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2)

苏杭日记 2021-02-16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繁华的旧上海

造就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洋房


记忆


时间


爱情

亲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艺术


时代

生活



这些旧洋房有着神秘的出身,

直到今天还留有上海三十年代的味道,

在这样的洋房里开餐馆,

调子是摩登、优雅的,

食客在用心享用美食的过程中,

似乎也吞出着历史的沉沉香气。



                                                          


上海的老洋房是上海最经典的住宅,每一幢都承载着一个当年上海滩的传奇故事。

从今天起苏杭爷为大家讲述100幢属于哪个年代的上海老洋房名人旧居的故事,并配有沪语视频。由于视频的限制,每次只能上传十段,因此每次展示十幢老房子。视频以抖音里的“上海宝爷”为主,一并感谢。


                                                                 



别错过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






新华路


久居上海的人,很少会没有听闻“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这个名字;生活在往日“哥伦比亚生活圈”附近的老住客,对于散落在新华路两旁的花园洋房,想来是如数家珍。他们兴许会将一栋栋建筑里的前世今生,向偶尔路过的瞪着好奇的双眼的游人们,与之诉说。甚至,他们还会“自说自话”地为大树掩映下的老房子取一个生动形象又方便记忆的名字,譬如外国弄堂里的蛋糕房子和呼啸山庄,还有“罗马花园”等。





金润庠私宅

- 新华路483号 -





曾经住着号称“造纸大王”金润庠住宅是一幢现代式平屋顶建筑,南面起居室采用弧形玻璃大窗和角窗,不但在功能上满足居住建筑日照的要求,而且使简洁的立面造型更富有变化。白色外墙粉刷使整幢建筑富有现代气息。花园面积达639平方米,花园内各种树木葱郁,园中草地如一块绿色绒毯,整幢建筑建于1946年。



金润庠镇海县城人。14岁小学毕业,到汉口立昌生海味行当学徒,后在上海英商华通保险公司为练习生。清宣统元年任烟台、杭州分公司经理。此后与人合伙,相继盘入嘉兴禾丰造纸厂、杭州武林造纸厂,分别扩建为民丰、华丰造纸厂,试制薄白纸板成功。1932年创办国产纸板联合营业所,任所长,致力 外纸倾销。1935年试制国产船牌卷烟纸,次年获东南五省与京、沪两市卷烟纸制造及专销专利权。


金润庠和儿女


这幢房子使用近70多年,如今建筑物仍旧完好。解放后曾为长宁区结核病防治所使用。改革开放后曾一度作为肯德基上海总部,今为长宁区药品监察中心使用。






盛重颐豪宅

- 新华路315号 -





花园洋房建造于1930年,是一幢英国乡村式的花园住宅。该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屋顶采用的是双陡坡红瓦形制,出檐较大;外墙立面上部是白色水泥拉毛墙面,下部则为清水红砖墙,显得清丽而简洁。转向建筑的南立面,中部前出,山墙上露出黑色的木构架,木门窗采用的是带有疖疤的木料,保留着粗糙的釜凿残痕。值得一提的是,这幢建筑的木料都是从国外进口,门把手、窗件小五金装饰等细节,格外精致考究。而部分的外墙立面所用到的转角砌隅石,更为它平添了几分自然的生趣。



这幢花园住宅的主人实则是清末洋务运动领袖人物盛宣怀五子盛重颐。盛宣怀,曾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华盛纺织总厂、中国通商银行、铁路总公司等企业,还创办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晚清巨富。他前后娶了两个夫人,五个妾,生有八个儿子,但长大成人的只有四人,即老大盛昌颐、老四盛恩颐、老五盛重颐、老七盛昇颐。老大盛昌颐学问最好,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曾任湖北候补道、德安府知府等职务。老四盛恩颐在其父去世后任汉冶萍公司总经理,一生风流倜傥,最多的就是花边新闻。老七盛昇颐在抗战前是苏浙皖三省税务总局局长,还是上海东华足球队的创办人,晚年却沦落到以典当为生。


