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位著名土壤学家联诀创作,一本把土壤写活了的书—《寂静的土壤》第三版上市!|世界土壤日推荐

2016-12-05 土壤观察 土壤观察

导   读


国内首部大型土壤科普著作,《寂静的土壤》出版一周年,第三次印刷版已上市。


为您讲述土壤的前世今生,带您领略土壤的文化内涵,邀您共筑我们的土壤梦!   


来源: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赐稿—土壤观察(2016年12月5日),题目为土壤观察所加。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前中科院副院长李振声院士为本书题词:

“寂静的土壤养育着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 

 

2015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这一天早晨,《寂静的土壤》举行了首发式。


《寂静的土壤》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陈鸿昭、张甘霖三位著名土壤科学家共同创作,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上市一年以来,收获国内外广泛关注与好评。日本土壤学家永塚镇男、久马一刚,俄罗斯土壤学家罗斯里科娃等人来信、邮件对该书出版表示祝贺与赞赏,并将该书介绍给其国内读者。


国内土壤学家王兆骞、李天杰、朱鹤健、王秋兵等人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了对该书的评论文章。


日本土壤学家永塚镇男(Nagatsuka)通晓中文,阅读《寂静的土壤》后,他在日本《土壤学家杂志》(Pedologist)上发表书评,详细介绍了该书,认为《寂静的土壤》是“值得推荐、务必一读的好著作”。


以下为国内部分土壤学家对《寂静的土壤》发表的评论文章:


把土壤写活了

文/王兆骞 (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教授)

来源:《土壤》(2016年第1期)


有幸再读龚子同等同志新作《寂静的土壤》,如饮佳茗,回味无穷。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看似寂静,实则生机勃勃的大地土壤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字里行间处处闪露着一位毕生贡献给土壤研究的学者对土壤——这位大地母亲的炽热的感情与无比崇敬。作者是用“心”在写,带给读者的也就会是用心去读。


从章节内容铺排直到观点、内容、事例的叙述无不表露出作者以地球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与研究土壤。这就如实地把土壤写活了。因为土壤本来就是活的,需要爱抚,特别是人类的爱抚与培育。 


这本书既反映时代又符合发展需要,是一部既能深入而又能浅出的说理透彻、举例恰当的好书,是一部包罗历史与现代土壤科学成果的巨著,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国首部系统讲述和诠释地球土壤的科普书籍

李天杰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来源:《土壤》(2016年第1期) 


龚子同等我国知名的几位土壤学者撰写的最新出版的讲述土壤故事的科普读物《寂静的土壤》,可说是我国首部系统讲述和诠释地球土壤的科普书籍,弥加珍贵。欣读之余,感想多多。 


该书以土壤学者专业和文化的独特视角,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地球土壤的特性、功能、前世今生和丰富的多样性;土壤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土壤科学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面对地球土壤凸显的重重危机,作者在呼唤世人对地球土壤的认识和思考,如何保护好和珍惜这一支撑地球绿色生态系统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资源,使之可永续利用和发展。它是关系到保障人类能否健康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笔者认为该著是一本脱离了枯燥乏味的专著思维逻辑束缚,而能引人入胜、回味无穷、雅俗共赏、值得人们认真阅读的好书。令笔者感到意犹未尽或略感不足的是,需要更加让人们认识到,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有具备类似地球地表系统自然条件的星球,特别是能生长绿色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地方才可产生和存在这独一无二的地球土壤。


把专业工作与理念、梦想相连是此书高品位的体现

朱鹤健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来源:《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第1期


龚子同教授送给我一本他与同事合著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寂静的土壤》新作。作者说这只是科学普及书。我读完此书,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是过去读土壤读物所不曾有过的清新感觉。


似是通俗而不通俗,蕴藏许多深邃的科学道理;似是专业而不专业,涵盖了许多喜见乐闻的故事。此书应是两者相结合的共同体,谓之奇葩而不为过。此书对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我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只好借用“雅俗共赏”四个字。 


世人认识土壤之重要多止于“万物土中生”。此书归结土壤有八大功能,从生产引伸到环境与文化层面,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技巧,用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呼唤世人要关爱土壤。


我读过不少土壤科普读物,记忆中似乎都是描述技术情节,能像此书这样高度理性表达,似不多见。书中把土壤喻为母亲,哺育代代相传的人群,演绎世代文明。发出呐喊,若不善待土壤,地球灾难将会降临。这般说理,怎不令人动之于情,回归良知,热爱土壤。 


