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学必读:掌握药性,信手拈来皆治病

岐伯有道 2020-09-18



药性有寒热温凉,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药物的药性,处方时只是按照药物功效一味叠加,则难获奇效。在前文病例中使用大蒜,就是取其引气血下行的性能。气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


现代药学对药物的研究,喜欢从药物的成分入手进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软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却无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气血下行这一条来,为什么?这是药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有一味中药“井底泥”,又名“井底沙”,就是淤积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味甘而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妊娠热病,胎动不安;头风热窟,天泡疮,热疖。

 

小儿热疖,井底泥敷其四围(《千金方》),泥热后再换鲜泥,几次就好了。

 

我们将“井底泥”晒干后再使用,还有效用吗?没有了!因为其寒性已经消散了!我们用它治病,用的就是其寒性。

 

不同井底的井底泥,可能成分各不一样,但其大寒之性是相同的。正因为其具有大寒之性,所以对于热性病效果好。如果按照现代的药学研究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研究其中有什么抗菌成分,我想很难有结果。

 

谈了这么多,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药性”远远比“药物的成分”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古人非常重视中药炮制的原因,因为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

 

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如黄柏原系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黄芩酒炒可增强上行清头目之热的作用。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作用于中焦,经盐炙后,可以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由此可见,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并非固定不变,可以通过炮制改变其作用趋向。

 

意识到药性的重要性,我们再来学中药,思路就会大大开阔,看病下药,也会活泼很多!治疗中只需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当升则用具有升发性的药物,当降则用具有降气、沉降性质的药物;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不会受现代研究思维的限制,不受其成分的局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走进了中医用药的大门,这才是“中医用药之秘”。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肝气郁结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气有些费力,严重者会有心慌,甚至胸闷的症状,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阳气需要肝气来升发,肝气郁结,升发不了,就会气短,就会胸闷!

 

通常运用柴胡等来升发郁结的肝气,症状就能立时缓解。

 

有一次刚好柴胡没货了,病号又是老熟人,我告诉她用生麦芽泡茶喝。病人疑惑了,生麦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吗?也能治疗胸闷?我费了很大劲才讲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最后给她包了一两生麦芽。第二天见面她就说,生麦芽用得好,胸不闷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生麦芽具有升发的作用。那么患者因肝气郁结,肝气不疏所致疾病,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可以使用?其实只要能够疏理肝气,升发肝气的药物都可以,比如薄荷

 

这就是药性的运用,掌握了药性,临床上遣方用药就轻松自如了。

 

现在的《中药学》教材中,中药是按照功能分类的,比如麻黄归于辛温解表药,薄荷归于辛凉解表药,麦芽归于消食药……

 

这样对不对呢?也对!对于初学中药的人而言,很容易明白药物的大体功效,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模式学习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药治疗什么病”

 

但这与“什么病用什么药”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只是颠倒顺序,但却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首先得明白每个士兵的特点,每种武器的特点,但仅仅知道这些并不一定会打仗。你只有在战场中熟练运用你的士兵,利用现有的武器,针对目前的战役,组织最适合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你知道了“什么药治疗什么病”,只能说明你书读到位了,书上的东西你记住了,但这是不够的,你还得更进一步明白,如何针对疾病来用药。


本文摘自余浩、郑黎编著《医间道》




人体的气机运行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有升降浮沉之分。
升与浮、沉与降功能相近,为您方便使用和掌握,中医通常将“升浮”或“沉降”并称,这就是中药作用的两大主趋向。
升降、浮沉--升浮。升是上升,升提的意思,指药物具有升提功能;浮指药物具有轻浮、上行发散的功能。
升降、浮沉--沉降。降指药物具有下降、降逆的功能;沉指药物具有沉重、下行泄利的功能。
中药的升降浮沉通常与药物的性味、质地有关。



中药之行走步调:升降浮沉论药性



光知道一个药的作用和性质还不够,


还得明白它的“行走步调”。


中药很独特,就像人一样,有它自己的行走方式 。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到底它的行走方式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又有哪些不同的行走方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药也与此类似。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归经的问题。


药性,大家都很重视,但药的走向大家都不是太重视,或是一到运用的时候就忘了,这大大影响了用药的效果。

 

