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知道“西海固”吧,有没有想过去那里看山花?| 足迹

中国之声 2019-06-07


地点 |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

采访者 | 徐升


电视剧《淬火成钢》片段 :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吉将台堡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将台堡,就位于我蹲点采访的宁夏西吉县境内。




西吉:干旱、贫穷的代名词


提到西吉,可能大家不曾熟知,但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西海固”,这个最贫穷的地方。西海固中的“西”,就指西吉县,是干旱、贫瘠的代名词。


昔日黄土坡 (拍摄:叶鹏举)


以前靠天吃饭(拍摄:叶鹏举)


63岁的县水务局退休干部马天功是土生土长的西吉人,他说,1972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将西吉县描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当时山是秃的,水是浑的,天是黄的,一到春天,沙尘暴频繁发生,人们的眼都睁不开,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过去村民居住分散,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 (拍摄:叶鹏举)


过去挑水的老大爷 (拍摄:叶鹏举)


从2000年开始,西吉县在全国率先试点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经过18年的综合治理,全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从6%增加到了15.78%,降水也不再是件稀罕事儿。


如今,西吉县森林覆盖率增加到了15.78%(央广记者徐升摄)


     西吉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


马天功告诉我,要感受西吉县生态的变化,得去吉强镇龙王坝村看看。



全县最穷的小山村

靠什么“咸鱼翻身”?


龙王坝村距离西吉县城10公里,位于G309国道旁,曾经是全县最穷的村子之一。


龙王坝村全貌(央广记者徐升摄)


2011年,龙王坝开始发展乡村旅游,8年来累计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农家餐饮中心、民宿一条街、滑雪场、窑洞宾馆、温室果蔬园等设施,将龙王坝打造成为了一个集会议培训、餐饮娱乐、冬季旅游为一体的农村休闲基地。


乡间小道旁的杏花(央广记者徐升摄)


     这样的窑洞宾馆,你住过吗?

 

山花簇拥中的龙王坝(央广记者徐升摄)


当我询问龙王坝发展的秘诀时,村民们无一例外的告诉我,龙王坝能有今天,不得不提到这位80后“能人”,村委会主任焦建鹏。


龙王坝窑洞宾馆(央广记者徐升摄)


复式双层窑洞宾馆(央广记者徐升摄)


2002年,大学毕业的焦建鹏在县城开办了一家网络公司,仅一年时间,年销售额就超过了一千万元。2011年,他看到了家乡龙王坝村的旅游资源,而乡亲们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便放弃了县城里的事业,回乡创业。


坐落于山间的龙王坝民宿(央广记者徐升摄)


春意盎然(央广记者徐升摄)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乡亲们“土地至上”的老观念根深蒂固。2014年,为了修通村里到省道的10.2公里硬化路,他投入大量资金,还将自家15亩地置换给被占地的乡亲。


龙王坝的民宿小院(央广记者徐升摄)


干净舒适的农家民宿(央广记者徐升摄)


有了路,这才走出龙王坝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步。焦建鹏紧接着成立合作社,鼓励农民将闲置土地入股,发展起了林下经济。他说:“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写入了方案。龙王坝的林下经济在全区算第一个搞,上了电视,一下子就火了。”



龙王坝生态餐厅(央广记者徐升摄)


龙王坝原生态美食(央广记者徐升摄)


焦建鹏趁着热乎劲儿,又创建了文化旅游公司,向银行贷款建成了一个集农家餐饮中心、民宿一条街、滑雪场、窑洞宾馆、温室果蔬园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农村休闲基地。


龙王坝的“夜生活”(央广记者徐升摄)


焦建鹏告诉我,去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11200元。现在已经成了西吉县最富的一个村。



红军足迹在西吉


在龙王坝的几天时间里,我喜欢上这里的特产“红军粉”,不但是我,来到这里的游客们也对这种透亮、筋道的粉赞不绝口。


当地特色菜:粉条炒肉片(央广记者徐升摄)


正在炒肉片的厨师王建祥(央广记者徐升摄)


厨师王建祥告诉我,这种粉在西吉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做酸菜炒粉条、炒肉片、小炒等十多种菜,它的身世得从红军说起。


“红军粉”手工作坊(央广记者徐升摄)


1935年,红25军进入宁夏西吉县。由于当年红军中有擅长制作粉条的南方人,他们手把手教村民将马铃薯搅碎,用石头磨磨面、沉淀、过勺、水煮、晾晒……等近12道工序后,透亮筋道的粉条就被制作了出来。粉条的出现,既解决了当地马铃薯不易保存的问题,又为这里的老百姓打开了财路。为感激红军的贡献,人们称这种粉条为“红军粉”。


正在制作粉条的工人(央广记者徐升摄)


挂在村口晾晒场的湿粉条(央广记者徐升摄)


如今,提到“红军粉”,首先会想到兴隆镇王河村。这里是西吉县“三粉”(粉面、粉皮、粉条)加工重点村。


有了冷库,粉条制作不再局限于冬季(央广记者徐升摄)


目前,王河村有传统粉坊超过30家,年产粉条上万吨,产品被销往北京、广东、浙江、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广受市场好评。超过七成村民从事“三粉”制作相关工作。王河村于2015 年脱贫销号,2018 年年底,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0 元。


游客参观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央广记者徐升摄)


蹲点结束前,我又来到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在县城居住的当地人马兰也带着朋友到这里参观。


漫山遍野的山花(央广记者徐升摄)


马兰说:“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以前鸟都挺少,现在麻雀喜鹊都有,不认识的鸟都挺多。我女儿也就是现在马上要高考了,她说是将来考完她要回来,回来为自己的家乡做出更多的贡献。”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从今天开始,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往期回顾:

中共“进京赶考”的起点如今什么样?| 足迹

中共“立规矩”的地方今天怎样执行规矩?| 足迹

解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进京瘦身三次走了17天,如今…… | 足迹

北斗导航+无人机+...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接地气的用法了 | 足迹

马背上建校,如今同层换教室要走8分钟,这是什么“神仙”学校?| 足迹

全国人民用的铅笔,5支里有3支来自“光腚屯” | 足迹

 太美了!这梯田不是江南,是“中国薯都” | 足迹

 让肿瘤消除,让土豆增产……核技术竟然还能干这些 | 足迹

 记者进入核反应堆厂房,迷路了…… | 足迹

 一堂课:涨知识、超有趣、还能扶贫!想来试试吗?| 足迹

 河南兰考的红薯,北上广卖到几十块一斤竟然还供不应求 | 足迹

“蔡家崖”专列带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为红色旅游“爆款”? |足迹

这个“与世隔绝”的古老神秘民族,就这样“一步跨千年” | 足迹

从原始社会直接走来的他们,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了孩子 | 足迹

这个巨坑有32个故宫大!当年曾被印上人民币,如今……|足迹

这个地方名叫海子,比海子的诗还要美…… | 足迹

假期过半,再不来这里看看就等八月吧 | 足迹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审稿:李谦

记者:徐升

新媒体编辑:齐逸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