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颠覆你认知的审美课:优质绘本怎么区别于庸书

大绘本 2020-02-17


♫ 绘本君语 ♫


大家心目中何为绘本?在分享之前先看看绘本的定义: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英文“picture book”,即图画书。但绘本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带插图的书,它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继的视觉影像。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的意思,感受艺术的美感。


怎么才算得上是优质的绘本呢?家长们是否懂得区分好的绘本和普通的图画书?今天分享一个内涵和意义深远的讲座,来自一位艺术推广人、曾任中国年度童书排行榜评委、从事了十六年童书插图的资深插画家姬炤华老师。


姬炤华老师将会从形象、绘画过程、色彩、线条、肌理、技法等专业的的角度解读了绘本和普通儿读物的区别。



天主要是把优秀的图画书(也叫绘本)和市场上常见的儿童读物进行一下比较,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图画书,这些地区低龄儿童的阅读对象也主要是图画书,图画书为什么如此重要?薄薄的几页插图,又没有多少文字,居然还有好多不要文字的“无字书”,这些书根本没法用来认字,它们对儿童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一本薄薄的图画书动辄就要几十元,而在超市、书店、报刊亭里常见的儿童读物,至少百十来页才要十几元,性价比看起来很高,让儿童来读这些书不好么?又认字,又省钱,书又厚,可以读得更久,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又薄又贵的图画书呢?


奥秘就藏在一张张的书页里……


图画书与供成年人欣赏的艺术作品的关系


优秀的图画书和美术史上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简单或复杂的差别?是不是有艺术水准高低之分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第一组对比图都是传统写实主义的素描作品,分别是图画书《流浪狗之歌》中的画面、“巴洛克”时代艺术大师伦勃朗的作品《两个妇人和小孩》,它们都是运用简单但灵活多变的线条来进行创作。




这一组,图画书《奥菲利亚影子剧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美国著名画家怀斯的名作《草》一样,都是写实主义风格,表现现实中的场景及人物,刻画都很细腻。



这一组,图画书《妈妈的红沙发》和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红色的房间》,都是用极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来表现画家的情感,两者都是野兽派风格。野兽派主张色彩、线条、形象等应根据画家的主观感受来处理。


我们再来看看抽象主义的作品。分别是图画书《小蓝和小黄》、以及抽象派的创始人之一蒙特利安的代表作《红、黄、蓝》系列中的一幅。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完全没有具体的形象,以纯粹的线、色、快,作为艺术的“语言”。




之后我们来看看中国民族风格的绘画。分别是我和徐萃的图画书《天啊!错啦!》的一个画面,和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怀乡》,两者表现的都是中国水墨画的韵味,有很浓郁的中国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术史上的各种绘画风格都可以在图画书中看到。图画书虽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但和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相比,没有任何差别,儿童通过阅读图画书,就接触和欣赏了历史上那些艺术大师的作品。



高雅的艺术作品,儿童能欣赏吗?


“高雅的艺术作品,儿童能欣赏吗?”这是许多家长给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孩子还小,能欣赏艺术作品吗?社会学家经常把人类的早期——原始人类和儿童放在一起作比,原始人类和儿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现代的成年人普遍认为他们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差,比如智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事实是什么样的?


法国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提出了野性思维的理论,给了我们否定的答案。他把原始时代的艺术和近现代的艺术作了一下对比。

▲原始时代:我国云南沧源的岩画、法国拉斯科原始洞穴的岩画和非洲古人类的岩画。


▲近现代:八大山人、齐白石、马蒂斯和毕加索的作品。


对比下来,你们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谁高谁低的差别。这些原始时代的艺术家完全可以和现代的大师媲美,原始人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是不弱的。


再来看看儿童绘画作品的例子。是我今年夏天在广东指导学龄前孩子们画的。

▲你能猜出哪个是孩子的作品吗?


左边是美国绘画大师德•库宁的作品,这幅画价值两千八百万美金。右边是孩子的作品,这幅照片是孩子在我的启发下自己“发明”的绘画手法,这与美国绘画大师波洛克同出一辙。该如何衡量这幅画的价值?