1


—— 升降浮沉 ——



不同的药走向不同。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所以你要根据病位,根据邪气的出入来选择用药。


怎么把握药的升降浮沉呢?靠死记硬背当然不行。明白了它的道理,自然就记住了。


很多药,药名本身就体现了升降浮沉。比如升麻,肯定是往上升的;沉香它肯定是往下沉的。沉香就是沉香木,一般的木头都浮于水,唯独沉香木,扔到水里会下沉,用于人体它也会往下沉,它能降气。


我们必须非常注意中医里的药名、方名、穴位名称,其中都含有很多密码,可以去破解。


植物类药,我们可以看它长在植物哪个部位,以确定其性质和走向。


2


——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 ——



花和叶是升散的,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它是散的;叶子上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这也是在散。用于人体也有升散的作用。抓过感冒药的人应该都知道,经常是一个方子,药味不多,药量也不大,但是抓回来却是一大包,以花和叶居多,质地都是非常轻的,因为要取它的升散之性,来发散掉我们体表的邪气。花叶升散,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的。


凡子必降。植物的种子,比如莱菔子、五味子、白芥子、车前子、川楝子等,种子在枝头成熟了以后,都要掉到地上,才能生根发芽,这就是在往下降。作用于人体,它也有下降的作用。还有比如桃仁、杏仁、柏子仁、酸枣仁,他们不但是种子而且还有很明显的油性,所以能润下,润肠通便。这些种子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偏温。没有温热,它哪有力量发芽呢?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蔓荆子就是往上升的,而且性凉,它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3


——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



植物的枝丫就会走人体的四肢。我们可以说,他们同气相求。比如桂枝、桑枝、紫苏旁枝,都是走四肢的。像胳膊痛,手指发麻,引经药可用桑枝,如果因为受寒较深,也可以加桂枝;如果只是因为临时受了一点寒,用紫苏旁枝和桑枝就可以了。


梗,就是植物的中间的梗子,也叫主茎。养料要通过茎从根部往上输送;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能量,输送到根部去储藏,也要通过茎。所以说,茎是能升能降的。我们经常说的紫苏梗、藿香梗,在人体内,能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4


—— 根分三部 ——



根部入药要复杂一点。靠上部的根,主要往上面的植株输送养料,它偏往上走;靠下部的根须,是要往下扎的,它的性质偏往下走,治下焦的病;至于中间的那一截根,就是守中的,治中焦的病。比如当归,按上中下的部位,可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当归头上行而活血,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现在大家用根都不是太分明了,整个根都放在一块用了。


当然,现在用芦和用须还是有讲究的。


芦在根的最上方,是植物根和茎的交会处,比如说人参有一个参芦。芦是一心向上升的,因为根的养料在芦这里往整个植物上输送,芦也就具有了很强的上升的作用,甚至能够引发呕吐。我们在用根部的药的时候,一般都把芦去掉。像人参这样比较珍贵的药材,我们舍不得扔掉它的芦,又因为它有很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就留下来,遇到体质比较虚的人,上焦有邪,你想让他吐一下,又不敢用那些峻烈的催吐药,就用参芦。


根须在根的最下方,它使劲往下走,往土里钻,所以又有攻破作用。比如甘草,你要是用它来调和诸药,又不想让他过于固守中焦,就可以用甘草梢,他会往下走得快一点;再比如小便带血,小便刺痛,一般也会用甘草梢。甘草梢能走阴茎,走尿道,有清利的作用。


5


—— 药物走向的其它判定方法 ——



此外,植物的节则走人体的关节,皮则走人体体表,心则入心,络则通络,藤则上行,刺则刺破……这都需要我们格物致知,观察这个药的本身。


金石、介类药,即金属、矿物、化石、贝壳之类。这些药都很重,药只要重就会往下走,这是它们的基本走向。


还有动物药,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它跟人体血肉同气相求,对人体的作用就会非常明显,它能峻补不足,搜剔顽邪。人体有虚,用它可以很峻猛地给你补一下。比如说鹿茸,是峻补真阳的;龟板,是大补真阴的。还有鹿筋,保健品店里买的蛤蚧、鹿鞭等,都是用来峻补人体的。当你需要补的时候可以补,不需要补的时候用了反而会过犹不及。


