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乡村+大学府,清华青年“下乡记”

陈晨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2024-08-26

1958年秋,清华建筑系和土木系师生前往河北省徐水县大寺各庄,就宿于村民家中。这支超过100人的团队在当地开展调研、现场设计,意在建造“新村”,“为今后改变农村生活居住条件初步探索一些经验”。


清华师生团队奔走于乡里乡间,调研旧村址、考虑新材料,根据省委、县委提出的具体要求,他们很快交出了新村规划和住宅及公建等初步设计方案。


这份“答卷”在居住体验、文化娱乐生活、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细致的考量,特别着眼于农村居住卫生条件的提高,不仅设计配备了自来水和上下水管道,还在建筑中布置了卫生间和暖气设备,这些今时今日的“标配”在当年可以说是相当先进的。


这次教学实践既是遵照党中央“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也与同年蒋南翔校长在全校毕业生大会上“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的寄语相合。从此,乡村实践、学术研究与技能锻炼的概念逐步烙刻在了清华人的心里。


多年后的2017年10月,由建筑学院发起,清华大学首创了“乡村振兴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模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作站负责人张弘说:“我们一直在反思,想寻找一种更具专业性、可持续性的实践模式,改变‘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做法。”


江苏高淳站建设启动仪式


长足扎根乡村建设的“前哨阵地”


翻开书页,一朵神圣的莲花缓缓展开,这是西藏墨脱支队设计的莲花立体书,让人联想到墨脱四周环山、沟壑纵横的地势正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也暗合了是墨脱古称“白玛岗”的寓意——“隐秘的莲花”。


这样精美又饱含文化内涵的设计在各个工作站点的成果汇报中比比皆是,无论是推介当地风物、还是深挖本土文化,实践支队的成员们都在调研、设计、宣传等多个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个假期就能产出1700多件文创设计,300多份调研报告。每年都有许多设计被采用、落地投产,为当地特色产品在包装、销售、宣介等环节助力。


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清华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处事风格,也彰显清华人扎根乡村、长期建设的决心。


“我们最初谋划工作站模式,正好赶上十九大召开,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面对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以及大量建筑闲置废弃的状况,我们认识到需要改变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应该去做更有持续性、更加深入的乡村实践工作。” 张弘说,乡村振兴工作站是一个阵地,让大家心里有了“牵挂”。


江苏高淳站内景(左上)、外景(右上)、改造前的样子(左下和右下)


高淳站是江苏首个乡村振兴工作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6级本科生袁牧是高淳工作站的校友站长,他认为,“乡村应该是务实的、丰富多元的。”谈及当地乡情面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江南地区并非都是徽派建筑、苏式民居等传统复古结构,同质化的美丽乡村非但不能体现村庄特色,更无法增进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经过详细研究和前期规划后,校友团队联合校方实践支队,优化整合了高淳区高岗村的现状风貌,打造了既有高岗江南水乡特色又兼具清华元素的宜居环境。继乡村振兴工作站之后,耕读学堂、美丽生活中心、廿廿咖啡、斗拱博物馆等多个节点逐步建成,形成了兼具美丽乡村与大学气息的高岗·清华村。


“小乡村+大学府”的改造模式,破解了“千村一面”“产业雷同”“人才流失”等乡村振兴现实难题。现在,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接踵而至。


高淳工作站的成立带动了特色村落的建设,也激发了当地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民诸春花原本是一名厨师,看到村子的红火发展,她逐渐萌生了开一家农家乐的想法。清华学子们帮她设计了房屋改造方案,她的农家乐也很快顺利开业了。她肯定了自己回乡创业的选择,并补充说:“还有好多人计划回来,村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清华乡村振兴工作站已经成为校方“智囊团”与地方资源的链接点,不仅推动了学生、校友为乡村建设助力,更带动村民共同建设家园,成为了学生施展才华、村民寻求帮助的第一阵地。


长远培养学生成长的多彩平台


“我看过的山太多/看不见尽头”

“我游过的海太多/潮起又潮落”

“我走过的路太多/泥土和柏油”

“踏上这片土地去感受/不想再走”

……


清晨,渔船入港,渔民开市,码头上尽是忙碌又充满活力的身影。咸咸的风,海苔和虾米,餐馆里杂鱼汤面的鲜甜……都是嵛山岛最具标志性的味道。


这首歌是由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福鼎站站长周宏宇创作的。谈及创作历程,他说,正是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彼此的关系不断亲近,这才发现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有趣有意思”的点,成词作曲。


2014年,周宏宇从台湾来到大陆求学,目前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在读博士生。2018年,他跟随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支队踏上了嵛山岛,驻扎在东角村,他在投入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在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零碳海岛”就是其中一项。今年是福鼎建站的第六年,周宏宇在当地累计驻留超过两年多,已经成为了一名“乡村振兴指导员”。


谈及福鼎站的“共生计划”时,周宏宇说,共生计划其实借鉴于台湾的“社区营造”理念,他希望更多村民能够融入进来,激发当地的内在动力。只有调动起村民们的积极性,才能至下而上地激活乡村振兴工作。


支队许多成员都是建筑专业出身,他们着眼于改造老建筑,但同时更要关注乡土文化的保存和保护。哪些需要修缮、哪些特色要保留,成员们时时与村民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本土文化是刻在每个人心里的原则。


可喜的是,福鼎工作站已经完成对废弃的仓库和东角村小学的重新设计改造,还打造了村口广场、大礼堂花园等多个公共空间。纸面上的设计落到了实处,脑海中生发的奇思妙想得以成真,一边锻炼了专业技能,一边又助力了乡村发展,队员们心里都洋溢着难言的喜悦和欣慰。


