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沪上最具古典气质的外教,他说读书本来就很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96bye7op&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点 上海中学国际部的IB成绩历来都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在此任教的文学课老师Mark Seeley外表酷帅,谈起文学和教学却严谨到近乎古典。他认为文学是凌驾于一切的学科,能与任何学科对话;他认为课堂就应该保持严肃,没有必要娱乐化;他认为高中阶段的求学就应该是辛苦的,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要心存感激。这位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老师,也同样严于律己,大量阅读和不间断的写作为他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文 | 严柳晴 摄影 | 洪宇哲
编辑 | 闻琛
读书人的习惯,多半相似。比如,从北美来上海的Mark Seeley,弹古典吉他,手不释卷。当老师之前,他从事文字工作。即使后来从教,仍保持写作习惯。这些年,用业余时间写出一部书稿,名为《幻想海洋》。
尽管个人经历、习惯与文学、艺术交合,但是Mark对教学毫不浪漫:在他眼里,文学训练严谨、踏实,近乎一门科学。而文学研究、创作的乐趣,也必须在科学的训练之后获得。外滩君在上中国际部见到Mark ,他捧着一大叠考卷,从一间教室赶往另一间。
Mark不喜欢娱乐课堂,他对待学生严肃:“要知道,这世界上许多人,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所以学生们必须谦卑,对所拥有的机会心存感恩。”
“在我眼里,文学是凌驾一切的学科。”
Mark是文学老师,教授11、12年级IB文学课程和文学理论课程。几天前,他碰到生物老师,学了一些生物知识,恍然大悟:原来生物与文学都有联系,都讲述关于人的故事——“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数学也与文学有关——数学符号π,π是一个圆,π也代表无限,所以,我们没有完美的圆。正如我们读一本书,也没有完美的理论体系。“我想,你可以把任何东西带入文学课,文学几乎可以凌驾于一切学科。文学能与一切学科对话。”
他想寻找世界万物的联系,“这是我目前试图去做的事情”。好在如今传媒发达,能轻易听到名校网课。去年,他旁听了一门数学课,关于微积分,一共听了40课时,记笔记,学到很多知识。
在Mark眼里,这世界上,并没有独立为生的学科。既然人是文学的核心,世界上几乎没有学问,不与文学相关。
“我曾经在数学课上学到一个知识,关于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是数字排列的法则,后来,我学了钢琴课,音节的排列与数字竟然暗合,这使人吃惊。到大学,我选择了一门专业,叫做‘跨学科人文学’。学问与人心一样,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从西佛罗里达大学硕士毕业后,他当过记者,在广告公司上过班。7年之前,到上海,在培训机构短期任职后,到上海中学任教。不过,Mark说,一直到做了教师之后,才深谙知识之间,此应彼和,奥妙无穷。
求知的乐趣,往往发生在错落旁通之处。在IB西方文学课上,可以用法语、西班牙语。语言的对比中,也能发现奥妙。比如,中国人说“大家好”,“大家”——一个大家庭;而英语里说“hello,everyone”——个人。两相比照,可生发出一个文化问题。
IB课程中,每位老师都有一定的宽松度,根据自己的教学见解制定目标。Mark给11年级指定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西方文学史。第一个学期,课程追古溯今,从古希腊开始讲解。“学期结束,安排一次大测验,让他们全记住!”。第二学期设计,文学理论课,Mark布置学生阅读。“目标不是这些书,目标是掌握这些理论。”
面对大部头著作,学生往往一头雾水。教师尽其所能帮助他们。课程上,介绍历史上著名的学术观点及其沿革,介绍每一种观点从哪里来,以及这一观点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在学生产生问题前,写作论文之前,为他们先画一张“学术地图”。
Mark教学的重点,请学生由理论、历史生发出兴趣,随后导向阅读。讲解之后,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相识感。“这个观点,看,这书里有;那个观点,那本书里有!”
比如,最近的讨论语言话题。课堂上,教师介绍,世界上三种类别的语言,它的内涵、外延分别是什么。接着,再介绍有关语言的理论,比如米切尔·博柯士说:我们并没有语言,我们只是选择一套语言系统,以表达自己。“你看,这书里有……”在讲述中,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培养阅读习惯。
那么,在课堂中抛下大量理论,是否会使学生产生兴趣?“许多人说,让他们产生兴趣,必得让他们看到学问与生活的关联。但我会直接告诉孩子们:这很重要。比如,奴隶制。这和你的生活无关,但它却对世界影响大,必须学。”
“我不是一个好说话的老师,我很严肃。”Mark说罢即笑。不过,Mark强调说,课堂本是一个严肃的过程,没有必要娱乐化。“在这里上课的学生,他们十分幸运。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人,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们必须谦卑、谦虚,对现有的机会心存感恩。”
“你希望告诉学生,读书是快乐的,是吗?”外滩君问Mark。
“当然不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读书,当然不是快乐的。”Mark解释说,“读书人当中,有不同种类的人:第一种人,读书只是图个乐子;第二种人,他们太忙,没空阅读;还有一种,为了功利阅读。但对高中生来说,他们读书,为了智识上的长进——这个过程,必然承受折磨。”
Mark平日手不释卷。他感叹,世人总恨光阴少,可一个人有多少无所事事的时间,可用作阅读。听音乐的时候读书,等人的时候读书……他一直保持大量阅读的习惯。“我告诉学生,自己所知道的,都从书里来;我不知道的,书中也能找到。”
Mark最怕的一件事是:学生抛出任何问题,老师在课堂呆傻地说“我不知道”。
在Mark的IB文学课程中,每月至少读3本书。他花很多时间备课,在课堂中讲解一本书,自己必须知道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形象和分析,有些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比如,讲解马克思之前,先读完《资本论》,以及《资本论》研究文本;讲到自由经济,读完亚当·斯密《国富论》,以及有关的所有论文。随之,阅读积累到一定阶段,形成了自己的数据库,便能旁征博引,纵横贯通。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老师能信手拈来:“根据某某研究的说法……”
“学生会与你争辩吗?”
“只要他们的证据能支撑论点,欢迎争辩。”Mark哈哈笑,“他们会发现自己是错的。”
学生说我,最常说的话是‘I’m always right’”。我希望你告诉我,我是错的。如果你知道我是错的,证明你在思考。”
Mark的观念中,阅读、写作都是十年一剑的过程。写作有章法可循,比如描写眼前的景色,从左到右,或者从前到后。论文写作也一样,提出问题,寻找来龙去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对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也能进行质疑和反思。
“这本书的观点,不是单一的观点,而有它的来源。”Mark一摊手,“书不重要。只要你掌握思考的方法,把书烧了都行。”
相关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喜欢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