人体有非常顽固的邪气时,一般的药攻不下来,可以用动物药,尤其是虫类药来搜剔。一块骨头,啃完了,上面还剩一些碎肉,咱们怎么啃也啃不下来,有的在缝隙里,剔也剔不下来,扔在地上,很多蚂蚁爬上去了,开始吃骨头上面的肉,很快骨头就被啃得光溜溜了,这就是虫类的搜剔功能。虫类的药也会钻到人体筋骨的缝隙里,把一些顽固的风寒湿邪,像从骨头上搜剔筋肉一样剔除,从而达到很好的祛邪的效果。


但是,咱们不要轻易用虫类的药。医者是救人的,是拯救众生生命的,不能因为救一个人而杀害更多的众生。当用则用,不必用时,就千万别滥用。这是医家必须具有的一种情怀。动不动就用虫类药,不算本事。中药也称本草,而不称本虫,其实也是在提示大家尽量用植物类的药,虫类的药不要滥用。


6


—— 入气入血解 ——



虫类药也是有入气分入血分之区别。叶天士比较善于用虫类的药,他总结说:“有血者入血,无血者入气。”有的虫子有血,有的虫子没有血。比如说一只蚂蚁,你把它拈死,就没有红色的血。当然从生物学意义上你可以说它有血,它的血可以是其它颜色,但是它没有红色,在中医里面就叫无血,这样的虫子入药就往往走气分。知了死了以后,你把它剥开,看不到红色的,知了没有血,蛇则肯定有血。所以蝉蜕就走气分,蛇蜕就走血分。咱们自己就能看出来。


其它的药也是如此。红色的入血分,青色的以入气分为主。紫苏叶一面是红的一面是绿色,还有的叶子春天夏天是绿的,到了秋天的时候成红的了。这说明它一定能沟通气血。或者说当它青的时候采就入气分为主,红的时候采就以入血分为主。但你不管什么时候采,因为它在红和绿之间的变化比较快,它肯定是能沟通气血的。


7


—— 有规律就有例外 ——



当然,有规矩就有特权,有规律就有例外,凡事没有绝对。


比如红花是红色的,入血分,这是规律;金银花不是红的,所以入气分,这也是规律;但金银花也入血分,这又另当别论。


再比如,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药,它肯定要入血分。三七是什么颜色?它外表是灰白色或是黄色的,里面则是墨绿色的,而且很坚硬。没听说它是红色的,但是依然走血分。

 

8


—— 药的行走速度 ——



药的行走也有速度。有的药走得快,有的药走得慢;有的药是走而不守,有的药是守而不走。


比如大黄,它在人体内走得非常快,从来不停留,就像关公过五关斩六将那样,那就叫做走而不守,从东岭关到黄河渡口,他不会占领了哪个关就守在那儿不走了,这味药下肚会迅速从上往下通,夺关斩将而出。


有的药则是守而不走,喝下去了以后走得特别慢,甚至会在在某个地方守一阵子。比如甘草。其实很多甘甜的药都喜欢守;而很多苦药,它都走得相对快一些。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黄连走得就慢。黄连、甘草都是守而不走的。尤其是小剂量的甘草,它走得尤其慢。


这些药怎么配伍呢?要相互牵引。就好比两个人,如果他们都是急性子,会互相催促着赶紧走,大黄和芒硝在一起就是这样,喝下去了马上就要大便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厚朴、枳实这两个下行的药,它们就走得更快了,这就是大承气汤。有时候我们并不想让他们走得那么快,拉肚子拉的太厉害了,人会受不了。这时候可以配点甘草,它走得就慢了,走得慢了,它们就会在路上把涤荡污浊的工作做得更细。这就是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来牵制大黄和芒硝。大黄和芒硝要走,甘草不走,怎么办?我等你一会儿,大黄和芒硝行走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当然也不会太慢,甘草想守在这里,大黄和芒硝说“我们走了,你怎么不走啊?”甘草只好说:“你们走我也走吧,你们等我一会儿。”



文源:鼎艾衡康


降下药之研究

以言乎降,则芒硝、大黄、巴豆、麻油、蓖麻子、葶苈、杏仁、枳、厚朴、陈皮、槟榔、沉香、茄楠、薏苡、泽泻、车前、茯苓、射干、贝母、旋覆、木香、楂核、橘核、荔枝核等,或降而收散,或降而攻破,或降而渗利,或入血分,或入气分,亦可议焉。


