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要的是钱,不是客户

达叔一 达叔天演论 2023-02-09

这是达叔的第879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当经济不好时,摆摊改称烟火气,黄牛变成陪诊师,写在达叔的小号里,没关注过的,可以关注一下。

达叔在每一篇文章底部,都放了一个二维码,是用来链接读者用的,这个链接的作用,有两个:

1、防账号风险,防失联;

2、在业务上的合作

达叔每天3000字的文章,传递的各种思考和观念,只是流量的引子,而背后的业务合作,才是真正的目标。

于是,有一些读者加了微信问,怎么被拉黑了?

答案大概率是,你在后台叨叨叨的话,发太多了。

这里不争论任何观点,因为观点都是廉价的,还有教达叔怎么写作,要写什么话题,能不能发广告之类的,都是扯淡。

怎么可能听你的?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1


为什么作者会保持自己的节奏,而不会听读者的?

就如同微信之父张小龙说,每天有上千万的人,教我该怎么做微信,指手画脚的。

没法听。

因为你看这个文章才几天,你对这个产品的思考,才有多长时间,在深度上,才到了第几层?

大家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10年前,小米手机弄了个发烧友论坛,引导网友去论坛讨论、反馈问题等。

突然网友就炸过了,原来老子这么牛逼,还能给雷军提意见了?

激动坏了,没日没夜的去为了千把块钱的手机,和一群人争吵、讨论细节,而小米公司对这群人的评价、定位是:

DS

现在小米成熟了,甚至成功了,还天天那么热心经营早期的社群,听你的意见么?

不会了。

除了这个公司外,哪有什么公司,大张旗鼓的搞用户评价、反馈之类的?

都是意思一下,象征性的。

更多的是像苹果、网飞,闷头搞研发、搞创新,搞用户从来没见过,甚至没想过的东西。

甚至在文学、电影创作里,导演拍了一个电影,被影评人从不同角度,解读出了无数个版本,版本之间,甚至都是相互对立的。

导演也从来不下场,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

因为电影上映后,很快就会下映,他的工作是下一部电影在哪里,拍什么主题,拉什么样的投资,赚什么样的钱。

哪有闲工夫,和影评人打嘴仗

每一个争论,都是对作品热度的贡献,没有标准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大家随便说。

最多就是在宣发的时候,露个面,应付几句,说几句好听的,回答几个蠢问题。

有人觉得,今天的自己,会决定未来的自己,这是一种思考的角度,对不对?

非常对。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

站在未来,思考今天,今天是由明天决定的,我内心笃定自己未来一定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决定了今天要怎么做。

你生活在美国,从小就为做总统而准备着,你从小不会偷鸡摸狗、身上劣迹太多,因为你知道,自己早晚都要经受考验的。

这个思考的角度,也对。

换到写作、职场、投资里,逻辑是一样的。

是你想要达到的高度,而倒逼着你,今天、这个月、今年要做成什么样子,才会放过自己。

而在筛选的时候,也会做取舍。

比如,有个咨询公司的大佬,他的名言是什么?

我要的是钱,不是客户

如果客户账期很长,给他服务了,却收不到钱,会发生坏账,垫付很多资金,我要这样的客户,干什么?

服务的越多,死的越快。

他举了恒大供应商的例子。


2


这个角度,可能就是很多人,从来没想过的角度甚至第一次见到这个观点,会臊得慌,说不出口,不敢接受

而能理直气壮说出口的人,都是活的超级通透,和自己内心早已和解的家伙

这些观点,都是达叔原创的么?

不是。

有很多都是在看书、聊天、讨论的时候,听别人讲到,或者自己猛然想到的。

每天3000字中,某个观点,如果你非常喜欢,又不是达叔原创想出来的,达叔做了什么样的贡献?

传播这个观点

扩大了这个理念的可及性。

正如同,江湖上有一句话,科学远未普及。

这句话的背后是什么?