盛重颐画像


建筑的内部,主人的卧房、书房、小客厅均集中在二楼,正中朝南的这间卧房还设有一个外阳台,用缸砖铺地,铁花栅栏作围护。主人可由小客厅走出室外,欣赏南面近2000平方米的花园绿地——大片的草坪被雪松、桂花、香樟等树木环抱其中,营造了一片幽静惬意的自然天地。在草坪的一隅,还安置着圆形铁桌、靠背铁椅,供主人休憩、闲谈。上海解放后,这幢花园住宅曾被用作上海市第一商业局疗养所,现在则成为了公司办公楼。






荣漱仁旧居

- 新华路231号 -


  



此幢建筑系具有意大利风格的英国乡村别墅,板瓦陡坡屋面有四坡顶老虎窗,南面挑出敞廊,二层为阳台,在铸铁水斗上铸有梅花图案和1932年字样。这幢花园住宅是中国近代大实业家荣德生作为荣毅仁姐妹荣漱仁的陪嫁之宅。解放前夕荣漱仁全家迁往香港,将房屋赠送国家。



荣漱仁是无锡人,是中国近代大实业家荣德生的第六个女儿,荣毅仁的胞姐。从小生活在上海,中学就读于中西女中的荣漱仁,不仅继承父业,拼搏于工商界,解放时位居私营面粉厂经理、副厂长,建国后,率先参与公私合营;她也传承了父亲的优秀品格,心慈面善,投身于公益事业。她开办刺绣、缝纫等妇女技术训练班,出资、集资开办4所幼儿园,让千名儿童有了可以读书的乐园。1984年,在中西、圣玛利亚、第三女子中学校友及老校长薛正的倡议和市区领导部门的支持下,中西、圣玛利亚、第三女中校友会成立,荣漱仁便是担任副会长、会长。



荣漱仁旧居有新华路上的“罗马花园”美誉,南面的花园原有暖房、亭子、假山等,现已不存,仅有弧形围墙墙顶盖红色圆筒瓦,墙面贴泰山砖,这幢建筑设施讲究、造型美观,花园宽敞。


荣漱仁和杨通谊夫妇





外国弄堂

- 新华路211弄和329弄 -





当走进新华路上那条有名的“外国弄堂”,又称新华别墅。它其实是两条弄堂,也就是新华路211弄和329弄。这两条弄堂互通,呈“U”字状。在211弄到329弄的区域内就有47幢别墅,样式各异,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



这些洋房别墅都是由匈牙利现代主义建筑师邬达克·拉地斯拉夫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设计而成的。虽然处于闹市,但只要一走进弄堂,却是鸟语花香,林荫夹道, 顿时将外面世界的嘈杂统统关在弄外了。越往里走,便越显得清静幽香,弄堂不是很深,风貌各异的别墅小洋楼隐在茂密的水杉后面,透过枝叶间的缝隙,可以看见尖尖的屋顶,轻盈的螺旋阳台,陡峭的屋顶上哥特式连体砖烟囱矗立,旧式的棚窗和半掩的铁栅栏门。


邬达克旧照


小区由2幢5联排别墅和1幢独立式别墅组成,种类较多分:新里,洋房,也有公房,这条弄堂里已经住了许多各种国家的外侨,所以另特名为“外国弄堂”。经过岁月的洗刷,里面的各式风格洋房风采不如当年,很多外立面都以陈旧,有些别墅正在做翻新工作,如今居住的都是些上海人,宴席了上海老弄堂的特点,大庭院内,三五成群的在聊天,打牌,随处可见的凉衣架,很怀旧很古朴的上海弄里人家。


211弄地图





哥伦比亚圈

- 新华路119弄及番禺路一带 -





新华路上的洋房,很多是七八户甚至十几户聚居,也不知是不是历史原因,很多金发碧眼的海漂,也喜欢挤在这片依稀有自己家乡影子的社区里据邬达克故居广告,1928年,邬达克曾经在今番禺路新华路一带设计了多幢花园洋房,英美荷意西,风格种种,蔚为大观,总称“哥伦比亚住宅圈”,何所取义,无从查考。



新华路119弄,番禺路以西的第一条弄堂。这条弄堂里值得一看的房子不多,只有弄堂口的一幢还比较引人瞩目。这幢房子现被一家叫“鹿园”的饭店占用,前门在新华路,后门在119弄弄口。人在上海,最寻常的味道就是本帮菜,这家鹿园餐厅,挤在一片大杂院中的老洋房里,专供江浙精细菜色,搭配新老世界葡萄酒,中西合璧的海派滋味,迎来送往各路中西食客。