大抵降者皆得地之味,味者其降速,味薄者其降缓,而合之性质又有轻重之别。


芒硝味咸,能软坚,下气分之热,以其得水之阴味,而未得水中阳气,故降而不升。


葶苈有油,味辛与巴豆相似,性苦又与大黄相似,是一物而寓二者之性,故大泻肺中之痰饮脓血,性极速降。苦杏仁亦有油,但得苦味而无辛烈,则降而不急矣。


再观所入脏腑,葶苈、杏仁色白入肺,枳壳、厚朴木质入脾。陈皮辛香,故能上达于肺。枳壳不辛香,则不走肺。厚朴辛香,而其气太沉,则亦不走肺。

大黄苦寒,得地火之阴味,则能退火,专下血分之结,而与芒硝不同。


然巴豆辛热,与大黄相反,亦主攻下,则油滑之用非辛热之力。凡食麻油、蓖麻子,皆能滑利,下大便。但麻油不热,则其行缓,不辛,则气不走窜,故下大便缓;蓖麻子味辛气温,是有气以行其油滑之性,故其行速。巴豆与麻油、蓖麻同一滑性,而大辛则烈,大热则悍,以悍烈行其滑利,故剽劫不留。


沉香木能沉水,味又苦降,又有香气行之,故性能降气。茄楠香而味甘,则与沉香有别,故茄楠之气能升散,而沉香之气专下降,服茄楠则噫气,服沉香则失气,一甘一苦,升降又殊。


槟榔为木之子,其性多沉,故治小腹疝气。


夫降而降者,味必苦,质必重;降而散者,味必辛,气必香;降而渗利者,味必淡,气必薄。故苡仁、泽泻、车前、茯苓皆味淡气薄,不能行在上之清窍,而行下窍以利小便矣。


至于降气,更须分三焦。


盖降药虽沉,未有不由上焦而下者,故赭石能从上焦以坠镇,槟榔能兼利胸膈。大抵气味重且速者,直达下焦而不能兼利上焦;气味轻且缓者,皆能降利上焦。葶苈泻肺;杏仁利肺;射干微苦,利喉中痰;厚朴花性轻,利膈上气;川贝母性平,利胸肺之痰气;旋覆质轻,润肺降痰;陈皮气味,不重不轻,故可降上焦,可降中焦;唯木香气浮味沉,上中下三焦皆理。


他如性之重者,如橘核、楂核、荔枝核,皆专治下焦之气;性之速者,如大黄、巴豆、牛膝,则直走下焦。


升浮药之研究

《内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故药之本于阳者以气为主,而上行外达,升而气浮,能走上焦,以发表;本于阴者以味为主,而内行下达,降而气沉,能达下焦,以行里。此升降浮沉之所由来也。


然薄荷、辛夷、麻黄、桂枝、生姜、柴胡、白头翁、升麻、菊花、连翘、银花、苍耳子、青蒿、炉甘石、海浮石皆升浮之品,而其用各异,不可不辨。

薄荷、辛夷同一辛味,气皆轻清而形态不同。薄荷、细辛丛生,不止一茎,故能四散,又能升散颠顶。辛夷生于树梢,花朵尖锐向上,故专主上达,散脑与鼻孔之风寒。


桂枝辛味较厚,斯入血分,散血脉肌肉中之风寒。


麻黄虽一茎直上,而其草丛生,与薄荷相近,故能上升,又能外散。唯薄荷得天气之轻扬而味辛,兼得地气,故亦入血分。若麻黄则茎空,直连而上,且无火味,纯得轻扬之气,故专主气分,透达周身上下之皮毛。


生姜土中之根,辛味独胜,则兼能降气,虽其气升散,而与麻、桂之纯升者不同。


升麻味甘,能升脾胃之气,则因根中有孔道,引水气上达于苗。然不似柴胡系苗叶,遂无四散之性。


柴胡、白头翁皆一茎直上,花皆清香,故能升发郁结。唯白头翁无风独摇,有风不动,采于秋月,得金木交合之气,故从肺金以达风木之气,功在升举后重而止痢疾。柴胡一茎直上,采于夏月,得水木之气味,故从中土以达木火之气,功在透胸前之结。


若青蒿、苍耳,皆不辛散而能主散者,则青蒿枝叶四散而味苦,遂能散火,苍耳轻扬有芒,遂能散风。


银花、连翘、甘菊味清而质轻,故能升清气,清上焦头目之热然无辛散之气,故不主散。


炉甘石、海浮石质皆轻浮,然究系实体,沉中之浮,故不能达表上颠,而只能散肺胃痰火之结。


凡此皆举其浅显者,苟能神而明之,—隅三反,进乎境矣!