▲你能猜出哪幅是孩子画的,哪幅是波洛克画的吗?


左边大师,右边小孩,孩子都是学龄前。但是也有家长提出过这个问题,你教的这两个孩子比较有绘画天分,这样的儿童的绘画一定比一般的儿童好得多,没有客观性。


其实,对所有儿童来讲,在艺术天分上确实有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得这么大。即便是不那么有天分的儿童,他在艺术上的理解力和创造力都让我们吃惊,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只是我们把他们中的一部分教育得不像个天才了。我教的这两个孩子在以前并没有受过特别的艺术训练,和其他儿童没有任何才能或技巧上的不同。


但是,我们确实看到原始人和儿童有比我们差的地方。差在哪儿呢?在于信息的掌握,原始人和儿童与现代成年人比起来,只是掌握的信息量少以及缺少经验,儿童正是通过阅读来掌握大量信息。



绘本与普通儿童读物的区别


1

形象


我们先来看一下市面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例子。


图上的文字是这个意思: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但我们从这张图上感觉到,这些熊、猫、兔子,它们长得都很相似,就像是一群小孩在一起开化妆舞会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我曾经做过这类儿童读物,今天就来“3·15”一把,说说这类儿童读物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模板。出版社说我需要一个兔子,在这个模板上加上耳朵就是个兔子;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狗,我就把这个耳朵去掉,换上一个狗耳朵,就是狗;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猫,我就换上一个猫耳朵,就是猫;说需要一个小女孩,我加上头发就成了小女孩,说需要小男孩,我就换上小男孩的头发……。总之,不管画什么,都是这一个模板变来变去。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要从绘画过程上来说明。


2

绘画过程


1、普通儿童读物制作过程

下面我们以一幅图为例,看看常见儿童读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好比我是北京的一个画家,我先出一个黑白的线稿,然后再把这个线稿交给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可以不在北京,有可能在上海,也有可能在深圳,工作室接到线稿后就开始上色。工作室的结构通常都是这样,老板一般都是画家,老板负责和出线稿的画家以及出版社接洽,具体的上色工作由雇员来完成。雇员是由老板招募来的,可以不懂美术,经过简单的电脑软件培训就开始上岗。


大家请看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图,首先从一个苹果开始上色,然后是所有的苹果,然后是梨,最后是盘子和背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画家和工作室之间可以不沟通、不交流甚至可以不认识,交给他我就不管了。因此,这类儿童读物会出现许多低级错误。下面我们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这幅画上面出现了两条地平线。画家已经给出了地平线,在这条地平线上,有树,有花草。画面上的小孩距离读者比较近,地平线比较远,但是上色之后又出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


这是怎么回事呢?上色者是想用一幅蓝天白云的照片,在后面做为天空的背景。但是这个照片的尺寸不太合适,他就在照片的下方简单的加了一个蓝色,为了能够和照片衔接,他就在蓝色与照片的交界处涂了点白,就算是白云了。


从他的角度来看,他的活交待了,出版社也过了,钱挣到手了。但是任何一个儿童都会觉得这是另一条地平线,而且这条地平线很蹩脚,很怪异。地平线下方有点像海洋,但又和周围环境不符,并且没有大海的质感。说是天空,却又明明有一条线,和上面的蓝天白云压根就衔接不上。


下面这一幅,大家能猜出哪儿出问题了吗?这个草和蘑菇根本就没有涂颜色,由于干得太快、太马虎,忘记涂了。



我们再来看第三幅。按照文字的意思是说,这是冬天,天很冷,玻璃上的哈气结成了冰凌。大家请看窗玻璃,电脑上色的人应该把这条代表冰凌边缘的黑色线条去掉,或者把它涂成蓝色,体现冰凌的感觉。但是上色的人什么都没有做,结果,画面和文字就传达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家长给孩子读文字时,会讲解说,天很冷,窗户上结了冰凌。但是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孩子们看到的是,玻璃被一块块的敲碎了。