今日上海开放与发达程度远胜往日,江边市郊亦不乏高级别墅住宅区,但能像多年前的哥伦比亚住宅圈这样,集合了时下新颖建筑风格,贴合主人需求从外观到内部功能全部私人定制的项目,几乎未曾见过。新华路上的主人代代更迭,而老洋房与梧桐树,似乎成了时代的见证者,耐人寻味。


弄内有一家的窗户是这样的,窗框上白漆的涂刷较为粗疏,透出房间主人旷达而浪漫的情怀




衡山路


衡山路是以“五岳”中的南岳衡山命名的,它是上海最负盛名的休闲娱乐一条街。连绵不断的西欧建筑风格小楼、开敞式的围墙庭院在茂密的梧桐树映衬下充溢一派精心雕琢的浪漫,无不向人们叙述旧上海曾经的历史和辉煌,繁华与风情。衡山路上最具魅力的休闲文化当属衡山路的酒吧文化。夜晚灯火辉煌的酒吧为衡山路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多情调的、暧昧的、世界的、上海的独特韵味,充溢一派精心雕琢的浪漫,吸引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来到上海的国际人士。面对这样的小资情调,你被诱惑了吗?





百代小红楼

- 衡山路811号 -





小红楼建于1921年,是一座三层的法式小洋楼。三十年代,它被英国百代唱片公司收购,抗日战争期间,一度被日本人占有,解放后,它成为中国唱片公司的所在地,伟大的中国国歌就诞生在这里。2002年,在上海政府建设徐家汇中心绿地时,小红楼因其宝贵的历史价值而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徐家汇中央绿地唯一的一栋来自上个世纪的文化遗产。



19世纪末,法国百代唱片公司登陆沪上,带来了新鲜时尚的留声机,这种“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的机器让当时的上海人异常兴奋,很快成为沪上时髦。法国东方百代设立唱片制造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录音棚,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为国内最好的一所录音棚,从此,开创了中国唱片生产历史。录制有《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美妙的三、四十年代的代表作品。


民国歌星


当时红歌星如白虹、姚莉、周璇、李香兰、白光、吴莺音、张露在小楼里一一闪现,又一一消隐,聂耳的执着,周旋的甜美,白光的美艳,李香兰的高亢靓声.......至今使人难以忘怀。






国际礼拜堂

- 衡山路53号 -





国际礼拜堂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基督教堂,建成于1925年。整幢建筑呈“L”形,近代哥德式的砖木结构。国际礼拜堂曾以优美的圣乐而蜚声沪上。礼拜堂的一大特点是这是不分教派、国家的基督教礼拜堂。



国际礼拜堂主体建筑样式为德国的仿哥特式教堂建筑,尾顶呈木屋架,红砖结构,大门朝北,两边尖拱长廊,窗框为弧拱形,礼堂可容纳700余人。


做礼拜


教堂已先后接待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外国朋友与海外侨胞,有些被我国教会邀请来访的外国教会人士都曾在该堂讲道或致词。不少在沪工作的外侨和港、澳、台同胞来本堂参加礼拜。这些交往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团契和友谊。


古典的赞美诗配中国二胡




南昌路


南昌路有点弯曲,原来这条路是一条河,自然河道大都为弯曲的,这是水的柔性与厉害。上海有许多弯弯曲曲的路,或路名带有“浜”字的路,如陆家浜路、肇嘉浜路等,多为早先填河成路。南昌路的历史有百年了,大概在190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条路有许多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弄堂,很幽静,隐藏着许多故事,可以代表上海的弄堂文化。近现代南昌路曾居住或工作过很多名人,现在重视挖掘历史传统文化,一块块铭牌挂在名人故居门前。南昌路上的历史文化名人,各领风骚,各有特色。





陆小曼旧居

- 南昌路136弄11号 -





1927年1月(农历一九二六年十二月),陆小曼和徐志摩被迫移居上海。初住在上海环龙路(今南昌路)花园别墅11号,这是一幢三层洋房。2005年被卢湾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南昌路136弄11号列为“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并挂牌为“徐志摩旧居”,牌子上显示:徐志摩和陆小曼1927-1928年间居住于此。



