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的鸳鸯锅,一定会长这个样子么?
这是达叔的第634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西安易老,上海难封 ,达婶一边看,一边皱眉头问,你这货,算不算是在蹭热点?
达叔说,我要是真的想蹭,应该站出来,和他们一起骂张文宏,这个时间点,破鼓万人捶。
人们的爱好,只有两件事:封神 与 毁神。
把你捧得高高的,再把你摔得惨惨的,两个场景,都天然具有眼球效应。
能做到,别人吹、舔、跪的时候,我们不往前凑;别人落井下石的时候,我们不去吐口水,就算是一个合格的人了。
在全国人面前,上海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就像一个美女一样。
既令人心生羡慕,想要拥有,又得不到,就想毁了它,抓到一个机会,就骂她是个荡妇,平时的端庄、洋气,都是装的。
这种论调,在1980s年代的伤痕文学、王小波等人的文章里,随处可见。
人性,极其幽暗。
当然,没看过伤痕文学的年轻人,在部分成人社区里,也能看到类似的心态。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1
上篇文章,决策者与过去的高福利时代,后半部分,写了一个故事,讲中国的单位,到底有多大。
举了一个例子,首钢集团,把旗下的一个财务公司拆出来,成立了华夏银行。
这个故事,把很多读者,给震惊了,说在之前,从来没有想过。
达叔一年半前,写 JJ#21 纸币阴影下 ,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写:与黄金脱钩的纸币时代,太短暂,以至于太多人,认不清它的本质。
换到银行业里,也是如此。
达叔来问一句,中国人民银行,我们今天,印在人民币上的央行,是什么时候成为央行的?
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人,估计也从来没有思考过。
达叔先放一张图,大家猜一下。
答案是:1984年1月。
达叔的读者,绝大部分都是35-45岁之间的群体,也就是说,中国央行的年纪,也只有38岁。
甚至,比你的年纪都小,是不是从来没想过?
中国人民银行,是怎么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把1949年之前存在的政府银行、私人银行,进行了国有化,合并之后的产物。
但是,在1949-1978年之间,中国人民银行不仅不是央行,而且连部级单位都算不上。
只是隶属于财政部的一个部门。
其他的银行呢?
在这期间,农行、中行、建行,在行政单位上,又是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子部门。
那现在的宇宙行,中国工商银行呢?
它在哪?
还没出生。
从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农行、建行、中行,从中国人民银行里独立出来,自己开展业务。
又过了5年,198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被命名为中国的央行。
在这个时间点,中国人民银行把原来的商业银行业务,拆分出来,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
也就是说,在达叔的众多读者里,38岁以上的人,比央行、工行的年纪都大。
这说明什么?
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在中国,都是近期才发生的。
我们见到的一切庞大金融机构,都是30多年来,重建的。
而真正发展起来,是又过了14年。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ZF向四大商业银行,注入2700亿作为准备金,又成立四家资管公司,处理不良资产。
随后,才稍微健康点,发展起来的。
至今,24年。
比这个账号的绝大部门读者,年纪都小。
全球纸币脱离黄金,至今50年。
中国央行成立,至今38年。
中国稍微健康点的金融体系,至今24年。
因为发展的太快、成长的太大,被当成了理所当然。
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后人再看我们这个时代,才可能意识到,什么叫惊涛骇浪,什么叫大时代。
都被我们这代人,给遇上了。
2
最近,在上海,很多人开始吐槽,上海搞了一个鸳鸯锅。
在看笑话之余,懂城市规划的人,不禁要问,这个鸳鸯锅,长成这个样子,是必然还是偶然?
今天的浦东、陆家嘴,全世界都知道,成为了中国每个城市,建新城的对标对象,也成了上海在全球电影里的名片。
甚至,在《让子弹飞》里,最后一句台词: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那么,发展浦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发展浦东,是一个必然么?
并不是。
梳理上海历史的,都知道,原来这里是租界,有法租界、公共租界之类的,但这个时期的上海,是很小的。
等这些租界,全都收回来的时候,是谁收的?
民国时期。
当时的规划,想把上海的市中心,放在哪里?
