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 EV力专栏发刊词

张洁(兔子) 益微青年 2023-10-25


2018年的5月4日,南风窗发了一篇名为《今天我们该怎么做青年》的文章,其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五四时代的青年,是“大时代”里的青年。青年与时代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青年是时代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每个青年也能够在时代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和定位,并拥有一种主体感。
 
青年不只是关注“小我”,他们愿意也敢于为家国、为社会、为他人,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他们不畏风险,始终心向光明和未来。
 
但我们当下的时代,则是一个“小时代”。“小时代”首先指的是轰轰烈烈的时代主题不再了,经历了“五四”、抗战、建国、改革开放,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期,青年与时代的那种相互裹挟关系,慢慢解绑。
 
“小时代”指的更是青年与社会历史的脱钩,青年“沉溺乃至陶醉于‘小’的感觉而回避、逃离公共领域”。

尤为明显的是,“葛优瘫”“丧”“佛系”“隐形贫困人口”等说法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

这些标签我们熟悉、谈论,甚至贴在自己的身上用以自嘲,或者拿来作为真实自我的保护壳。标签背后,是青年人迷茫、无价值感、不幸福的真实写照。

钱理群老师曾在《论志愿者文化》一书中说出了许多年轻人的三大不幸福感:

首先是不安全感。因为他们的幸福全部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他们的全部价值都捆绑在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上。一旦失去工作,收入降低,人就一无是处,这就产生了极其强烈的不安全感。

其次,是突然失去目标的焦虑感。原来目标很明确:要有好工作、好收入,要有房子和车子等,而一旦目标实现或基本实现,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有了房子,有了汽车,又如何?反过来想想,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透支了健康,透支了情感,透支了生活,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

许多人都为此而焦虑。这是可以理解的:人毕竟是有精神追求的,单纯的物质享受是不可能成为人唯一的生活目标的。

老百姓常说:心安是福。只有心有所安,才会有真正的幸福。但是,何处使我们心安,我们的精神的家园在哪里?失去生活目标,失去信仰,找不到精神家园,这大概就是现在基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的中国人普遍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最后,很多人还有孤独感。这是这些年来以物质生活为中心的发展以及竞争所带来的后果。在无休止的竞争中形成了一个“他人即敌人”的观念,即用敌意的眼光看周围的人,以“恶意假设”彼此对待。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感。

医生不相信病人,病人不相信医生;老师不相信学生,学生不相信老师。自己释放恶意、敌意,又彼此交换恶意、敌意,这就极严重地毒化了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亲情、友情也逐渐淡化了。

所以,有人说,我们上班是戴着面具的,回家摘下面具后就觉得只是孤单一人。这样的孤独感、空虚感,发展到极端,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自杀现象。

不安全感、焦虑感、孤独感,这些笼罩在青年头上的乌云是否也曾将你裹挟,让你在某个安静的夜晚,放下手头所有的忙碌后的一刻,突然无所适从?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青年们内心的某处发出呼喊,没有答案。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鲁迅先生曾说,“人各有己,人之大觉近矣”,意思是每个人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人群就接近彻底的觉悟了。
 
每个青年都能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每个青年都充满了成就感与满足感,就是我们期待的青年的样子。
 
Ta不被社会的价值取向所绑架,知道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知道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对世界保持好奇也敢于质疑,并积极求证,做负责任的选择,说负责任的话。

Ta不只关心自己,也真实地关照身边人,关注社会里那些有需要的人,既能同理他人,也关照自己的感受。被人爱,也会爱人。

Ta有一份自己认可的事业,也有一群同行的伙伴在身旁。

Ta觉得自己充满了价值,为自己做的事而感到骄傲。

Ta是坚定的,身心完整的,也是有社会担当的。
 
如何成为这样的青年?我们认为,志愿行动是很重要的一条路径。
 
什么时候我们会有价值感呢?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的时候,或是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回应的时候。
 
有价值的事情若只是对自己有价值,那份愉悦感往往不会太浓烈太长久,但当这件事对他人产生了价值,或者我们收到了来自他人的认可或感谢,我们就会觉得自己被认可、有价值。
 
价值感从来都是在“关系”当中才能得以体现,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评价形成的概念。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幸福即贡献感。人既有个人性,又有群体性和社会性,当我们把个人的发展根植于社会发展当中,当我们将个人和他人联系起来,将“为己”和“利他”协调平衡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对他人的贡献,从而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感受到幸福。
 
而志愿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将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联系起来的方式和路径。
 
在这条路径下,我们期待青年能发展三种能力:独立思考、同理心、团队协作。

为什么是这三种能力?