浓郁文化气息突显此书特色,此书引述土壤的灿烂文化。土壤学术先驱者留下珍贵的土壤文化遗产,那都出于爱土之心,献身于土的精神,值得今人珍惜。诗人墨客留下许多歌颂土壤的赞歌,升华我们热爱土壤、热爱自然的思想。我曾承受过野外生活的劳苦,也为土壤研究效益难以短期兑现而苦闷,几十年苦苦求索,却未想过去想分享的就在身边的精神美歺。此书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这个美好精神家园的大门。


把专业工作与理念、梦想相连是此书高品位的体现。我特别欣赏书名“寂静的土壤”。我于1953年从大学毕业后一直与土壤打交道,至今有 63 年的历史,深切体会到土壤是寂静的,土壤工作也是寂静的。因为土壤改良利用的效益是长期的,难以立即兑现,容易被世人忽视,所以土壤工作常常处在“寂静”状态。但它又是长效的,根本性的,忽视它,正如此书所言,“寂静的土壤可能不再寂静”。


我举一个事例:近期我见到农民喻为“空中绿化”的景象,那就是在土壤流失地区只顾造林,追求绿化率,无意改良土壤,结果林木因土壤瘠薄,长得细弱,呈现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有绿化之名,而无保土之实。这种情景警示了不能怠慢土壤。此书借“寂静”之词给专业工作者很好的启示:要像土壤一样,朴实无华,任劳任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只要耐得住寂静,才能确保土壤寂静。这将大大地提高我们专业工作者的思想境界。


此书还引导读者构建“让土壤回归自然,与万物共荣,期盼人人都来爱土、护土、用好土”的美梦。达到“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的目标。可是这个目标“路还很长,任重道远”。此书提示这既是土壤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众人共同的责任。 


龚子同教授是中国卓有成就的土壤科学家,研究成果累累,他创建了中国土壤诊断学分类体系,为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已届耄耋之年,还腾出手来,做了学术回归人民的事迹,体现出一个土壤学者的情怀,令人起敬。书中学习所得,敬志于此,以示敬佩之情。


《寂静的土壤》发出了爱护土壤的最强音

王秋兵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

来源:《土壤通报》(2016年第2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陈鸿昭和张甘霖研究员为2015国际土壤年、中国土壤学会成立70周年而作的《寂静的土壤》,于2015年12月在重庆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新书发布后,深受读者欢迎,全国许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节录或登载了本书内容,还有读者去信恳请作者签名。2015年10月本书第一次印刷,供不应求,同年12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现正安排第三次印刷。


《寂静的土壤》的出版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强烈反响。本书定名《寂静的土壤》,将土壤誉为朴实无华、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一切的母亲!她哺育着人类世世代代相传,演绎了世界的文明!若不善待土壤,地球灾难则会降临,这般说理,动之于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国家普遍面临着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美国海洋生物学者 R.卡逊收集了杀虫剂危害环境的大量证据,在其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鞭挞人们污染环境的行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积极倡导“生物控制”,为人类指出一条保护地球的生命之路,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被誉为环境保护的先行者。


《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影响远远超出了海洋生物界。21世纪的今天,我国三位著名土壤学家,根据自己长期的科研实践和反思,合著《寂静的土壤》,从自然-社会-土壤复合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所涉及不仅仅是土壤环境本身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全球变化中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出了爱土、护土、用好土的最强音,呼吁人们早日回归人与土壤和大自然共荣共存“天人合一”的大环境,共铸我们的土壤梦。


自然环境和人类都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寂静的土壤》发出了爱护土壤的最强音。由海洋生物学者和土壤学者分别著的二本科普读物在理念上相似。这种默契折射出在全球经济和信息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壤,回归大自然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购书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杨   蓓   手   机:15261407619 

邮   箱:yamgbei@issas.ac.cn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1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相关阅读


一本把土壤写活了的书,《寂静的土壤》近日面世



 近期推荐


陈能场:“新农补”有助解救土壤危局|观点


农业部:六大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助推农业绿色发展|推荐


陈能场:那些年,美国人来中国“取的经”|思考


中国启动休耕计划 逾百万亩先行试点|要闻


打通从污染机理到修复产业的全链条——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详解《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宏观


陈能场:我为什么做土壤科普?|人物



连载推荐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四季): 从3个案例了解“土壤-营养-健康”关系|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三季): 被渐忘的“土壤情结”|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二季)|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一季)|连载



“土壤观察”微信群4群开通,欢迎各位师友入群交流交流,请扫描二维码邀请加入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