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川农水稻研究所官网
樊世军,中共党员,2010至2016年就读四川农业大学 农学(本硕连读)专业,2017年考研川农水稻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在校参与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最高影响因子4.76;在校期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大学毕业生、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一等登海奖学金、博士连续三年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博士研究生等30余项荣誉。
2010年到2020年,高中毕业到博士毕业,从我国中部省份的某偏远村庄到西南腹地成都,扎根川农十年,樊世军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无数次面临抉择时的勇敢和坚定。
初出茅庐,不谙世事,浑身上下2000块钱,火车硬座26小时长途跋涉,没有异地助学贷款,站在学校新生报名处四处张望不敢作声,这大概是一个17岁的孩子一生中最窘迫的时刻之一。
“那也是最倔强的时刻。”樊世军笑着补充,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就是想读书,想为了命运搏一搏,大不了回乡打工。现在的她感谢川农浓浓的人文关怀用贫困生绿色通道向自己敞开怀抱,感谢班主任杨开烈老师一遍遍叮嘱不放弃。这是她成人后的第一次抉择,在不堪的命运面前,她选择勇敢开始。
“我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水稻所,很奇怪,说不上原因,仿佛是有一种魔力。”樊世军说。经历了两年本科阶段的洗礼和锻炼,作为农学院农学(本硕连读)专业的学生,她有幸获得了早早进入研究室的资格。在水稻所从事研究的4年里,她浸润在每一位老师诲人不倦、每一位同学求识若渴、每一位学者追求真理的氛围里,这种氛围在她心里埋下了科研的种子。像每一位优秀的师兄师姐一样,选择留学是她10年间的第二次大抉择。获得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通知书、拿到国家留学基金委4年资助,是她当时给自己青春的答卷。“我希望将来的任何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需要面临这样的两难,即使有,也请你不要放弃自己。”放弃辛苦争取到的留学资格,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只有当事人知道。樊世军本着对科研的炽热情怀和对母校及导师的浓浓情谊,于次年以第二名的成绩再次考取水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她说,面试的时候,有老师提问,既然已经放弃了国外读博的机会,为什么还要继续回到水稻所?“没想那么多,就是想读书。”她说道。
“当机会来临的时候,除了紧紧抓住它,还需要用力向前奔跑。”这是樊世军总结10年经历的最大感受。
面对得来不易的求学机会,樊世军显得比其他人都更加珍惜。在学业上,专业成绩第一名、三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大学毕业生、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博士2017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一等登海奖学金、参与发表SCI学术论文6篇等多项荣誉,是她多年潜心学习和钻研的写照。同时,在个人综合素质锻炼过程中,院学生主干,院青年先锋队党建工作部部长,校农经协会副会长,农学本硕2012级助理班主任使她的身心和意志都得到了极大锻炼。
特别是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她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科学研究上。人们都说博士即为“圣斗士”,樊世军却说博士其实是人生一次思维模式的升华,“这要归功于我的恩师李仕贵老师和钦鹏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她说,有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积累,博士阶段显得不那么费力。
当然也有很辛苦的时候,比如实验停滞不前,比如研究方向迷茫未知、比如身体和精神濒临崩溃,但更多的是探索未知的紧张刺激和困难得以解决的喜出望外。她认为,科研不是一场孤独的旅程,它是研究者们一次次激烈的思想碰撞,paper也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们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但求学问无问西东后的附属品。”很多人都说,成长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因为长大后,需要被迫日渐体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樊世军却说,成长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因为只要永远不放弃,就会永远有希望。这大概是因为,人生的每一步,她都在学着如何去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她说一路走来,自己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没有出众的美貌,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傲人的履历,没有惊人的成就,包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经历,也只是来自一个普通学子求学路上的成长感悟。如果想要自由翱翔,只需要一步步向前奔跑,人生的绚烂风景,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追风筝的人》里有一句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去追。”樊世军说,她的风筝就是“无论如何,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应届硕士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C9学霸: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
武汉体育学院关于对超期硕士、博士研究生做出退学处理的公示,12名博士!
合肥工业大学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16人!
考法学博士,进入第二个;考医学、工学、理学等等的进入第一个!聚焦考博全流程,发布考博信息,共享学术资讯,分享学术感悟,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最新考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