当:香港之所以是香港,是被内地支持或者扶养大的——此违反历史常识,囿于种种无法展开就此别过。

其次,就是对中国市场的颠倒梦想,殊不知中国内地市场是与对外开放一起成长的,假如无须对外开放或者中国根本不需要世界,中国的发展强大全靠自己即可,那就不可能四十年前的改开国策。

越来越多或者越来越普遍的“共识”是,对自身市场消费能力和潜力的偏执迷信,已经到了妄想程度。直截了当就是一句:爷有的是钱,爷不买你的东西,你就会完蛋。由妄想到傲慢,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

所以,港交所及李小加显然也是在这一“共识”前提下,提出收购伦交所。港交所收购伦交所,极具“共识”意味或特色:

第一是什么事儿还没开始做,就先通过媒体先声夺人,所以,伦交所认为“对HKEX在两天之内就公布这个未经事先沟通临时知会的要约感到“very surprised and disappointed”(非常吃惊和失望)”。港交所和伦交所都是上市公司,所以在双方没有达成明确合作意向甚至签约的条件下,一方就单独“官宣”,此意味着恶意收购,势必引起另一方的反感和敌视。

第二是收购对价,李小加及史美伦并没有真正认知今日之香港已非昨日之香港,一是收购时机不成熟;二是对香港以及未来的地位缺乏起码的评估。但这并不是说,类似上交所等就一定可以替代港交所,伦交所会欢迎上交所去收购:此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上交所与德交所的合作,就已说明一切。李小姐及史美伦怎么想,不知道。但同样具有从妄想到傲慢的的“共识”基础,比如对伦交所“有条件”的收购。港交所仍然停留在五年前的坐标,对中国与世界、香港与内地与世界,没有真正意识到此五年间的苍茫诡谲以及天要变了的预估:中国内地与香港、中国与世界,正在开启一个新时代。

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异过程中的香港地位和角色,只能凸显香港之难以替代、至少暂时数年,香港今日之乱局,与经济无直接关系,假如能用钱摆平的事儿,香港的事儿都不是事儿。当然,中美贸易战也不是事儿。

香港作为中国的窗口功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而是制度的转圜。从某种意义上,削弱香港独特的功能和角色,等于被迫与世界走向难以修复的撕裂;而通过深圳等作为香港功能的替代,亦只能走向自我闭环。

香港是两种制度博弈或冲突的前沿地带,但不是各方势力薄弱的“城乡集合部”。过去数年中国与世界的冲突,之不可调和余地日趋狭窄,归根到底是“中国模式”与世界一般规则的冲突,比如“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殊优势,所有市场国家都办不到也理解不了:我的权益凭什么要被集中?但中国老百姓就信奉这一点。所以,中国要么放弃如此“优势”,要么关起门来自己搞自己: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期没问题。

换言之,美国及所谓发达国家,越来越拒绝的是中国的发展优势:如果你要是用低价销售商品,本土的厂商就难以生存,你在美国可以用跌破成本价销售,然后回到国内可以补贴“利润”;你可以先不用对方掏钱而自己垫资包揽项目工程,而且可以举国之力,这样再强的跨国公司也扛不住此类“竞争对手”。

比如,华为狼性文化就是横冲直撞的乱拳打死老师傅,不按既定规则或套路出牌。既然扛不住,就是尽量不和你碰撞和尽量不和你玩儿,随你“强大”。

港交所与伦交所的这次买卖成不成已经不重要。重要是从港交所与伦交所之间,适时调整和认知中国与世界、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现实和未来关系走向,现在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当务之急。



近文闲阅

马云VS马斯克:不是差距而是差别

梭罗并非因《瓦尔登湖》而伟大

内地与香港、中国与世界之四十年人情冷暖

李小加:唯有香港,可成卯榫

我从香港的今天看到的中国未来

在一个只有“什么”而没有“为什么”的年代




创意为金融赋能

当代艺术与未来工业全息沉浸

“看得见的金融”金融创意艺术展  合作

欢迎与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具有符合相关展事资源包括场地、金融创意定制的艺术空间、金融机构,探讨具体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