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大伦:何为正气?

岐伯有道 2020-09-18

作者 / 罗大伦

何为正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大家极熟悉的文字,它出自《素问·刺法论》中。对于何为正气?也许还有很多含糊不清。其实,在《内经》的体系,正的定义是确有所指的。在《素问》的“五运行大论”以及“六微旨大论”都有如是言:“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故而所谓邪气正气,就是当位之气为正气,非位之气为邪气。


在中国文化里,时位是一体的,所以当位非位实际就是当时非时的问题。比如夏天的当时当位之气是热,而非热的诸气,象是寒冷,便被视为邪气,余者以此类推。

当时当位细分起来,就是当下这一刻,离开这一刻便是非时非位。《大学》的八条目用了正心一词,由此我们亦知正心亦就是当下之心,或曰心不羁绊于过去,亦不妄想于将来,时时处于当下,便可谓正心了。


对于当时当位当下,《内经》还用了太过不及来表达,失于当下,该来的未来被视为不及;不该来却提前到来被视为太过。不及用补,太过用泻,所以中医的补泻亦不过是扶正的手段。


按照上述经义,正涉天人,本无内外,为什么经中要格外强调“正气存内”呢?实在地说,只有内在的正才具决定性的作用。内在的正其实就是心正或曰正心,《大学》里面的修身必以正心为前提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因素会影响正气


什么因素会影响到这个内在的正?或者说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正气存内呢?《大学》里例举了四个方面,即有所愤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四者概括起来,亦就是情绪,因此我们需要认清,情绪是最困扰“正心”,是最容易导致正气不存内的因素。


情绪之所以最能影响正,乃因情绪最为二元对立的特质。过去看《中庸》,总以为子思将“喜怒哀乐之未发”作为“中”,作为“天下之大本”,太有些小题大作。今日从二元对立的层面来看,则只有赞叹的分了。


因为对立就不可能有中,而一旦超越对立,中自然就摆在那里,这不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吗?!因此,若然困在喜怒里,就必然陷于二元对立的纠结不能自已,如此便无中可言,无中,正何由出?故而中正往往同言。


只是作为普通的人,实在无法摆脱情绪,亦可以说,整个世界的努力方向便是为了制造情绪。现实世界里,人们把情绪分为好坏,并试图使世界向好的情绪方向发展。而在《中庸》里,似乎所有的情绪,既便是喜乐,都没有被看好。一方面,喜乐的后面就隐藏着哀怒,它们迟早要登台;另一方面,只要是情绪,都会无一例外地具备干扰中正的特质。这是圣人对待情绪的基本态度。


既然现实社会不可能没有情绪,很难做到“之未发”,那么,如何使这些发出来的情绪不构成伤害?这便有一个“中节”的问题。“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便无伤人之虞了。


中节即是恰到好处,即是没有过也没有不及。让情绪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其实是很有难度的。现实里我们要么将情绪深埋在心底,以致抑郁、发疯、跳楼,要么就天天人肉炸弹似的,既伤人又伤己。



中节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各持己见,执持一端,这样便使得本来有限的情绪变得无限。《论语·子罕》有孔子的一段问答:“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段问答我未必全懂,不过用在此处,倒觉得挺当机的。


执持一端会使有限的情绪流于无限,乃至没完没了。看一看每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无不如此。每天为了同样的事情争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如何使情绪中节?不至流于无限?孔子的经验告诉我们:叩其两端而竭焉。执持一端,死咬住这点理不放,便就没完没了,若能叩其两端,也就罢(竭)了。


叩其两端何以就能竭焉?子思在《中庸》里引用了孔子的另一句话,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明白。其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后世将这句话作了简化,叫:执两用中。执两也好,叩两也罢,不过为了用中,用中的什么呢?用中的作用!关于中的作用,《中庸》用了一个字来表达,这就是:和。和一旦生起,情绪便消于无形。



偏执产生情绪,情绪又不断激化偏执,致使我们远离中正平和。中正是生命的基座,偏离中正,生命的大厦必然倾斜坍塌。


山西南部有一个闻喜县,出过不少人才,县名虽为武帝所赐,但闻喜真正的出处还在《孟子·公孙丑》里:“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后世径称“闻过则喜”。子路位列“孔门十哲”,可对于一般人而言,很多的情绪都由“闻过”而起。亦可以说,闻过实在是考量我们把控情绪的关键。孔子在对自己一生的评价里,到了六十,即称耳顺。所谓耳顺,就是听到各式各样的言辞都不会干扰情绪,或者因各种言辞泛起的情绪都不会左右自己。当然,诸言辞中,又以指责批评甚至无中生有的诽谤一类的言辞,最能令人不悦!


