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协“十大” | 刘嘉麒院士:年轻人必须要创新,把基础研究搞上去

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 2022-04-19

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与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共同召开。这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接受了媒体集体采访,探讨了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培养、科普事业等话题。

来源:网易

问:您来自中科院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吗?



刘嘉麒: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地球科学,此外,行星、月球等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地球科学要解决的是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气候、生态、灾害等问题,这些都跟地球科学有关联,也需要我们去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讲话时特别强调了能源、资源问题,比如铁、铜、镍等金属资源的勘探,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技术手段。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绿水青山,也是我们的工作。

问:您曾经十上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进南极,地质研究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刘嘉麒: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地球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可以说,地球科学是养活人类的科学,没有地球科学就没有资源、食物,人类就没办法生存
另一方面,地球科学是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学科。和大自然打交道是一种很神奇的感受,而这是在课本上、课堂里、城市里见不到也学不到的,地球科学可以使我们受到大自然的熏陶、锻炼身体,在多方面都是有益的。
当然有时候也很艰苦,甚至很危险,但如果有科学的态度和准备,大部分困难都可以克服。

问:您认为中科院院士在学术引领上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刘嘉麒:不论是院士还是科技工作者,基本责任有两条
第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好、做到极致,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责任。
第二,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阶段,作为一个老科技工作者,或者说是做出点成绩的科技工作者,除了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以外,还需要培养年轻人。
科学具有继承性,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需要通过培养年轻人,把学识传递下去,并且把学识发扬光大。

问:对于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到的科技自立自强,您有怎样的心得体会?



刘嘉麒:一是受鼓舞。近几年,我国改变了过去比较落后的状态,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也空前的高。对此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压力很大。我国一直都主张科技强国,但现阶段我国在某些领域仍是空白,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承担起让国家变强的责任。
因此,我既受鼓舞又感到压力,希望趁着自己还能工作的时候,为国家多做点贡献。

问:您认为大会的召开,对地球科学等科研工作的发展有哪些意义和作用?



刘嘉麒:正如我之前所说,地球科学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科技大会让我觉得我们的责任和任务更重了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而且不能局限在能源、生态、环境、气候等方面。
比如,到目前为止我们仍不能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只能在地震发生前8-10秒进行预测,但这个时间没有办法进行更多的防控工作。这次会议上,中央领导也特别强调了发展基础研究,而地震预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研究。
如果能够像天气预报一样,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就能提前做好准备,这对人类而言是非常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必须得提高基础研究的水平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亟待打通技术壁垒,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实现、去落实的问题。
我相信,很多科技工作者都和我一样,在这次科技大会上受到了鼓舞和督促,对未来的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问:您的研究领域未来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突破?



刘嘉麒:研究方面要突破的有很多,比如说玄武岩纤维,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新材料,但在国际上并不是。
要想把这个材料做成功,第一步是把石头拉出丝。但拉成丝后仍是原料,后面还有很多步骤,就像只把棉花纺成线是没有用的,还需要想办法去织布、做衣服。
同样的,纤维需要进一步复合、合成、做有用的产品。这并不是普通的产品,而是能够在航天航空等高端技术用到的材料。
只要能研究出一两种特别尖端的产品,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我们现在也正朝着这方面努力。

问:可以结合您的科研经历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些建议吗?



刘嘉麒:一是要珍惜年轻的时光。人一生最宝贵的时间就是年轻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能够产出更多的成果,所以年轻人首先要珍惜年轻的时光

二是要创新。这段时间非常有发展潜力和创造力,是为一生打基础的时间。我们科研工作者更要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创新,不能总是跟着别人的步子走,应该树立一个新的想法,去做前人没有做成的事儿。
此外,做事情不可一山望着一山高,不能好高骛远、不干实事。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从眼前开始,一步一步地往前迈进。
最后,不要因为自己年轻就浪费时间,不着急做事情。如果年轻的时候,更着急一点,走得更快一点,以后的路可能就比别人容易得多。

问:您一直在从事科普工作,这些年我们国家的科普事业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遇到了哪些障碍?您觉得哪些领域的科普是比较迫切的?



刘嘉麒:科普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是科普的基础,科普则能够推动科研成果进一步放大。
最近十几年间,国家相当重视科普,在指导思想上,把科普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增多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鼓励政策。
比如过去评国家奖项,甚至是单位评职称,科普工作都没有用,现在好的科普作品是可以得到国家科技奖的,同时一些单位评职称方面也有了调整。整体上,科普作品的创作环境好了很多。
此外,国家在科普方面创造了很多条件,比如增加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的数量。
从水平上看,这些年产出的一些科普作品,包括有书籍、影视、动漫、抖音等,形式多样,水平也在提高,好的内容在不断涌现
其次老百姓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5年,全国科学素质的水平是6.2%,2018年的时候提高到了8.47%,到今年,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占比已经达到10.56%。
但是,我希望大众的科学素养可以再增长得快一点,可以尽快达到创新国家18%左右的水平。
最后,然科普进步很大,但客观来说科普作品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现阶段我们会翻译一些国外比较好的作品,希望将来可以创造出更多本土的高质量科普作品。

科普遇到的障碍

最大的障碍是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降低了我读书的时候,被问及你将来想做什么?我们这代人可能首先会说当科学家,但现在想当科学家的年轻人非常有限。

前些年,科学家的选项已经降到了第十七名,即便好一些的情况下,也进不了前十名。可见,从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理念来看,科学已经降到了很不重要的地位。如果连科研都没有人去做,那么科普工作就更难以开展了。
因此,要想做好并且发展科普工作,必须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提高科学普及程度,就要提高对科学技术重要程度的认知。只有被广大群众掌握了,科学技术才能发挥作用,而广大群众掌握的过程就是科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哪些领域的科普是尤其迫切的

人们最关心的往往也是比较实在的问题,科普必须得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按照领域来讲,人们更关心自己如何能够过得好、吃得好,总的来说就是健康方面的问题。

事实上,健康也是现在党和国家最关心的一件事,但是要把健康看得更高、更广一些,不能局限于吃喝玩乐等物质需求,还要关注精神需求层面。
精神需求,除了文化,还需要重视人们的心理状态,比如强调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训练,现在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有时候比较脆弱。
至于哪方面需要做科普,其实每个方面都需要科普,但需要考虑在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方面做科普,增加人们的知识,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

内容为【科技导报】新媒体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精彩内容回顾

如何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他们说了啥?科协十大 | 听完总书记的讲话,院士们这样说……

科协十大 |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把时间还给科研人员

科协十大 | 全国学会国际化发展应基于学科和国际化程度分类推进

科协十大 | 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李春红:关注差异性,细化学会改革分类指导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