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那些内心强大的孩子,童年被允许做过这1件事
波罗的海,电缆断裂!
关晓彤突然官宣喜讯!粉丝欢呼:恭喜啊,终于等到这一天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讲述中国故事(五)丰富中国故事的“叙事版本”(1)
Original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2021-06-06
收录于话题
#中国故事
20个
兔主席 20210522
笔者前面几篇文章介绍了我们的“加法主义”传统,并提及了日趋厚重、繁冗的官方话语体系对政治传播、沟通、宣传的影响。本篇旨在针对“中国故事”提出一个新的框架方式及思考角度——由谁来说中国故事?说给谁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里面核心是“故事”两个字。何谓故事?故事就是一个描述,一个叙事,一个说法。故事肯定是带有主观性的,如果是全面客观陈述,那就不叫故事了。故事是人说出来的。说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都从各自的角度决定了故事:它如何被讲述,如何被诠释。故事只能取有限的角度,用一定的视角,用一个主线去说明一个大的事情,讲明一个大的道理,并且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情绪。为了吸引注意,故事必须有一定的情节,有一定的故事性甚至戏剧性。所以,故事必然是主观的,是带有诠释性的。故事的受众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认知,对听到的故事做进一步的诠释,在此基础上加以吸收。
不同的人因为经验、认知、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的不同,会喜欢不同的故事,不可能大家品好都千篇一律。肯定是:
——有的人喜欢这样的故事,也有的人喜欢那样的故事;
——有的人喜欢这样的叙事,也有人喜欢那样的叙事;
——有的人喜欢这样的角度,也有人喜欢那样的角度;
——有的人会被这样的表达方式所打动,也有的人会被那样的表达方式所打动;
——有的人喜欢这样的素材、归纳、总结,也有人喜欢那样的素材、归纳、总结。
不同的人趣味是不同的。就好像有人爱看文艺片,有人爱看激烈的动作片,虽然片子在讲述同样的道理,甚至在说一个事情。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故事。
我们现在都说讲好“中国故事”。什么是中国故事呢?其实就是讲中国这些年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取得了哪些成就。要把我们的成绩讲出来。然后就是分析这些成就与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模式、我们的体制、我们的文化与价值观、我们的人民的关系,这些因素造就了我们的成功。再升华一下,就是讨论中国故事对更广泛世界的意义。
显而易见的问题来了:中国如此之大,国情又如此之复杂,很难用一个叙事、一种说法去把我们的成就和模式解释清楚。另外,听故事的人(受众)之间差异很大,对不同的受众肯定要用不同的讲故事方法。
所以,“中国故事”不应该是单一一个故事,而应该是无数小的故事,小的叙述的加总。每一个小的故事都提供了个角度,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一个部分,但非全貌。把无数小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才可能构成中国故事的全部。
下面,我从受众和叙述者的角度,说说如何讲中国故事。
参加笔者手绘的下图:《中国故事的叙事“版本”》
笔者在这个表格里:
——按功能列出了四种不同的叙事:
——正统/主线话语
——对基层群众/大众
——对国外/海外
——学术/理论
——把讲述者分为两大类:
——官方
——民间
1、正统/主线话语
正统/主线话语就是笔者前几篇说的“官方叙事”,中国的“正传”、“主旋律”。
1)概述
中国官方(包括党和政府)向全国、全世界传播这套话语体系。它可见于所有党和政府的文件、领导的讲话,官方媒体的发布、官方的著作,等等。对于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他从小到在教育体系里都会接受这套体系;在中国工作,特别是在体制内(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工作,他会强烈地感受到这套体系的存在,并会不断地去接触这套体系。如果他是党员,则他会通过党的系统更系统、全面地接受这套体系。即便一个人完全不在体制之内,也很少看官方媒体,仍然可以在大街小道的海报及标语下看到官方话语的传播。
官方叙事有极为严格的传统、传承:大到概念、理论、思想、理论、小到具体的用词、措辞、句式、文风……这些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自成逻辑的、有生命的整体。
这些叙事是我们政治传统、遗产、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需要去传承及维护这套正统政治话语体系。它会有一些小的增量调整,例如适时提出一些新的概念,会引入一些更加活泼、更有时代感、更接地气、更加口语的用词,但总体上不会有很大的调整。
官方叙事是中国故事的主线。过去四十年里,官方叙事以做“加法”及微观的边际调整为主,以此实现与时俱进的目的。
2)讲述者
正统/主线话语是由官方垄断的,这个“垄断”的意思是,官方会去定义这个话语的内容、方向、边界。