前些天,因为自己的草率在微博上转发了一条未经确实的私信,给当事人及部分同道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尽管自己用能够想到的三条途径作了道歉,但仍遭致尖锐的批评。这些天来,不时地浸染在这些激烈的言辞里,一份忧闷挥之不去。看来情绪一旦落到自身,真还难以自拔。算算不到一年便要进入六十了,可离耳顺真还遥远。


止于一为正


当其位、当其时为正,从外而言,是四时当令之气,从内而言,便是时时处于当下。我们从正的造字可以看出,正从止、从一,故《说文》言正为:一以止。换一个说法就是:止于一为正。止于一,其实亦可看作止于中,因为唯中有一,离开中,便成二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的一句名言,若能止于一,时时处于当下,便就是养吾浩然之气,便就天人浑然一体,如此邪何以干呢?


我们之所以将情绪摆得这么重要,是因情绪最容易将我们留在过去,太多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去的不快而纠结不已,总想讨个公道,于是陷入愤懥;情绪亦会将我们逼向将来,并为此忧患,总之它老是使我们远离当下,远离浩然正气。


情绪是自我的影子,或者说是自我的化身,我们品一品公正这个字眼,再看一看偏私,也就知道,只要被情绪左右,便无什么公道可言。或者说只要我们处在情绪之中,便不知道公道了。情绪是如此可怕的东西,实在需要我们去警觉,但情绪又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透过这个游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发现自我,发现偏私,发现了怎么办?还得用圣人的方法:克己复礼!克己就是克除自我,破除偏私,私我一除,所剩即礼即公,因公而有正,因正而离偏,情绪便自然弱化。

为什么中医总说要补充人体正气?

内伤病中的邪,常常是我们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我们暴饮暴食,酷爱肥甘厚味,生冷黏腻,就是在努力培养痰湿之邪;我们性情、急躁怒火常、燃.雷霆常作,就是在培养肝火之邪;我们多愁善感,孤独自闭,郁郁寡欢,就是在培养气郁血瘀之邪;我们彻夜不眠,房事无度,紧张焦虑,就是在为中风奠定基础。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离不开两个最根本的因素:正气与邪气。正气,简单地说,是保证人体不生病的气。有外邪来侵袭人体时正气保护人体抵抗外邪;

当疾病发生时,正气辅助人体早日恢复健康;体内脏腑气血不睦时,正气出面调解让大家和平共处。

邪气,简单地说,是直接导致人体发病的气。着凉感受的风寒是邪气,桑拿天蒸人的湿热是邪气,过食大量的生冷 食物是邪气,偏好的烟酒是邪气,大怒大悲也是邪气。

 

本讲内容里,将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邪气与正气是通过怎样的交争,引起千百种疾病的发生的。

 

▼ 对正气的解说

 

正气的基本作用,是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所谓健康,总的说来,就是阴与阳的平衡状态。

详细来说,就是脏腑各安其职,气血运行井然。

阴阳要平衡,脏腑要充和,气血要通畅,就要求正气本身必须具备阴阳两种属性,动静两种状态。正气有阴阳,才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去对应阴阳不同的邪气。

比如寒邪入侵,就需要人体的阳气起而温煦;燥邪入侵,则需要阴气起而濡养。

正气动,谷气行,水津布,气血周流不息;正气静,五脏安,神得养,精气培补充盈。

我们下面看两则医案,来体会一下正气有失对于健康的影响。

▌ 病案1

张某,男,6岁。反复感冒1年余,加重3个月。面色白,鼻流清涕,咳嗽,食欲不振,大便偏干,舌淡,苔薄白,地图舌,脉弱无力。

此例是典型的气虚外感病。由于正气的不足,人体失去了抵御外邪的能力。这位小朋友的感冒并非 一直没有治好,而是刚刚把这一次的邪气驱赶出去,下一次的邪气跟着又进来了。正常状态下,我们的肌表是有卫气在防御的,就像城门有士兵把守,敌人就无法轻易地进入城里捣乱。现在士兵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无心抵御外邪;敌人通过城门如入无人之境,城里的百姓再想过太平安生的日子,自然就很困难了。