此同而不同之点,全在体认。此类得之,最宜留意。




附:药物升降沉浮释义与发挥: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肌体上下表里的作用趋向而言。与病位(疾病部位)相应,与病势(疾病趋势)相对。疾病表现复杂多样,除了寒热虚实等不同病性外,病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不同,病势有向上向下向外向里的区别,病位在上,表现在头面,上肢,胸膈等,如头痛,牙痛,目赤肿痛,肩臂痹痛;病位在下,表现在下肢,腰腹,前后阴,如下肢软痿,腰腿痹痛,阴痒阴挻,大便秘结等;病位在表,指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等;病位在里,指发热不在寒,或四肢厥冷,脉沉等里症。病势向下,如泻痢,脱肛,崩漏,遗精等下陷病症;病势向外,如自汗盗汗,斑疹等;病势向内,如表邪不解,欲向内传,或疹毒内陷等。


一、升降沉浮的作用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外行发散之意,沉是内行泄利之意。升浮药物一般主上行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等作用,如升麻,葛根能升举阳气;麻黄苏叶能发汗解表;防风,独活祛风除湿;吴茱萸,高良姜能温中散寒;常山,黎芦能涌吐痰涎等。沉降药物一般主下行和向内,具有潜阳,降逆,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如牡蛎,石决明,能平肝潜阳;苏子,杏仁能降气平喘;石膏,黄连能清热泻火;泽泻,木通能利水渗湿;大黄,芒硝能泻热通便等;总之升浮药物可用于病位在上在表,病势向内或下陷的病症;沉降药物,可用于病位在下在里,病势向外或上逆的病位。

二、升降浮沉的临床应用
正确掌握升降浮沉药性,针对病位与病势,使药物作用直达病所,或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取得更好效果。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又是临床用药原则之一。因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差别,在治疗上就需针对病情选用药物。病邪在上在表的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受风寒之表症,当用麻黄、紫苏等升浮药,以散风寒,而不能用麻黄根,浮小麦收敛止汗药。病邪在下的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肠燥便闭的里实症,当用大黄,枳实等沉降药,以攻里通便,而不宜用肉豆蔻,诃子之类涩肠止泻药,不宜用发表药。若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而致的
头痛头胀,头晕目眩,当用石决明,牡蛎,龙胆草,牛七等沉降药,以清热降火,平肝潜阳;若病势下陷者,而致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当用黄芪,炙甘草,升麻,柴胡等升浮药以补中益气,升举阳所气。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导致不良后果。如肝阳上亢之头痛,若用升浮药治疗是肝阳升而无制,易引起痉厥之症;脾气下陷之久泻,若用沉降药治疗,则下陷更甚,必导致洞泄不止。从上述可知应用升降浮沉的理论指导用药时,应注意辨别分析病位与病势两个方面,一是顺着病位,一是逆着病势,用药与病势对立,以制止病势的发展,所以药物升降浮沉的理论,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实践。

三、升降浮沉的理论依据
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之一。如因外邪束肺,肺气失宣的咳嗽,当用浮升药,以发散外邪,宣扬肺气,如麻黄,桔梗等,可见麻黄、桔梗具有升浮作用,若肺虚久咳当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等药性沉降的中药来治疗。这说明升降浮沉理论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逐步探索出来的。
??根据药物的性味,每一种药都具有性味两个方面。但性味不同的药物,其作用显着不同,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的作用,如麻黄能发散肺气,桂枝能发汗解肌,防风能祛风解表,黄芪能益气升阳;凡味苦酸咸,性寒凉的药物,大都具有沉降的作用,如大黄苦寒攻下之要药,龙胆草长于清泻肝胆经实火,枳实为破气散结之要药,生石膏主清肺胃气分实热等。《内经》云:“阳为气,阴为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根据药物的质地,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不同。一般来说,与药物质地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凡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都能升浮,如菊花,辛夷,苏叶,桑叶,蝉衣,荆芥等,凡矿石,贝壳,果实,种子,根茎及质重的药物,大都能沉降,如朱砂,磁石,牡蛎,山楂,石决明,槟榔,苏子,葶苈子,黄连,牛七等。但上述相对而言,而也不是绝对的。如诸花皆升,但芫花,旋复花沉降;诸子皆降,但蔓荆子,大力子升浮,苍耳子也升浮;又如苏子辛温,沉香辛温,芳香应为升浮,但因其质重而降。以上说明药物一般规律性中各有其特性。