这样的图画会给儿童造成认知上的混乱。儿童是很聪明的,你想骗他是骗不了的,他的感觉非常敏锐,他第一感觉是玻璃被砸碎了。如果我们告诉他这是结成的冰凌,他就乱了。


一本这样的儿童书,书很厚,价格却很便宜,才十几元,但是类似这样的错误非常多,从错误的角度来讲,这种书是非常“超值”的,我们暂时只介绍这三个。


2、真正的绘画艺术是怎么“做”出来的

那么,真正的绘画艺术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以一幅风景插画为例。



从这幅风景插画的绘画步骤图我们可以看出,其与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从第一步开始,这幅画上就有门、有屋顶,画面是完整的,只是有些模糊而已,这才是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除非是水平很高的高手,否则很难做到从一个苹果开始画起,如果孤立的从一个苹果开始画起,这样就难以顾及其它,而导致创作的失败。


图画书和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看上去都是画张画,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常见儿童读物是一个“生产”的过程,图画书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生产过程和创作过程是不一样的,生产过程最要紧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生产的速度,为了快速的大量的生产,因此才有了那样一个模板。


“创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为了交流。艺术家要向自己的观众或读者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思想和认识。艺术创作归根结底是艺术家有话要说,画家是用他的画笔在说话,一如作家用文字说话;舞蹈家用肢体说话;音乐家用节奏和旋律说话。


接下来我们再从色彩上看看这两者之间还有哪些不同。


3

色彩


这幅图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名作《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中的一个画面。



奥菲莉亚是一个老处女,一生都生活在剧院里。她的父母希望她成为一位大演员,但她没有让他们如愿。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能够献身艺术,哪怕以最卑微的方式。


剧院的舞台前面都有一个突起的小箱子,观众席上看不见它,奥菲莉亚就坐在里面,当演员在台上忘记台词的时候,奥菲莉亚就在那里给演员提示台词,这就是她做了一辈子的工作。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娱乐项目增多了,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院终于关了门,奥菲莉亚也就失业了。她在剧院里收留了许多影子,于是就把这些影子藏在一只皮箱里——这只皮箱是她全部的财产——带着它们到处流浪。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海边,她无法再往前走了,她觉得自己也该歇一歇了,就坐在了海边,坐在了自己的那只皮箱上。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这幕场景,大海、沙滩、天空和奥菲莉亚都被渲染成相似的灰褐色,很好的表现了奥菲莉亚当时绝望、阴郁的心情。这个例子就是画家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不管大海、沙滩、奥菲莉亚所穿的服装等等实际是什么颜色,作者都把它渲染成相似的灰色,可是我们看了却觉得很真实,不是色彩本身真实,而是色彩传达给我们的感受很真实,很真切。


同样是表现大海,请看这两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



绘画作者不是同一个人,上色的也不是同一个工作室,也不是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时间也不相同,但是我们看到这两幅画却非常的相似,大海都是蓝的,太阳是红的,树是绿的,都是单调的固有色。其中一幅的中心位置是太阳,另一幅没有太阳,就在同一位置安排了一艘船,仍然是红色的,就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两幅画,画出来的东西虽然多,但是带给我们的信息却几乎为零,在这两幅画里作者没有任何话要说,作者的注意力全在尽快完成这件产品,拿到稿酬上。但是《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的画面虽然非常简单,但是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我们说过,儿童在艺术欣赏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他在艺术方面的敏感度有时候比我们成人还强,你能够看出来这之间有差别,儿童也一定能够看出来,并且感受更强烈。


4

线条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线条。
我们看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线条的粗细都差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是绘画过程决定的,它要求尽量减少绘画所承载的信息,以便于大量快速的生产。这类插图在生产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很奇怪的要求,比如线条必须封口,这样电脑上色的时候颜色就不会漏出去,省去了修图的工作,即便是没有绘画能力的上色人员也能够操作自如。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的线条是怎样的。


我们举两本优秀图画书的例子:它们是《树真好》和《园丁》的插图。


从直观上,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绘画艺术作品和常见儿童读物的区别。艺术作品的线条变化非常丰富,粗细有致。



《树真好》插图里的线条轻松活泼,有浓有淡,有长有短,断断续续,仿佛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就像在吟唱一首乡村的歌谣。