杨浦区。
达叔当年,在这块地方上学,骑个自行车,看到的路名,都是国定路、政立路、政民路、黄兴路之类的。
一看这名字,就和其他的路名,不一样,回去一查,果然有故事。
1929年,民国时期,想把上海市政府、市中心放在杨浦区,为此搞了一个大上海计划。
在五角场,弄了各种江湾体育场、上海市政府大楼(现在在上海体育学院里),市立图书馆等。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后来的日军侵华,上海的鸳鸯锅,应该长这个样子:
那么,咱们不说这么久远的鸳鸯锅。
换一个最近的锅底。
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重新讨论上海的发展,一定是现在这样的发展规划么?
也并不是。
3
在1980年代。
对究竟是开发浦东,还是开发其他地方,在决策界、学术界,甚至上海本地,都是有争论的。
四个方案:
北上、南下、西移、东进。
北上,基本就是民国的那个方案,发展杨浦,也就是现在的东外滩、五角场、新江湾城;
西移,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大虹桥战略,链接江浙沪,长三角一体化;
东进,就是发展浦东,也就是目前鸳鸯锅的模式;
南下,是发展金山。
这个套路,除了韩寒的投资海景房理论,还有一个人,就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就力主开发金山,并且给出了理由。
在这4个方案里,只有东进,开发浦东,你才能看到今天的鸳鸯锅。
除此之外,剩下的3个方案,锅的摆放,都是不一样的。
那上海鸳鸯锅里,另一半的锅,浦东是什么时候,开始搞开发的?
1990年。
口号是,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今天,这个口号完成了么?
基本上算是完成了。
耗时30多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很多楼市的大V,劝部分新手,买新区要谨慎。
因为新区的确好,一切都是新的,有操盘手,价格稳步向上,但是操盘一个新区,需要多少年?
浦东,全国只有一个,集全国之力,上海之力,费了20多年的劲,才略有起色,到了30年,现在还有大片未开发区。
即使是发展了浦东,仍然出了大虹桥战略,仍然有市北高新区,仍然有北外滩、东外滩之类的问题。
在操盘手内部,各有各的心思。
一旦资源,不能集中,没有几十年的定义,搞一半,不搞了,像民国时期的杨浦一样,那就傻眼了。
再回首,已经过去了近百年,鸳鸯锅从南北摆放,变成了东西摆放。
从这个逻辑里,也能看出来,达叔之前强调,土地本身,并不值钱。
值钱的是,往这个块土地里,砸了多少钱,投了多少资源,土地上有多少权利,有多少价值。
上海的市政府,要是落在了五角场,那五角场的房价,大概率就是上海的天花板。
从这逻辑里,可以推导出,一般的城市里,如果你实在不会选房子,靠近ZF办公所在地,基本都是对的。
再换一个角度,看偶然性。
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1980年。
为啥选这4个地方?
中国边陲,远离北京;
广东、福建,有大量的华人华侨,在外面做生意,可以带钱回来搞。
现在大家觉得广东是GDP第一大省,放在全世界,快要能排进前十了。
但是在1980年,那个时间点,选了广东,看看当时的排名,台湾、香港、江苏、上海、山东、甚至辽宁,都能摁着广东打。
福建,更是排在接近垫底,24名。
那上海的浦东呢?
10年后,才又被想起来。
给的答案是:
“划特区的时候,有个失误,只从地理条件去考虑了,把上海给忘了。
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
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提前10年,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
再后来,就有了现在的浦东,和现在的鸳鸯锅。
所以,我们研究必然性,也要警惕偶然性,偶然性是命运的捉弄。
知识星球即将一周年,原价1288元,活动价888元,优惠截止时间2022年4月30日。续费用户活动价666元。
关注 达叔天演论,回复“变富”,可免费领一篇付费框架文章,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1、文末打赏68元,加左下二维码防失联,可领《2021达叔文集》,含十几篇被消失文章;
2、加入达叔的知识星球,医生、律师、医疗、房产、教师、投资人等,数千位专心赚钱的人,等你来链接,欢迎提交项目,达叔微天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