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腾讯、阿里激战东南亚出行市场,谁将是最后的独角兽?

Cathy Liu 品橙旅游 2019-11-16


【品橙旅游】在欧美和中国企业各自夺取网约车地盘的时候,东南亚也并没有闲着。有两家代表色相似、成立时间相近的公司,如今都已成长为在政府监管下合法经营的东南亚独角兽,并你追我赶地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新加坡打车软件服务提供商Grab,与印度尼西亚打车与租车服务提供商Go-Jek,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Go-Jek和Grab趋于白热化的竞争背后也是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竞争。双方在共同投资了滴滴出行后,战火又蔓延到了东南亚。Grab去年获得了来自滴滴、软银超过20亿美元融资,意味着滴滴背后的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得以将其盈利丰厚的支付业务推向东南亚市场;而Go-Jek则是腾讯在东南亚的第一笔投资,Go-Jek的目标是希望在东南亚打造像美国的谷歌或者中国的微信那样的生态圈。



吸金不断 打响出行资本大战


GrabTaxi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新加坡,目前已占据了东南亚出行行业第一的市场份额。Grab拥有东南亚规模最大的车队,超过110万名司机在东南亚7个国家65个城市提供专快车、顺风车、摩托车、出租车和拼车等服务,日订单量近300万。


2012年成立至今,Grab已经累计获得了多轮融资。Grab投资方不仅包括祥峰投资、GGV、软银、老虎环球基金、高瓴资本、中投等老牌知名机构,还有滴滴、去哪儿、平安资本等中国企业。而且在软银和滴滴入局之后,Grab真正实现了融资额度上的飞跃。


Grab融资不完全统计


在长达五年的时间中,Grab与Uber在东南亚各国几十个城市展开较量。对决的过程中,大量补贴、奖励措施、各类优惠花样迭出,两方以简单粗暴的“烧钱大战”拼杀。2018年3月26日,Grab的CEO陈炳耀宣布,Grab要以27.5%的股份作为交换,全面接手Uber东南亚业务,不过有了两年前Uber退出中国的先例,这样的结果也不太意外。其实,在Uber退出之前,东南亚的这块大蛋糕也并不是两强的格局。在印尼,迅速成长的初创企业——“摩的版Uber”Go-Jek,就是Grab除了Uber需要面对的另一位竞争对手。Uber退出之后,Go-Jek自然不能容忍Grab一家独大。


成立于2011年5月的Go-Jek公司最初是印尼O2O摩的平台,专注开发印尼市场。2016年8月,Go-Jek获得5.5亿美元融资,KKR、美国华平投资集团等领投;2018年2月,Go-Jek从黑石集团、谷歌等十几位投资人手中募集到超过15亿美元目标的资金,这轮融资的顺利完成,助推这家初创公司对抗资金雄厚的竞争对手。消息人士称,在完成最新一轮的融资后,Go-Jek当前的估值已达到约50亿美元。


Go-Jek融资不完全统计


宣布最近一轮融资时,Go-Jek方声称公司在印尼25个城市已经拥有超过20万个司机。Go-Jek董事长Andre Soelistyo甚至在3月份表示公司正考虑首次公开募股(IPO)。新的融资加快了公司成长和扩张的步伐,进一步优化Go-Jek生活服务平台和移动应用服务的质量,助推其探索拓展服务至东南亚其他国家。2018年5月,Go-Jek表示接下来几个月里将会进入越南、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以叫车服务作为起点,但目的是复制其在国内提供的各种服务。Go-Jek这种直面其更大的竞争对手Grab,以及后者的新加坡本土市场的做法,还是挺冒险的。


抢占先机 打造生活服务平台


相比Grab的多国出行业务布局,成立于印度尼西亚的Go-Jek一开始的服务地区仅为其本国,但服务类别更为广泛。Go-Jek的主要业务是预约摩的、网上订餐、快递包裹、电子钱包和专车出行等领域,以及其他一些针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生活服务产品。


印尼是东南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2.6亿人。谷歌和新加坡淡马锡基金最新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印尼将成为东南亚共享汽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预计东南亚的打车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50亿美元跃升至2025年的200亿美元。而同期内,印尼的打车服务市场规模有望从8亿美元增长到56亿美元,未来市场空间很大。而Uber和Grab公司也都在印尼推出了摩托车的士服务,从而加剧了竞争。


Go-Jek在印尼之所以能够领先,靠的是它庞大的司机网络。为了抵御来自Grab等对手的竞争,以摩托车打车服务闻名的Go-Jek也一直在尝试新业务,如推广其数字支付服务Go-Pay,毕竟作为生活服务平台中最重要的一环,支付接口是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印尼的数字支付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但Go-Jek已经在2017年年底收购了三家印尼金融科技公司,Go-Pay已经成为该国领先的数字钱包服务。司机们充当着手机充值代理的角色,这让Go-Pay在赢取广泛用户和提升使用率上有了显著优势。Go-Jek的CEO Nadiem Makarim希望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能够快速成为适合每个人首选的生活方式App。”