左图:福鼎站周宏宇站长介绍工作站发展情况

右图:学生们在乡村振兴站点工作中


李瑛培说,作为福鼎站的设计组老队员,看到村里曾经废弃的小学、仓库和公共空间“摇身一变”,成为了我们和村民们温暖的家,心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


根据建筑学院统计,学院已经培养了超过20位乡村振兴方向的毕业生。张弘说,许多工作站点是通过学生毕业设计实现的。“可以说这些学生在还没有走上职场,在学期间就已经完成了人生第一个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在当地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每个站点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老队员的大力支持,每个假期,在所有队伍招募的队员中,大概有40%是老队员。“老队员每年带着队伍去到同一个地方,他们对地方的熟悉,对其需求的深度了解,可以很好、很有效地助力在当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工作。”张弘说。


美术学院的廖晨辰今年大二,她即将前往四川德阳,这是她第三次去德阳站了,与以往不同的是,她此次担任支队长,需要“总领全局”。支队长任务繁重,她直言“压力山大”,但仍十分期待,希望自己“能为乡村做些微小的贡献”。在行前,廖晨辰十分忙碌,她不仅要与地方和校方对接沟通多项事宜,还需要根据地方需求选拔队员,为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安排恰如其分的工作。


每个村子各有特色,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实践队员的背景多元、覆盖多个专业。


福建福鼎站海岛音乐节


张弘介绍到,从建站至今,参与实践的队员们涵盖的专业已经超过200个,建筑、美术、土木、水利、新闻传播、历史、汉语言……工作站成为了队员们的“家”,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在这里,针对共同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不仅使视角更加丰富,也让队员之间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队员们感受到了切实的收获,愈发愿意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来。

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清华方案”

从2017年至今,清华大学已在全国设立了32个乡村振兴工作站。不仅如此,每年有超过100个县申请合作建站,5到6个新项目落地,同时也有淘汰制度。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发展势头迅猛,离不开其独特机制带来的多赢效果。张弘认为,当地政府、村民、师生团队三方协同至关重要。“工作站开始建设实施以来,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了正向的反馈,我们才有信心进一步去推动站点建设,扩大规模。”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之所以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是因为工作站的设立为乡村链接了顶级高校的前沿资源,在多层次、多领域的长期合作中,校方与地方良性互动,不仅有实实在在的成果,也有声名远扬的宣传效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份“清华方案”。


张弘介绍到,在决策层面,各站点都成立了工作委员会,确保各方意见和利益都能被纳入决策环节;而在运营层面,工作站推出了“三站长”机制,由博士生担任的校方站长、驻村第一书记担任的地方站长和校友站长共同管理经营,不仅将学校资源、校友企业以及社会力量整合了起来,还保证了地方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工作站的设立不仅助益地方发展,还为学生融入乡建乡创提供了平台。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沉下心来”“俯下身来”,亲近乡村、热爱乡村。张弘曾在采访中谈到:“引导青年学子理解和认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并且愿意投身这个伟大事业,其中产生的浸润人心的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


在校时,同学们积极参与实践,发挥专业优势;毕业后,也有大批校友以校友站长的身份持续助力工作站建设,链接社会资源。同时,所有参与过实践的学生在毕业后会自动转变为“合伙人”,持续关注站点和地方的发展。张弘欣慰地说,实践点的大群里校友们都很活跃,不论是新设计还是新活动,他们都很关心。


2023年5月,清华大学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由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依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土木水利、环境、美术等六个学院为共建单位。乡建院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实践进一步发展,未来将产出更多成体系的学术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反哺工作站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高端智库,建成高校人才技术下乡平台。


湖南慈利站落成仪式


从1958年徐水公社“真刀真枪”的实地调研,到如今乡村振兴工作站在全国的繁荣发展,60多年光阴如流水迢迢,但清华人为“新村”奔走、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念却坚如磐石,不可动摇。隔着历史遥遥相望,清华人不负青春,始终奔赴在建设祖国、建设乡村的第一线,将这件公益事越做越实、越做越远、越做越好。

上图:2019年暑假赴江苏高淳实践同学合影

右图:学生在江苏高淳站开展志愿支教工作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发挥高校智库优势和人才资源,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人居环境和组织建设五个方面助力乡村发展。此后几年间,工作站师生及校友从多个角度贡献专业力量,开展调查研究、促进产学研融合与转化,完成了4万平方米闲置房屋改造,引入3.5亿元建设投资,辐射超过30万村民。工作站不仅构建了服务乡村、带动村民的广阔平台,还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练兵实战的“演武场”,至今共产出了超过300万字调研报告,清华学子切切实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21年12月,在国家乡村振兴局指导下,清华大学牵头组建了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目前,清华大学已在全国21个省区市建立32个工作站,组织来自200余所院校600余个支队共计9000余人次前往开展持续服务,取得显著服务实效与示范效应。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校友总会特别策划

“向祖国报告”系列报道。


时代洪流中,

清华人在各自岗位上笃行奋斗,

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


行动是最好的表白。

向祖国报告,

清华人准备好了!



来源 | 《水木清华》2024年第2期总127期





欢迎订阅




《水木清华》创刊于2010年1月,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办刊宗旨为:关注全球科技和发展态势,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总结和报道高校成功毕业生的成长道路,促进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率和创业能力,为清华校友和国内相关人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水木清华》订阅办法


【订阅价格】中国:内地100元/年、260元/3年,港澳台200港币/年,500港币/3年;国外:100美元/年,260美元/3年


“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校友服务—期刊订阅】线上订阅(特别推荐);您也可以登陆清华校友总会官网(www.tsinghua.org.cn)→媒体平台→我要订阅,查看更多线下订阅方式详情。


【邮局汇款】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100084)


【现场捐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中关村东路1号院紫清大厦6层


【发行电话】010-62797884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