在民国这段乱世岁月里,有着这么一个传奇的女人,她拥有绝代风华,魅力无人能及,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跌宕起伏,但婚姻最后却是如何的凄凉结局。徐志摩坠机的那天中午,悬挂在家中客堂的一只镶有徐志摩照片的镜框突然掉了下来,相架跌坏,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照片上。陆小曼预感这是不祥之兆,嘴上不说,心却跳得厉害。谁知第二天一早,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跑到徐家,真的给陆小曼带来了噩耗。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照


1926年10月3日农历7月7日,也就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那一天,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兼具娱乐性和轰动效应的婚礼,这场婚礼曾牵动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几乎所有大腕。新郎是诗人徐志摩,风流才子,新娘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陆小曼,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胡适,参加者族繁不及备载,总之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傅雷旧居

- 南昌路136弄39号 -





这里是傅雷1931年任美专学校办公室主任的旧居。南昌路136弄,原为花园别墅,建于1912年-1936年,新式里弄样式,砖木三层结构,双坡瓦屋顶,窗洞多做简化的古典式窗套。强调水平向装饰线条,古典主义建筑。现为上海市优秀建筑。



傅雷,上海南汇人,1927年冬赴法留学,1931年,由法返沪,任上海美专办公室主任,教授美术史和法语。寓环龙路花园别墅(今南昌路136弄)39号。次年4月,与庞熏鯣、倪贻德等创办决澜社。9月,主持决澜社第三次画展,即庞熏鯣个人画展,并撰《熏鯣的梦》。秋,与倪贻德合编《艺术旬刊》。所编美术史讲义,大多先载该刊,后经整理补充,定名《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1933年9月,辞美专教职,专事外国文学翻译。


1934年傅雷在巴黎新村的卧室中


1932年傅雷与青梅竹马朱梅馥结婚。1958年划为右派,他个性刚烈倔强,育二子:钢琴家傅聪与人民教师傅敏。文革中傅雷夫妇在江苏路卧室双双上吊自杀。1979年平反。傅雷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却分明能看到一个穿中式长衫戴格子围巾,或是着西装系领结的身影,戴旧式圆眼镜,棱角分明,认真严肃,有着对于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却孤傲自尊,决不肯妥协。


26岁的朱梅馥和儿子傅聪、女儿傅敏





法国总会

- 南昌路47号 -


 



“法国总会”的两处建筑,即现在的“复兴公园”北门南昌路雁荡路和现在的“花园饭店”,这两个“法国总会”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同时作为“法国总会”之用。1897年: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列强担心战火南移,损害他们既得的长江流域利益,威胁侨民的安全,遂决定派军舰进入长江,在沿江的通商口岸增派驻军。清政府也希望能够借助列强的军队防守上海,但是战后法国人要求将驻兵的兵营,也就是今天复兴公园所在地改造为公园,清政府被迫答应。



1904年法国侨民在法租界建立起侨民的俱乐部,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会成员为主,公董局就出资,在雁荡路上买地,联合上海的法国商会及知名人士组织了一个叫做“法国球场总会”或“法商球场总会”的社会团体,又被叫做“法国总会”。1917~1918年:现南昌路47号位置,“法国总会”在原址的基础上竣工新楼。法国总会为混凝土木框架结构的法国古典式两层花园楼房,拥有约6000平方米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碧草如洗,风格典雅,美观别致,怡静入画。


那年的地图:红框位置为“法国总会”


总会的房子是建筑师万茨设计的,两层楼房,砖木结构,红顶红墙,具有法国乡村别墅的风格。80年代曾经有两年在里面上课,印象里楼房的层高很高,开间很大。楼梯很宽大,硬木护墙板一直做到顶,很气派。原来的房间后来都被分隔为办公室、教室,很难辨认出原来的舞厅、餐厅、酒吧、击剑室等等的用途。1925年法国总会迁出,这个地方改成了学校,先后办过公董局学校和法国学校。1949年后收归国有,成为上海市科协的办公地点。





到了晚上,一扇扇窗户映出温婉的灯火,隐隐约约飘出轻曼的钢琴声。这就是代表老上海身份和地位象征的花园洋房。上海的“洋房生活”不但是上海市民的梦想,它也是一些生活在上海的老外们的梦想。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长按识别二维码图片




别错过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







  时光


活生  


壹玖叁伍

排版 / 喜喜

图片 / 网络

文 / 苏杭编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