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厕所革命”,旅游业还需要一场“停车场革命”
【品橙旅游】备受关注的北京环球度假区又传出新进展,其中首次透露停车场信息。据悉,环球度假区一期将建设北京最大的一座立体停车楼,可提供8600个车位。此外还有一处地面停车场,可提供707个车位。这样的车位数量,在国内旅游景区中可以算是非常可观。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当前,景区停车矛盾正在成为影响旅游体验的一个重要矛盾。总体看,国内景区的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远远不能满足车辆停放需求,车位紧张、建设粗陋、车辆乱停乱放、随意占用车位、人车分流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
正如此前的厕所问题一样,虽是积累多年的沉疴顽疾,但在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持续坚定的推动下,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很多问题已得到极大改观。解决景区停车问题,也需要这样一场“革命”,而且这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会更大。
双向背驰的“撕裂”
近些年,每到周末、黄金周、小长假,很多景区密密麻麻停放的车辆本身就会成为一道“风景”,从空中俯拍,被形象地称为“电路板”,气势恢宏。但对于游客来说,停车体验正变得越来越不愉悦。
一个大判断是,自驾游时代已经真切到来。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电信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测算,2018年春节,自驾游全国平均过夜比例达到69%,跨省自驾的比例为33%。
截至目前,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484.6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14.2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基本实现了城市和乡镇的全覆盖。而且公路沿途的相关服务配置日益舒适化。
还有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4亿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已经逐步进入“汽车社会”,而且,我国私家车数量仍然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不断递增。
这种格局下,自驾游自然会越来越火爆,甚至成为出游尤其是周边游、家庭游的新常态。还是用数据来说话。根据中国旅游车船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自驾出游人数达到31亿人次,同比增长17.4%,占年国内游客总人数一半以上。
2018年自驾游人次情况呢?马蜂窝旅游网联合赫兹国际租车、神州租车、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等共同发布的《全球自驾游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国内自驾游达到5.8亿人次,同比增长35.6%。
关于这两份报告的数据“缝隙”, 我们更愿意理解成是统计口径的问题,虽然上下幅度有点大。不管如何,至少上亿人次、两位数的年增长幅度的自驾游,确实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然而,整体来看,旅游业特别是景区并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自驾游“大考”,停车位严重紧缺。像厕所一样,停车曾经长期属于景区较为“致命”的“非主流”服务之一。看上去不是景区的主要服务项目,但做得不好,却有可能给景区经营、游客体验带来致命影响。
毫无疑问,早年间,很多景区开发之初,都难以预想到国内机动车数量会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增长、自驾游市场如此火爆。当然,这也会与一些景区自身条件有关。比如一些依托特殊地理条件建设的景区、历史古城古镇类景区等,很难有条件建设大型停车场。
近些年,多位景区负责人跟笔者都交流过一个看法:早年,设计上百个停车位,就觉得很大了,甚至当时都佩服自己的眼光很“超前”。但现在这些停车位数量,对于汹涌的自驾游人群真是“杯水车薪”。
典型者如宋城,上个90年代中后期兴建景区,本来拿地就不多,一些主体项目都是“蜗牛壳里做道场”。谁知道它后来发展那么好,一度“白天逛西湖,晚上看演出”成为杭州旅游的标配,这个“演出”就是其时风头一时无两的“宋城千古情”。对于宋城而言,自驾游客占比越来越高,停车位吃紧现象已经持续多年;而景区内生动力上要做更大演艺集群的“演艺谷”、打造夜游项目,延长产业链,停车场问题更是“火上浇油”。以商业用地性质拿下周边土地扩充停车场,是企业颇难承受的重负,而且不是想要就能有合适的土地配置。并且作为上市公司,还有折旧摊销的问题,这对企业的绝对利润损耗颇大。
事实上,节假日景区停车问题,这几年居然成为一些地方的一个投诉热点。比如热门目的地成都,成都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数据显示,2017年10月受理景区停车问题投诉达40件,环比增加166.67%,主要集中在景区停车场收费不规范、停车难等方面;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2015年收到42条关于“景区停车难”投诉,占2015年景区投诉的15.4%,较2014年增长23.5%,主要聚焦停车乱、找位难、收费贵、乱要价、处罚轻等。
