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柴华 2018-05-30



刘向东

1938年出生于山西黎城,原商务部副部级干部。曾在国家进出口委、经贸部、外经贸部、商务部工作。长期在外经贸领域工作的经历,让他有机会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外贸体制改革等外经贸活动的点滴变化,他也是外经贸领域相关改革开放政策的主要参与和制定者之一。



1978年,刘向东的工作有了大变化。在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工作多年后,他调到北京,在国家机构建设委员会短暂过渡后,被安排到新组建的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


刘向东:“那时候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成立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也叫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当时的进出口委,编制是200个人吧,人是从各个部门为主调的,也有企业的,最后没有满编。进出口委,当时去的第一个是外贸体制改革;另外就是利用外资、承包工程、对外投资这些,就刚刚开始提出来要起步。”


“外脑风暴”带来震动


有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也有了配套成立的机构,但是先从哪里起步呢?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人急切地想了解世界的发展和变化。1978年,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方发达国家派出考察团。这一年的秋天,邓小平也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访问日本。


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前往日本访问。在机场,邓小平受到了热情隆重的欢迎。


在由东京前往京都访问时,邓小平还专门乘坐了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光—81号”高速列车。邓小平说,他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乘坐新干线列车


走出去真切地看到了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请外国专家来讲人家是怎么做的。刘向东至今记得“外脑风暴”给他带来的思想震动。


刘向东:“一开头是请日本的外相,就是大来佐武郎,他当时是外相,但是他之前是当过计划厅长官,大来佐武郎介绍当时的经济起飞开拓的经验,制定些什么政策,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大来佐武郎说,你中国地大物博,你按照人口人均拥有的社会财富,你并不大。这个就激发你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这种努力。”


刘向东说,我们最初的做法就是“拿来主义”,不管是技术、设备、资金,还是管理经验。1978年是引进国外技术突飞猛进的一年,我国一口气跟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230多个项目,成交额78亿美元,合同数量和金额比建国以来的总和还要多。可是,争议也随之而来。


刘向东:“1978年就开始大批地从西方国家,德国、意大利、英国引进先进技术。当时主要是说你洋跃进嘛,我们当时的外汇储备和每年创汇相当有限,也就200来亿。大量地引进,形成支付上的严重的困难,当时有人就提出来反对。最后这些都是邓小平同志说了话,这就平息了。”



开始学着引进外资


“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曾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改革开放,我们才开始学着用外资搞建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6638bpwom&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同志同胡阙文、胡子昂、荣毅仁等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明确指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法,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也可以搞合营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


“可以搞合营”,寥寥数字,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此开始。“中外合资经营”,今天说来,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中外合资经营,还有很大顾虑。


刘向东:“那时候大家顾虑的就是把资本主义引进来了嘛,因为你这个合资企业的外方一般都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管理方面、技术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怎么防止资本主义对我们的侵蚀,有这个问题。”


1980年4月10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5月1日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


1980年4月,国家外资委批准了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建国饭店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三家我国最早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春鸭试水,合资的项目从涉外酒店开始。当时,北京勉强符合接待外宾标准的饭店床位只有1000张左右,很多外国客人一下飞机就被拉去景点游览,或者被安排在饭店大厅、机场坐等床位空出来。


刘向东:“一个是我们当时没有经验,你什么行业先开放,就是感觉到合资饭店这个服务行业,问题不是很大。另外,我们也有需求,你开放以后,大量的外国的客人想来中国看一看,旅游需求很旺盛,国外人来,那走廊里搭床的都有的。而这个方面我们赚外汇也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就开始就从建设合资旅游饭店开始。”


1978年秋,船王包玉刚第一次到北京,打算捐出1000万美元,盖一个饭店,并提了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要求:饭店要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叫兆龙饭店。那时接受外资捐款还是个敏感话题,千万美元支票在手却没人敢接。


1978年,包玉刚来京会见邓小平


刘向东:“1000万的捐助,搞不搞这个合资,最后也是小平同志拍板了:‘别人不敢接受,我接受’。”


记者:“他就拍板说我要这1000万,然后这个饭店就叫这个名字?”


刘向东:“就叫兆龙饭店,他就亲笔题词‘兆龙饭店’。”


引进和利用外资就是在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态下开始的,后来这种融资方式贯穿于改革开放的40年,成了最常见的做法。


刘向东:“利用外资,已经占我们每年的投资总额50%,进出口贸易也是国民生产总值50%,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是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嘛。”



现在的对外投资更看重企业需要


其实,与吸引外资相对应,我国对外投资的历史也已经有几十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投资,是以学技术、学经验为目标的。


刘向东:“一开始都是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比如说马来西亚这些地方。美国、新加坡也开始有一些了。”


记者:“一般都是投些什么行业呢?”


刘向东:“你比如说纺织业,在我们有优势的产业,人家又不是战略产业。我们这个对外投资的其中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也是要吸收、借鉴人家的先进技术,借鉴人家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而现在的对外投资,只以企业发展和产业国际布局为考量。


刘向东:“现在就是根据企业的需要,你有这个能力,感觉到应该投资,对你这个企业的发展有帮助,对国家也有贡献,你这企业可以自己定。”


2014年起,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开始大于引进外资的规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双轮驱动,已经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特征。



见证者说

“ 我见证了国家外经贸发展的全过程,参与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政策的制定过程,也参与了某些实践,应该说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向东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场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中,有多少波澜壮阔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时刻?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踏着40年历史轨迹,寻访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回忆、思考和展望。

5月11日起

中国之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特别报道

《见证》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魏漫伦

审稿:刘黎

记者:柴华

音频制作:王敏

旁白:郭静

视频审稿:王磊

摄影摄像:郭明

新媒体编辑:张天健、柴婧


特别鸣谢:商务部

往期回顾


胡福明:最好的文章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文章|见证

严金昌:小岗村为何进行了“二次土改”?|见证

郭凤莲:从“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 |见证

温元凯:我的建议,邓小平只拿掉了四个字|见证

章华妹: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的诞生|见证

年广九:因为卖瓜子被邓小平提到三次|见证

龙永图:中国开放,美国一点都没吃亏|见证

梁广大:邓小平用七个字回应了社会对特区的非议|见证

赵启正:擦亮一颗东方明珠|见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