作为行业领先者的Grab也正尝试将业务范围扩张到网约车以外的领域。Grab去年斥资近1亿美元收购了印尼支付服务商Kudo公司,未来也有望加入移动支付体系。不过,距离收购该公司已过去一年,Grab却迟迟没能将Kudo的特长利用起来,为司机谋取福利。


但Grab还有其他动作,公司于7月推出了GrabPlatform计划,把技术开放给当地企业,帮助它们优化物流和支付服务。Grab希望招募类似HappyFresh这样寻求扩展自身服务的当地伙伴,后者是一家电商公司,与Grab在订单配送方面有合作。正如Grab的发言人指出的,其不再只是一家打车公司,还将帮助你获得食物和进行网上购物,支付餐费和实现无现金购买,获得贷款和购买保险。而且现在,它甚至会为你排队。


GrabAssistant近日已在菲律宾进行了测试。Grab的App中的这个新功能将合作司机转变为私人购物者,为那些因为太忙(或根本没有时间)不能亲自前往商店的用户提供服务。司机可以被招募来为用户排队,以节约他们的时间。不难看出,GrabAssisstant模仿了Go-Jek自2015年来就开始向印尼消费者提供的个人购物功能,Go-Mart。Grab希望可以通过在菲律宾推出GrabAssistant服务,发挥地理优势并且在今年晚些时候Go-Jek进入马尼拉市场之前取得成功。Grab还与菲律宾的电子商务网站Shopee合作,通过GrabExpress提供当日快递服务。在收购Uber在东南亚的业务之后,Grab将UberEats整合到其送餐App GrabFood中,并将其服务范围扩大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版图扩张 难逃本地化难题


Grab和Go-Jek这两家东南亚最大的网约车公司正在研究该地区各国消费者的喜好,以求进入更多市场。在它们看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出行市场脱颖而出,本地化是关键。今年夏天,二者都宣布了扩大服务地区和业务范围的计划,并明确表示会充分考虑不同市场的特点。在东南亚这个蕴育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地区,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融入当地是二者面临的主要挑战。


Grab认为,相比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从头开发自己的业务,不如与已经拥有丰富经验和完备基础设施,并知道如何更好地服务当地消费者的企业开展合作。借助从软银集团领投的40亿美元的资金,Grab也已经向Go-Jek的本土市场进军,近期宣布在印尼市场投资7亿美元全面建立本土化运营团队。Grab还新成立了投资基金GrabVenture投资东南亚创新公司。Grab的经营范围已经涉及7个国家,还在全球范围内拓展研发运营,在西雅图、北京和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实验室,这就意味着Go-Jek要赶上这家新加坡竞争对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Go-Jek正在几个印尼以外的东南亚国家推广自己的网约车服务,并计划在未来进入其它按需服务领域。公司在6月宣布称,会在之后几个月进入新加坡、泰国、越南和菲律宾市场,并于7月开始在越南公测。为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Go-Jek将泰国和越南的业务分别命名为Get和GoViet,还在当地组建了专门的团队。Go-Jek的创始人兼CEO Nadiem Marakim此前曾表示,希望和那些与公司业务契合的当地企业展开合作。


不过,在推进其本地化策略的过程中,两家网约车公司都面临着同时来自司机和监管机构的压力。过去几个月里,从泰国到印尼的数千名司机向两家公司发出抗议,指责它们用低价扰乱市场、妨碍公平竞争。参与抗议的既有Go-Jek和Grab自己的员工,也有其它平台的司机。


在Grab的大本营新加坡,它也遭遇了本土竞争对手的挑战。拼车服务商Ryde宣布将于9月3日在新加坡推出快递服务RydeSend,先于Grab打入该国最后一公里配送市场。其实,Grab没有抢先在新加坡上线快递服务,可能是出于监管的考量,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称,他们已经“向Ryde发出通报:该公司计划推出的RydeSend服务违反规定——出租车和约租车等公共服务车辆不得运送货物。”想必Ryde相关业务的展开也不会很容易。


与中国市场相比,东南亚市场在数字化和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有着非常强的地域性,最显著的特征是私家车少、公共交通不发达、人口密度大。此外,区域内各个国家的本地化属性非常明显,比如新加坡与印尼市场就大相径庭。而在数字支付领域,东南亚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是信用卡普及率低,也正是这些特点令Uber举步维艰。而蚂蚁金服这样的公司要进入东南亚市场,就必须与本地公司合作。这也给了像Grab这样的公司机会。


目前Grab和Go-Jek都已成为独角兽,但二者烧钱大战将如何收场尚属未知数,不过就同业“前辈”们的经验来看,打架并不能解决问题。若他们也像当年滴滴、快的那样,烧钱数亿、市场份额日益接近,却依旧在价格大战中胶着,而投资人又渴望通过合并来节省成本,那么“打不死的敌人变成朋友”之历史就很有可能再次上演。同时,公司吸收的资本越多,体量越大,肩上扛的社会责任就越重,两家公司也应以“前辈”为鉴,不要赢了资本,却输了良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