一方面越来越呈现“井喷”态势的需求量,另一方面供给端还很不到位,形成撕裂感明显的双向背驰。这种情况下,景区停车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土地成本、环境保护等要求越来越高,“补课”成本也来越多越大,景区内空间有限,景区外寸土寸金。
三大突破,势在必行
一场“停车场革命”,从旅游产业内生动力来看,已经箭在弦上。而立于其间的三大突破——建设布局突破、运营管理突破、制度理念突破,势在必行。
首先, 在建设布局突破上,数量和质量都要获得极大提升。例如“立体停车场”、“生态停车场”等会是一个长期趋势。
解决车位数量问题是景区破解停车难题的首要任务。对于空间有限的景区来说,引入立体停车场正在成为一个新趋势。环球度假区的立体停车楼或将成为对这一趋势的最佳宣传。也有一些知名景区在建设立体停车场。如长期受到停车问题困扰的安徽九华山景区,正在建设一座基于山地地貌单元悬崖侧的全地下自动化大型停车场,将地下库体设计为阶梯状,容量预计达7万立方米,并且设计掩藏在山体景观中。而有的景区已经利用新建游客中心的契机,将之与停车场进行整体嵌入式设计。
相关资料统计,普通停车场50辆车需要1650平方米,而采用露天塔式或者摩天轮式立体停车只需50平方米甚至更少,可以达到每1平方米即停放一辆小车。
解决车位“数量”同时,建设“质量”也不容小觑。生态停车场建设应该引起重视,而随着生态环保问题在旅游领域愈发受到重视,这种趋势也会愈发明显。如果景区“停车场革命”铺开,这必定会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城市公共停车空间已经呼吁多年,但最有条件大规模推开的还是景区,生态停车场本身可以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从理念上说,生态停车场强调的是停车空间与景区空间、周边环境的有机协调,更凸显绿化环保功能。比如以植物作为车位之间的隔离,用绿化区隔不同的分区停放空间,借助景区自然地势设计停车空间,使用透气透水的材料铺设地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树下停车,车下有草,车上有树”。
事实上,生态停车场建设已经催生出一批网红产品,例如草坪格。其安装轻便快捷,独特的设计能保护小草根部,有效承受车辆盖压,随着小草生长盖过格子,基本看不到外围硬件的存在。
其次,在运营管理突破上,需要进一步引入科技手段、运营创新等,提高车位周转率,提升自驾游客的舒适度。
车牌识别系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常规且有效的手段,很多景区在积极引入,提升停车场管理水平。车辆通过停车场入口,车牌识别系统就会对车牌号、入场时间甚至特征数据等进行抓拍识别,同时道闸自动开闸,车辆离开结算费用时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手段。
今年3月,西湖景区停车场还推出了新功能——“先离场,后付费”,车主可通过“西湖智慧出行”微信小程序实现无感支付,车辆离场时间将从原来的几十秒缩短至不足2秒,通行效率有了很大提升。
对于车位紧张的景区来说,通过智能手段提高车辆进出场的引导和速度,是挖掘存量车位潜力、缓解停车难的一种有效途径。智能化停车场运营,应该逐渐成为未来景区的标配。
除了微信,提高效率的另一种方式是ETC。目前,ETC无感支付在许多城市停车场中已经得到应用,而且正在向景区拓展。今年7月,浙江省首个景区ETC停车场在临安吴越文化公园正式投入试运营。这又是交旅融合的一个鲜活案例。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临安的这个景区ETC停车场,是“多游一小时”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多游一小时”是杭州“城市大脑”智慧城市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技术手段让自驾游体验更舒适,值得期待。
更进一步的是,有些景区已经引入智慧停车整体解决方案,提高车位周转率。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北京郊区的古北水镇从开业始就要着手解决自驾游客的“痛点”。对内自我升级智能化管理手段,对外还引入ETCP提供的一整套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和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帮助景区停车场实现了运营和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
在古北水镇景区停车场,自驾车主进出停车场可以通过ETCP研发的“E天眼”无感车牌识别技术,提高通行效率。与此同时,ETCP停车场的电子支付技术保证了车主在出场时,可以通过APP自动结算费用。
尤值一提的是,“增值服务”是此类智慧停车解决方案的一个亮点。精准的实时车位空闲数据、车位引导系统等,能够帮助自驾游客更迅速地找到停车位;灵活的费率设置系统,可以针对旅游景区可能出现的不同的车型,一键设置不同费率,实现定制化动态收费;财务管理方面也可以升级为智能对账管理系统,可一键生成财务报表,从根本上解决景区客流量大带来的对账耗时长、数据容易遗失等问题。
就笔者目力所及,广州白云山风景区等知名景区也都引入了ETCP智慧停车系统。白云山的数据显示,其西门停车场目前大概有600多个车位,每天容纳临时停车800多辆,而周末经常会超过1800辆。在车位短期内无法实现扩容,这么大的“缺口”怎么办?白云山通过引入整体智慧停车解决方案,比较合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次,在制度理念突破上,需要提供更多制度设计创新、延展服务理念创新等。
这项突破有很多探讨空间,不是一个“完成”,而是一个“启示”。例如,上文提及的宋城,嫌土地成本太高,骨子里也不太想拿地做停车场,旅游旺季停车场不够用,旅游淡季又嫌多,投资回报不成比例、回报周期太长。看似有点“矫情”,但却是不少类似景区发展壮大的一个“痛点”。对于它们来说,“租”停车场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
问题是,现在是否有相关的制度设计配套?是否有相关的理念和实践作为参考?周边企事业单位、村庄等处的闲置停车场是否可以拿来有偿“共享”?