我们期待每一个青年都能成为一个身心完整的人,一个有幸福力的人。
 
而一个完整的人,就必然需要有一颗独立而冷静的头脑。

不盲目崇拜,不轻易从众,不轻信谣言,也不随意评判;会查证信息真伪,会自我反思;相信自己经过思考后认为正确的事情,做负责任的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一个完整的人,也需要有一颗温暖而敏锐的心。

关照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包容并接纳自己,相信自己,也敢于表达自己;关心他人,不因对一个人的片面印象而否定对方,尝试理解对方的处境,理解对方的需要;不语言暴力,不冷暴力;也不在公众场合做让他人不方便的事情;关注“远方”的人,热爱动物与自然,真正的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一个完整的人,是踏实行动的人,是有伙伴的人,是能与他人良好协作的人。

会沟通、知道如何决策、知道如何复盘总结、有强烈的“尊重他人的时间”的意识、会关注伙伴的状态、会处理矛盾冲突、会激励伙伴、知道目标对团队的重要性,也会和团队一起做对的事,踏实地做;内心深知, 只有行动才真正带来改变。
 
这样的人,我们相信,会是一个幸福的人。

当下的很多青年其实都是还未长大的少年,他们无法独立思考、同理心、团队协作,是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了重要的这一课。

他们很少被教育要独立思考,也很少被给予思考的机会,甚至从来没有机会自己做选择。

他们很少被教育要有同理心,一部分人从未被同理过,甚至都没有被关注过。

他们很少被教育要团队协作,因为他们一直被教育只有竞争才能成功,只有名列前茅才有价值,甚至只有成为第一才是他们唯一被看到的机会。
 
我自己就曾经这样长大,我也曾经是无知、懵懂、迷茫的大学生。直到进入大学,我的脑子里也都只有学习这件事,因为从小到大周围的声音都只有这一句:“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你都不用管。”所以我“两耳不闻窗外事”地一路长到了18岁。

18年来,我的世界简单而纯粹,除了学校,就是家;除了关心一日三餐,就只关心学习和考试。而当我进入大学因为志愿行动开始与社会接触,与公益接触,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我的大脑就像一个机器,毫无自我意识,毫无自主思考的能力,被动接受到什么代码就跑什么程序。

但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我能有机会接受启蒙,我能有机会从志愿行动中重新构建自己。
 
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很多的青年像我曾经这样被教育长大,他们至今都缺失了这一课。

益微青年(EV)尝试让这些青年在乡村夏令营中,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补上这一课。

在学习理解孩子需求的过程中学会先理解和表达自己;在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和自己沟通、和同伴沟通;在思考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中,学会独立思考;在和伙伴共同行动的摩擦中学会协作;在看到孩子的同时看到自己心里的那个孩子;在和孩子的平等对话中,和孩子一同成长。

成长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青年。
 
2020年,益微青年(EV)将定期通过故事、评论、分享、约稿、转载等方式,围绕着独立思考、同理心和团队协作的三种乐享志愿力(EV力),与青年们一起学习如何更加独立自信有担当。

陈独秀在1915年《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青年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未来的社会如何,当要看今日的青年如何。

2020,我们一起做独立自信有担当的青年,有幸福力的青年。


青年乐享志愿
微小推动改变
益微青年(EV)
Enjoy Volunteering!


//往期精彩//
西西弗书店创始人薛野:用100步去实现你的天命。
人生七年:从志愿者到EV总干事
全职做公益10年,他从寒门学子变身“千万富翁”。
我25岁,掌握了分寸感,却不敢冒险。
26岁,听到成长在耳边呼啸的风声。

文:兔子
编辑:哈子
责任编辑:哈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