再看《园丁》的这幅插图,描绘的是小女孩坐在一辆奔驰的列车上,小女孩的线条纤细轻盈,显得娇小柔弱,而她身下座位的线条却浓黑粗重,显得又笨又沉,但给人感觉坐起来非常的安全。


就象《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里面的色彩一样,真正的绘画艺术传达给我们的感受也很真实,这种感受上的真实比未经夸张的照搬自然,更加真实,更加贴切。而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无论是从写实的角度还是从感受上,都不真实。


5

肌理


我们再来看肌理。


什么是肌理呢?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总要利用一些物质材料,这些材料总会在作品表面留下一些痕迹。而材料的物质构成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比如我们用泥巴捏出一个雕像来,和我们用金属去铸造一个雕像,用石头打造一个雕像,尽管雕像的造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其质感肯定是相差悬殊的,这种质感就是肌理。


艺术家会利用这些肌理,也就是材料的表面质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这一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里,鲸鱼、大海、天空都是单调的平涂,这幅画没有任何的肌理。在肌理这一项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作者也没有任何话要说。


接下来我们看图画书的插图。



在《隧道》这一幅里,隧道的墙壁和地面都有非常细致的肌理效果,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隧道的墙壁非常粗糙,用手触摸它都会剌手?我们再看隧道前的地面,有种踩上去非常硌脚的感觉,有的画家甚至会用真的石子和沙子直接往画面上贴,以使读者获得更加强烈的感受。



这是一幅韩国画家的插图,画的是韩国或日本的小木屋。韩国和日本都是岛国,环海而气候潮湿,请看这幅插图,很好的表现了木屋常年在海风吹拂下的斑驳、沧桑的面貌。画上的肌理效果使你感觉,当你走进去之后,脚踩到地板上面都可以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墙上生出了大量的青苔,你甚至可以听到有海鸟在屋顶阁楼上筑巢的声音。


与此类似的信息我们从那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上是看不到的,天空、海洋、和鲸鱼都是虚假的。从肌理这一项的比较结果来看,无论写实或感受上,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仍旧信息贫乏,不真实。


6

技法


从以上的各项对比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规律,图画书的插图都是画家手绘的,技法多种多样,有水彩、素描、油彩、拼贴等等,而常见儿童读物大部分都是用电脑制作的。
的确如此,在技法这一项上,图画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群芳争艳的态势,而常见儿童读物则保持一贯的单调、贫乏。这使得一些家长甚至出版社,对图画书形成了一种新的误区,似乎只要是手绘就是好的,电脑绘制的插图一定是单调、贫乏的。真是这样吗?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绘画的优劣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幅插图。


电脑制作的常见儿童读物


版画套色风格的插图


水彩风格的插图

写实油画风格的插图


通过前面各项的比较,大家已经能看出这四者之间的差异,能够评判出它们的优劣。不过我告诉大家这四幅画其实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因此,前面那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答案是否定的。请您回忆一下我给您介绍的第一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就是“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这一幅就是手绘的,是用水彩画的。也就是说,一幅绘画的优劣与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技法,而在于作者头脑中持有什么样的观念。

从这个例子中也可看出,图画书在绘画艺术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常见儿童读物,即便它的作者用油彩去画,结果也一样是糟糕的。


我们从这一切当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图画书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读不同的儿童读物就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轨迹,图画书可以带给儿童丰富化的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常见儿童读物带来的却是单一化的环境、固化性的思维。


-END-

作者介绍
姬炤华:著名画家、作家、艺术推广人、从事了十五年童书插图的台湾资深插画家,绘制过大陆中小学试用教材插图,曾为新阅读研究所“中国童书榜”评委、父母必读与红泥巴“中国年度童书排行榜”评委、《人民日报》及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紫光阁》特约漫画家。新浪微博:@做绘本的懒老姬http://weibo.com/laoji2。


你可能还想看


关于绘本的种种疑惑,

你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对,这是一篇关于“绘本”的观念贴……



小彩蛋↓↓↓



▼最牛分级读物牛津树兰登系列、给宝宝的科普书《Hello World》第2辑……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让孩子在英语阅读中自然浸润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