网络平台的“共享经济”搞得地动山摇,拿出停车场出来共享,完全可以撑得起实体经济的“共享”门面。目力所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对相关形势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引领性的,其中重点提及“鼓励旅游旺季积极利用主要居民社区、城市企事业单位、城市或乡村非核心道路以及其他闲置空间,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建设力度。”
不过,这不仅仅作为节假日发扬风格、临时变通的举措,也需要作为制度设计进行积极深入探索试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单体的景区能够实现的,需要各方共同推动完成。
还有,停车场的功能如果不仅仅是“停车”,还会有哪些理念可以突破?例如在停车场合适位置设置一些景区文化展示、公共休闲亭等。大型景区停车场也可以提供汽车宿营地、汽车检测、简单维修保养、景区个性化的汽车美容、商业模式合作等服务,都是下一步因地制宜可以考虑的。
不少事情,往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若干年前,人们很难想象负责加油、休息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如今可以停车、加油、如厕、汽修、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临时休息、旅游交通信息查询、医疗救治等一应俱全,甚至出现“阳澄湖服务区”这样的网红旅游景点。当然,游客到相关景区主要还是奔着风景以及体验项目来的,然而,停车场延展服务也完全可以查遗补漏、协作错搭、特色提升。
再难也要摸着石头过河
当前,不少景区尤其是国有重点景区需要直面门票降价大潮、产品单调雷同等,有足够动力去丰富产业链、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但要留下人,首先要留下车。
汹涌的自驾游浪潮,就是最好的“商机”。大多数景区是否就没有认识到这一浪潮的重要性?非也。大交通、沿途标识、“最后一公里”等等,往往都不是单体景区能解决的。但不妨先从停车场破题,这也是微观的旅游景区能撬动的“杠杆”。尽管也有不少困难,但再难也要摸着石头过河。40年的现代旅游产业,就是这样“小马拉大车”一路走过来的。
以立体停车场为例,其能否在更多景区得到推广,目前仍是未知数,对投资回报的担忧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里的立体停车场也已经推广多年,但大多运营不佳。立体停车场前期投资较大,而且维保成本较高,技术更新快,如果不能保证“停放率”,经营就难以为继。虽然热门景区的人流、车流能得到保障,但是淡旺季一般也是很明显的。
不过,立体停车是解决景区停车难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景区要破解立体停车的后顾之忧,一是要解决投资资金问题,或者与专业的停车企业合作,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经营模式;二是合理定价,做好宣传推广,并加强外围停车管理,让游客知道立体停车规则,杜绝乱停车,提高立体车库的使用率;三是要做好技术保障和细节服务,事实上,一些立体车库确实发生过车从半空掉下来的事故,所以一定要做好维保和技术更新,同时要尽可能让游客不觉得“麻烦”,缩短停车取车时间。
缺认可度怎么办?通过提升服务细节来增加体验舒适度,是一个赢得人心的选择。举个例子,环球度假区的立体停车场有一个细节,车位采用倾斜60度角停车方式,停车很方便,离开时直接向前就可开出,这样既方便了驾驶员,又能节约停车时间。
缺钱怎么办?可以积极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或合作投资新建景区停车设施。如前文提及的九华山景区,其在建的停车场就是积极利用社会资本,还是国家发改委首批PPP推介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采用设计—建设—运营—移交(DBFO)模式,合作期限为26年。社会资本全资方式组建项目公司,通过项目的有效运营管理,收回投资成本并取得合理利润,特许经营期满后,该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
事实上,不仅仅是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等,都要重视停车场问题。
当前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对于不少地方而言,很大一个缺陷就是对于停车场问题不够重视,甚至没有规划用地,而这将来要交沉重的“学费”。对于乡村旅游点来说,更要提早谋划布局,做好准备迎接城里的自驾游客。
2018年,原国家旅游局等12部委联合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就明确提出,“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一个停车场”。尽管目标乡村还处于扶贫阶段,但是建设指向还有颇有见地的。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中,停车场就占据了15分,主要目标就是建设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学的生态停车场。
而新修订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关于停车场的分值也在逐渐加大,有30多分,标准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先导性和前瞻性,包括主停车场地面、停车场管理、停车场美观、停车场与景观协调性等方面。
政策层面的认知基本还是可圈可点的,接下来就是如何克服困难、综合协调,共同推进“停车场革命”。当然,急剧革命带来的成果往往并不巩固,渐进的内生沉淀成熟确实是更理想状态,但是基于现实国情,有个统摄目标和行动纲领,切出推进线路图,也常常效果不错。
停车场建设,是促进旅游业再上一个台阶的“铺路石”,面对汹涌的自驾游浪潮,做好它才能赢得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