科学的原创性,已经完成了,某个理论已经成型、深度已经够了,甚至已经解开了某个问题。

但是,在传播性、影响力上,远远没有覆盖到足够多的人,而站在上帝视角,那些传播科学的人,重要性并不低于创造了科学的人

这个理论,你可以应用在政治、经济、医学、管理等各个领域。

很多机构比如咨询、大学、研究院、智库等,都是靠传播科学吃饭的,而不是从头造轮子。

那他传播这个观点,他就一定信这个观点么?

不一定。

在网剧《苏里南》里,只有上帝是清醒的,信徒都是糊涂的,神父的另一个身份是贩毒的。

他传播这个理论,最大的原因是,这个理论对他来说有用,用着趁手,能产生巨大价值而已。

这才是强者逻辑,赤裸裸的功利主义。

你在家里,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在家听父母的话,到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别和他人起冲突。

他在家里教育孩子,得罪几个人,做错几件事,没啥可怕的,一辈子活的委屈求全,战战兢兢才是最可怕的。

你说这两个观点,谁对?

都对。

本质就是,这两种观点,压根就不是同一路人,谁也别给谁建议。

你面对芯片被卡脖子,想的是尽快砸钱,把自己技术搞起来。

他想的招数可能是,派一群杀手、战斗群出去,把对方懂芯片的高科技人才,全部干掉。

我搞不成,大家都别搞,又拉回同一个水平线了

你看,都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关键就是在拼,谁的脑洞,足够大,有没有可执行性。

再比如,你是在北京,达叔在上海,咱俩之间的距离,是多远?

有人给的答案是,1200公里。

有人给的答案是,飞机2个小时。

还有人给的答案是,1000块钱。

这三个答案,对不对?

也都对。

1200公里,是物理上的距离,他看问题的角度是按路程算的;

2个小时,是时间上的距离,他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按照时间来算的,你朋友问去某地多远?你也会说开车1个小时。

1000块钱,是金钱上的距离,你从上海到北京,整个交通费用加起来,大概是1000块钱,这也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你说哪个对?

也是都对。

哪怕是衡量距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可以有≥3个以上的角度,问题是你脑海中,更看重哪个维度。


3


那达叔写前面这几个维度,想表达什么?

想研究一个问题,要尽量多看一些维度,比如,在知识星球里,有人问怎么学经济学。

达叔给的回复是:

问题中具体提到了哪些人,哪些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看问题的框架。

知道至少同一个事,有不同流派的人,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不至于,完全被其中一个流派,给带跑偏了。

我们这个超级组织的管理层,是实用主义者,已经基本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禁锢,在具体操作上,都是工具,都可以拿来用。

目的,只有两个,发展和稳定。

如果把所有经济领域的书籍,理论研究清楚了,就会发现背后思考的逻辑,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展现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德行。

那不同流派,分析框架的本质争论是什么?

生产要素怎么分配,怎么利用。

放在具体的我们这个框架里,早期生产要素,最重要的就是人、就是土地,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向国际市场主要提供的,就是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那么所有的经济学讨论,都是围绕两个话题:

1、人怎么用

2、土地怎么分

人怎么分,就演化出了户籍制度、农民工、农民、工人、白领、蓝领、金领、不同产业从业者,什么样的人进入什么样的城市等等;

土地怎么分,就衍生出分税制、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各种工业园、招商引资、转移支付等等细节。

而争论的每一个制度、政策、理论,都是围绕生产要素如何分配展开,除了人、地之外,又增加了资本、技术等。

所以,看这些百花齐放的理论,几乎每一个都能自圆其说,你要是掉进去了,自己爬不出来,就尴尬了。

在互联网里,有一个人叫胡锡进,很多人喷他是“胡编”、“胡叼盘”,达叔虽然不赞同这种行为,但是看到这种生存策略,本能的反应,是充满好奇。

这种人,是如何做到与自己内心和解的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个体,都代表着一群人的心理,而这群人大概率规模有百万、千万级别的。

找到自己的基本盘,就能吃饱了。

关注达叔,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达叔新书,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购买一起《唤醒自己》


达叔星球推出4个项目:微天使投资+达叔编辑部+脱单项目+工作推荐,4400个慢慢变富的人,每多100人,涨价100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