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农村的发展丨科技振兴乡村
随着互联网应用领域不断增多,移动互联网也大规模进入了农村,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带动边远贫困地区非网民加速转化。在网络覆盖方面,贫困地区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是互联网在农村发展的加速转折点,使众多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
现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全民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也已经从PC时代跨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01
发展现状
农村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4G网络逐渐实现全覆盖;同时,智能手机价格不断降低,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发展飞快,农村网民的数量与日俱增。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兴起极大促进了农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也促使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体现了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发展的进程之快,而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逐渐减小。
中国城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
此外,农村发展空间更大,未来农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潜力所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减缓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居民在手机上就可以和城镇居民有一样的选择权,有机会消费得到更多的产品。
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不断增多
电子通讯领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通讯与互联网的结合带给移动通讯更大的发展活力。
即时通讯APP、短视频APP等应用的兴起,则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进行及时通讯及信息分享。
智能手机的普及,友好的操作界面,让更多的农村居民,甚至是不懂拼音、受知识水平限制的居民也能使用移动设备进行互联网通讯。
电子商务领域
农村电子商务领域也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发布,给农村电商发展带来了机遇。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淘宝村数量为5425个,比2019年6月增长1115个;2019年中国县域电商零售额达到30961.6 亿元,占全国电商零售额的29.12%,其中农产品电商零售额为2693.1亿元。
电子政务领域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推进,全面优化网上服务系统,越来越多的行政部门都已经实现了网上预约功能,甚至一部分业务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办理。
电子政务的发展能够做到让农民“小事不出户,大事跑一趟”,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办事效率,同时降低了农村居民办事的难度。
受疫情影响,法院业务受到冲击,全国各级法院也开展了网上开庭业务,有效减少了人员的流动,为人民带来正义的同时也带来了便捷。
电子支付领域
电子支付对农村居民影响同样巨大,颠覆了传统支付的理念,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的使用率不断提高。
移动支付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尤其是2020年以来疫情影响下,农村居民使用移动支付的场景更加丰富。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提升,安全保障技术不断提升,未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互联网+共享经济”
目前,共享经济在农村的发展还不成熟,正处在试点运行的状态。
比如“共享农机具”“共享农庄”等等,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农机作业的间断性,为减少农机具闲置浪费,把闲置的农机具放到共享平台能够提高其利用效率。
“互联网+娱乐”
移动互联网让娱乐产业更加平民化,更亲民,更容易让农村居民可操作和参与。
移动互联网让随时随地娱乐成为现实,可以让农村居民利用工作空余的碎片时间享受娱乐。
互联网娱乐让农村普通居民也可以展现才艺,短视频发展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展现自己的优势。
02
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之间移动互联网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农村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但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突出。
受地区先天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更造成地区之间移动互联网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领先于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移动互联网发展,远高于不发达边远山区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中国目前城乡互联网发展存在鸿沟,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处于不发达地区,一些偏远和边疆地区移动基站覆盖率低,4G网络覆盖率要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家庭宽带入户率也较低。
不少山区及边疆地区农村居民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信号强度差,基础的通讯功能仍不能保障,无线网络设备不完善。
数据流量费用较高
农村无线网络设备不完善造成农村居民在家庭以外的场所上网时需要使用流量数据,但是对于农村居民而言,流量费用相对较高。
当前对农村移动互联网发展而言,进一步的提速降费及加大无线网络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缺乏实践应用型的互联网培训
当前已经有部分农民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产生兴趣,也拥有质量好的农产品,但是受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限制,又缺少专业企业的带动,从而未开展农产品电商业务。
目前,许多县域政府积极组织互联网技术培训,但培训的覆盖率和有效性仍有待提高。
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低下,不易接受互联网技术;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偏理论,不重实践,有些脱离了农村生产生活实际。
农民更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根据农民生活需要和实际工作需求设计出真正有利于农村居民发展的技术培训课程。
03
影响因素
有利因素
配套政策大力支持
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如《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全面建设“数字乡村”;
《2019年度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申报指南》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超过98%,边疆地区4G网络覆盖率实现显著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政策文件也都提到要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已经从原来的追求解决温饱逐步迈向了追求更高的小康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居民逐渐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并且对精神文化追求日益多样化。
移动互联网在农村的兴起可以同时满足居民多样化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了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互联网大环境驱动
互联网已经应用并改变了人民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逐步影响到社会的各方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深入到农村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
移动支付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现金,越来越多的商家都换上了收款二维码,给不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生活造成了不便,促使其中一部分人也用上了移动支付。
抑制因素
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地理位置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处于较好的水平,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从产业结构来看,东部农村地区很多都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向非农业及农业深加工的转化发展,西部地区的农村较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导致了区域之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文化素质水平不平衡等均是造成地区之间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山区地形复杂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处于山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由于山区的地形复杂、居民较为分散,对于商业机构来说,在山区建设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难度加大、建设及维护成本提高,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导致山区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要比其他农村地区发展地更慢。
受文化程度限制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居民只能对智能手机进行简单的操作,而无法有效利用智能设备开展其他业务,一些老人还会因为担心移动互联网不安全而排斥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不使用智能手机、不接触移动互联网的老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影响农民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因素(基于河南省农户调研数据)
农村居民对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操作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农村居民增加使用智能设备新功能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移动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
04
未来发展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随着政府部门的重视,高质量移动网络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覆盖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对于移动互联网商业运营机构而言,农村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建设与开发会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机遇。
在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的双重推动下,农村基础设施将会更快的健全和完善,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福利,感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浪潮。
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不断深化
当前电子商务、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在农村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未来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会不断深化。
在农村建立共享平台,可以很好地盘活农村的闲置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的同时给农村居民带来额外的收益。
目前共享经济在农村移动互联网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领域和城镇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质量,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数字乡村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网上借贷、融资、消费一体化的互联网银行技术在城镇应用的已经比较成熟。
但在农村,手机支付外其他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未来互联网金融其他领域的应用将会在农村进一步发展。
农村居民接受程度更高
一些保守的人对互联网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互联网诈骗、乱扣费等反面印象上,造成了他们在意识上抵制接触互联网的现象。
但互联网带给生活的便捷在成倍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他们对移动互联网的兴趣,有想要尝试的可能。
另外,随着互联网安全保护法的不断完善及安全保护技术的不断突破,互联网诈骗事件有所改善,商业机构乱扣费现象也已经得到了制止。
随着这些问题的改善,未来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印象会慢慢改变,主动去接受新技术。
本文作者:庄家煜,迟亮,曾梦杰,李干琼
作者简介:庄家煜,副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化;李干琼(通信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市场分析。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1年第23期
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精彩内容回顾《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