 

此外,这类患者也是属于典型的对西药抗生素不敏感的人群。上面这位小朋友,就是由于早期反复用抗生素输液无效,才找中医来求治的。

西医抗生素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所有进入城里的敌人全部杀光,疾病自然就被治好了。但现在的问题是,抗生素不会自己跑到敌人面前,直接将敌人消灭。

药物要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人体自身的气血,装载药物运行周身。期间发现某处隐藏着敌人的部队,抗生素再冲杀进去,将敌人铲除。但现在患者气虚,气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药物传送到全身。

失去人体本身的配合,不论药物有多先进,武器有多精良,也都难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中医学始终认为“病为本,工为标”,就是说,治疗疾病的关键不在医生,而在患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病案2

丁某,男,70岁。因患前列腺肥大合并急性尿潴留,于10日前在某医院行双侧睾丸切除,膀胱造口手术,术后情况良好。近3天自觉小腹下坠,小便涓滴不爽,小腹胀满,痛苦呻吟,坐立不安,捧腹屈背缓缓而行。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濡无力。

此例是典型的因气虚无力导致的癃闭(小便不通畅)。患者年事已高,又经手术伤及元气,正气不动,则水液不行。

就像大家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需要经过城市的排水系统来清理。而排水系统的通畅,有赖于自来水公司的工人来检修维护。现在工人因车祸造成重伤,无法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排水系统失去维护,生活污水无法排放,整个城市就会变得污秽不堪。人体的正气,就是推动体内水液代谢,维护排水系统的工人。

 

谈到动静,不由得想起中西文化对于养生的不同理解。

西方是崇尚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是西方追求健康生活的信念。中国是崇尚动静平衡的,中庸是最高的要求。所以西方人养生,注重跑步、登山;现代西方社会对于瑜伽的热捧,从一个角度看,是对自己过于动的文化,找到一些静的滋养。

 

而中国人养生,历来崇尚心静与形动的结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 无一不是主张心静为先,动作舒展的。

心静,意专,则五脏精神得以安养;活动,舒展,则气血得以畅达而不疲倦。

名医华佗谈养生时讲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我们的身体,需要经常进行活动,但活动不要太过剧烈,太过疲劳。适度的活动,可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气血的流通,保证身体不受疾病侵袭。就像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生锈一样。


美丽腰约-健康减肥不复胖,斩将追魂全在腰

脂肪瘤/结节患者的福音

罗大伦:孩子的这些疾病,很可能与家里的氛围相关

罗大伦笔下的传奇医家傅青主

【名医】罗大伦:石榴的神奇效用,你一定想不到

【经方】罗大伦:现代人耗神太多,身心太累,巧用"炙甘草汤"防止心脏偷停

罗大伦:一觉醒来更乏更累?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罗大伦:多数小儿肺部问题根源在脾胃

罗大伦:你一生气,肝就罢工,肝罢工了,后果很严重

罗大伦:瘀血的识别与调理方法

罗大伦:阴和阳之间 - 谈郁闷!

罗大伦|吃什么很重要!

经方的奥秘--罗大伦临证随笔

罗大伦:再谈老人去海南过冬的得与失

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附女性祛斑、调阴阳之法)

梁冬对话罗大伦《古代中医传奇》

罗大伦:国人十人中就有一位肾病患者?到底该怎么调理?

【名医】罗大伦:耳鸣到底该怎么办?

罗大伦:万字医书提炼出的五大名方,老年小孩女人病都管用

罗大伦:聊聊表里与阴阳

罗大伦:治愈百万人失眠的泡脚经方

干货 | 罗大伦:男人的“那件事儿”不行了该怎么办?

罗大伦:谈谈痛风病的神奇解决方案——乌鸡白凤丸

罗大伦:想要颜值高,舒肝很重要

罗大伦:现在敢吃肉的人,才是真正的勇敢

罗大伦:失眠?抑郁?两千年前的张仲景早有“神奇良方”

罗大伦:你的孩子为什么只吃肉不吃菜?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