四、升降浮沉的转化
中药的升降浮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看成一成不变,便不能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影响药物作用趋向的因素有下列几方面。
1、个别药在大队群药中其作用能随之改变。如个别升浮药伍于大队沉降药中随之沉降;个别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随之升浮。这说明药物通过配伍,可改变它的作用趋势。
2、某此药物能引导药物作的趋向。如桔梗,能载药上浮,引导有关药物滑浮,在普济消毒饮中,桔梗既能清利咽喉,又能载药上行以治大头瘟;又如牛七引药下行,在镇肝熄风汤中,牛七能引火引血下行。
3、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改变其作用趋附向。如李时珍说:“升者引之盛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如黄柏长于治下焦之热,经酒制后,作用向上,谓之升浮,兼清上焦之热。又如砂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经盐制后,可以下行治小便频数。因此升降浮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酒制则升,姜制则浮,醋制则沉,盐制则降,这是通过炮制而转化的。《本草纲目》云:“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升者引之以盛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在物,也在人也。”

脂肪瘤/结节患者的福音

市面上唯一一款食品级气血双补的调理品

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和百首方剂

只加了一味药,就治好了肝硬化

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张锡纯)

揭开中药调剂的秘密

一读就懂的中药采集炮制法

【美颜】中药减肥滋补方

如何看待中药的排邪反应?(董洪涛)

这些中药养在家里,美观又养生(中药种植)

过目不忘学中药:图文并茂的实用中药讲解来袭~

各种皮肤病的中药外治法,必备收藏

精华中的精华:老中医不想告诉你的秘密、凭脉用药漫谈

【真实案例】13岁女孩像蛇一样爬行,生吃活鸡!各大医院检查正常,中药、针灸治愈

各种皮肤病的中药外治法,必备收藏

四味中药助你"减赘肉"(减肥)

西药比中药毒上一百倍,谨慎服用!

用好中成药,也是名副其实的好医生!

没文化真可怕,99.9%的人都会读错的中药

常用中药鉴别,再也不怕奸商了

收藏!常见的儿童用药禁忌汇总(西药/中药)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中药的十大“主帅”(吴佩衡)

怎样使用常见的各种中成药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的81味药

中药煎煮与服法图解(值得收藏)

以身试药丨我在中药界当“卧底”的经历

中药是怎么治病的?(通俗易懂)

胡希恕治疗颈椎痛、腰椎痛、关节痛的方药大法(干货)!

阳光为什么可以成为治病“良药”?

民间中医大声疾呼:糖尿病不需要终身服药!

家有父母,常服五药家有父母,常服五药

治胆结石方,药少量轻,有出奇制胜之妙,疗效满意

中医药危机:中药太假?还是骗子太多?

中医药走进美国主流社会

腰间盘突出、脂肪肝,我吃了两年药没用,做了一件事好了

小儿脾胃病,有这些常用中成药

一味许多人不知道的闭经治疗药

母亲哺乳期间,切莫生气,否则就会伤害孩子!

她出身书香门第,19岁嫁富商,生8女5男,40岁守寡,培养13位博士,成为传奇母亲!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中医博士刘力红教你不用花钱的治病方法

彭鑫中医博士【不花一分钱对癌症康复有帮助的建议】

量子医学 VS 中医理念

中医博士刘力红:告诉你“疾”和“病”有什么不一样!

疾病的根源 - 中医精髓

中医博士刘力红:中医是如何认识健康与疾病的

中医无绝症(深度好文)

走近中医,才明白人这辈子到底该何去何从才是安好!

中医认为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大师李可讲阴阳)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