官方当然是这个体系的讲述者。民间也可以去讲述,不过即便参与,也只是复述官方的话语:一切还都要以官方版本为准。
3)受众
官方话语只有一个版本,对内、对外统一、一贯。它既面向党内,也面向党外;既面向国内,也面向国外。它有很强的惯性,很强的传统,有自己的逻辑,有有自己的生命力,甚至有自己的美学。它需要的是对传统体系的维护,因为这个传统本身就是政治秩序与道统。对此,哪怕牺牲沟通与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也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主线话语并不那么“关心”受众:它不会因为受众的不同而改变内容。哪怕中国官员到了国际/外交场合公开讲话,也还需要恪守这套官方话语体系。
4)点评
正统/主线话语是中国故事的“官方版本”,是“正传”、“正剧”。它严格恪守传统叙事,在传统的话语框架里呈现、解释、诠释中国的制度、模式与成绩。这套正统/主线话语非常稳定,基本很难被改变,外界只能尝试去学习与理解。但正如笔者之前几篇文章所说,经历年月,正统/主线话语会变得越来越“厚重”,越来越难为外界所理解。逐渐地,有必要进行某些“翻译”工作,将厚重的官方体系用更加通俗的语言和概念“解释”给局外人。
2、对内地民间/群众/基层民众的话语
1)概述
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是,让外国人客观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府、社会、企业、人民、历史、文化。避免对中国的误解。这样的目的是改善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并让中国一些好的实践、做法、模式能够推广到其他国家。
但中国故事也是要在中国国内讲的,让群众理解中国体制与治理模式取得的成就。这其实也就是对内宣传的目的。
笔者以为,在中国大陆讲好中国故事,和在海外讲中国故事是一样重要的——甚至对中国大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不少人还受过西式教育)的中产以上人群讲好中国故事比外宣/外交还要重要。如果在中国大陆都讲不好中国故事,那怎么到港澳台去讲,怎么到国外去讲呢。
又因为正统/主线话语有非常浓厚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气息及语言措辞方式,在“加法主义”下又变得越来越“厚重”,民间对此很不容易理解,觉得“套话”太多,不知道背后哪些是重点和实质。所以,有必要通过更加通俗、活泼的方式去表述。
2)讲述者
对内地民间/群众/基层民众的话语,可以有从官方到民间的多种讲述者。
a)官方:
是一个重要的参与主体——实际上现在也已经在非常积极的以各种形式参与(各种官方媒体——上到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下到职能部门及地方的媒体——里的新媒体部门都在做。除了民间互联网平台外,官方还建立了自己的平台(如学习强国app)。
举一些官方对民间话语的典型例子,前一段有个视频比较火,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做的,发布在各大平台上。这个MV使用了一个当下非常流行的歌曲《少年》,请原班人马进行了再创作(增加了一些歌词),配上画面,就做成了一个很好的视频:它非常有活力,非常有时代感,非常有感染力。它面向年轻一代,也更能打动年轻一代。
当下极为流行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和安徽广电局联合摄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个电视剧虽然还是有一定的正剧色彩,但融合了许多新颖与潮流的表现形式,能够为更广泛的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所接受。
再往前追溯,2018年央视与中影制作的《厉害了,我的国》也是一个例子,很能够打动年轻一代。
实际上《环球时报》(西方媒体喜欢称其为“小报”tabloid)在做的也是一样的,很多人之所以愿意读就是因为它的表达更加通俗与直接,能够跳脱主流话语。
所有这些文化与内容产出都在讲述中国故事,它们都由官方制作,但采用了面向民间/群众的话语。其核心特征是,遵循于讲述的虽然仍是主流话语,但大大“瘦身”(做了“减法”),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意识形态体式及形式要求(少了套路和约束)。
所以,官方对民间讲述中国故事,所做的只是换一种更加通俗、亲民的表达方式,是对正统/主线话语的一种拓展、补充、注解。
b)民间
民间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主体。而且笔者认为在很多时候,民间是更加重要的主体。当然“民间”也是相对而言的,凡不是由官方职能宣传机构驱动、制作的产品,都可以视为广义的“民间”。
民间话语可以是官方话语的追随和镜像。但民间话语也有更大的可能性脱离官方话语。毕竟,这是群众们自己的声音:他们要用他们能够理解和熟悉的角度,去诠释和讲述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故事。中国的历史是何样?中国的体制和模式是何样?中国相对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是何样?中国的政治是什么样的?从抗疫,到扶贫和振兴乡村,到共同富裕。老百姓是有自己的理解与说法的。
这两年其实有许多民间版本的中国故事。举几个笔者看过的比较典型且成功的例子:
——《我和我的祖国》(2019,华夏电影、博纳影业、阿里巴巴影业、上海三次元影业);
——《我和我的家乡》(2020,北京京西文化旅游、中电影、坏猴子(上海)文化传播);
——《夺冠》(2020,我们制作有限公司)。
这些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其实在做的是一个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他们都在从各自的侧面与角度讲述中国的近当代历史与发展。他们是对所有官方话语(包括正统主线及面向民间的话语)的非常重要的补充。他们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大量、更丰富、更多元、更多形态的民间声音,他们有的是商业利益驱动,有的价值观和的表达,有的只是简单的志趣和趣味表达,但他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不同的素材与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讲述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故事。
所以,那些以中国历史、文化为素材的纪录片和综艺节目都在讲述中国故事。
有成千上万的自媒体,无论是李子柒
(《
关于李子柒与中国对外文化传播
》),还是本博/本公众号(“
兔主席”),以及无数自媒体在做的——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去讲述中国。
大多数民间自媒体距离官方正统/主线话语就更远了。许多民间自媒体的作者甚至自己也不太理解官方的正统/主线话语,但这不重要:他们只是用自己的理解与方式,把他们心目中的中国讲出来。但他们是对中国故事的叙事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的传播方式更加通俗,更加贴近群众。
如果说笔者在做的与其他人稍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笔者会有意识地对官方正统话语体系做一些“翻译”与“解释”工作,即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用相对朴实的语言和概念,把官方的角度与逻辑呈现出来。
这个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更多的人来做。为什么呢?因为官方就是官方,官方需要维护自己话语体系的一贯,要维护自己的立场。有的话不能说得太直白,需要第三方来加以解释。这就是为什么翻译很重要。中国政治文化的奥妙就在于此。
3)受众
这套话语体系面向中国大陆民间/民众的。但笔者的理解是,它其实应该面向更加广泛的群体,其中包括党员——在党/体制内的思政学习之外,他们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认识中国。所以,所谓面向的“内地民间/群众/基层民众的话语”,其实就是非官方场合和语境下的话语。(“关起门来说”,“其实是这么个意思”,“你换个角度理解”……)
具体而言又包括:
——基层党员:中国有九千万党员。党员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基层党员对中国体制和中国故事的理解其实并不一定高于人口的平均水平。他们也是受众。
——高级别党员:他们也可以从面向民间的中国故事话语里得到收获。官方正统/主线话语属于阳春白雪,有时也要看看基层群众和体制外人士是怎么理解的。而且基层群众和体制外人士有可能会提出一些颇为不同的、有差异化的角度;
——基层群众:这里涵盖了广大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普通人群:他们需要更加通俗易懂、接地气、“话糙理不糙”的直观表达方式;
——年轻人(不分党员和非党员):年轻人都需要更加生动活泼、有时代感的传播方式;
——体制内外的“精英”:指受过高等教育,居于一线及发达城市政府/企业/机构/组织管理人士、专业人士、知识分子等人群。他们不满足官方正统/主线话语,也不能靠通俗的表达方式去“打发”:他们需要更多更丰富、更有广度和深度的概念与阐释,从历史与国际的语境和角度去理解当代的中国。(笔者写作时面向的就是这个人群)
4)点评
这套体系是对正统/主线话语极其重要的补充。正统主线和面向民间的非官方话语甚至是缺一不可的,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讲述,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全、讲好。
面向民间的非官方话语体系当然也有利和弊。
利:沟通起来更加轻松、顺畅、容易,能够直达受众,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灵活调整;
弊:它肯定多少会偏离正统/主线话语的。不够准确、不够精确,不够正确。也有可能轻浮,不严肃,甚至庸俗。这都难以避免。所以,它的功能只是一种主线的诠释,一种注脚,一种扩充和延展。但在传播中。它又是十分必要的。
只要正统话语还在,那么主线就不会丢失,只要主线不会丢失,不会被挑战,那么其实就可以允许并鼓励面向民间的非官方话语的存在。这些都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努力、重要力量。
笔者以为,宣传/监管机构尽可能给予这样的民间话语更多的空间,而非垄断对中国故事的表述。并且,不仅如此,还应该积极地发动民间力量,让大家一起来讲述、分享自己理解的中国故事,并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