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对话CSA联盟,深入了解Matter智能家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不客观实验室 Author 白桦 Patterson

作者白桦
邮箱wardzhou@pingwest.com
编译Patterson
邮箱zhangqn@pingwest.com
编者按:智能家居一直是出海的热门赛道。随着硬件能力的进步,软件生态的打造成为了行业持续发展的焦点。我们始终关注家居场景,以及中国智能硬件全球化的发展、变量与机会。发布刚满一年的“Matter协议”,正在成为影响智能家居生态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今年4月与IDC分析师进行了对话,聊了聊 Matter 对出海硬件厂商的机会和挑战。前不久,PingWest 英文站也与 Matter协议的倡导者—— CSA 联盟进行了独家采访,希望为读者与企业带来一手资讯。

距离 Matter 协议的首次发布刚刚过去一年的时间。
如果你不是智能家居领域的专家,也并非智能改造爱好者,可能对 “Matter 协议”的名号相对陌生。但在智能家居行业内,Matter 无疑具有开创性的重要地位。这份最初由亚马逊、苹果、谷歌以及连接标准联盟(Connectivity Standard Alliance,简称 CSA,原名为 Zigbee 联盟)共同发起的协议,现已获得了众多业界头部品牌的支持和认可。
简而言之,Matter 协议是一种智能家居设备之间的连接标准,它的独特点在于显著提高了不同品牌间的设备互通性,为各种设备类型需要配套特定的网关或 App 才能使用的窘境,提供了一种解决的可能性。
随着 Matter 即将迎来协议的再次更新,其支持的设备种类及功能将进一步扩展。那么,对于智能家居制造商来说,Matter 意味着什么?它在设备互通性上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准?以及,Matter 如何在未来指引智能家居行业的方向?
最近,PingWest 英文站有幸邀请到 CSA 联盟的总裁及 CEO Tobin Richardson 和董事会主席 Musa Unmehopa 进行了独家访谈,以下是经授权发布的访谈中文版内容。

一种跨生态互联的智能家居“黑科技”?

在任何技术领域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都会出现相应的类别划分和标准化需求,智能家居同样不能避免。
与所有与“智能”相关的电子产品和硬件一样,智能家居虽然听起来充满魅力,但对于新手而言,其背后的技术门槛和配置过程 可能并不那么“友好”。尽管市场上智能家居品牌和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从不缺少选择,但他们却经常发现不同品牌间的设备之间,需要经过繁琐的配置才能实现互通。
对于初次尝试此领域的消费者或“技术小白”来说,智能家居的学习和配置成本似乎有些高;对制造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而言,不同硬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产品开发和销售的瓶颈。
CSA 关于 Matter 协议的介绍。图源:CSA
在智能家居的世界里,每一项产品功能都有相应的硬件支撑,这些设备在同一个局域网下通过特定的通信技术(例如蓝牙、 Zigbee、Thread和Wi-Fi)紧密地连接,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但问题在于,这些硬件设备的品牌、各自所采用的通信协议并不相同,相应地,它们的功率能耗、网络稳定性和带宽也可能大相径庭。
市场中具备了一定产品能力的智能家居品牌,大都选择构建自己的平台生态,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的使用体验。这种方法与其说解决了问题,不如说是绕过这些问题,当用户需要设备在 Apple Home、Amazon Alexa 等不同生态系统下工作时,难题也就随之而来。为了打破这些生态间的壁垒,用户经常需要借助特定的网关或中枢,通常是智能音箱或是小型盒子,这使得硬件适配的难度增加。
这正是 Matter 协议尝试解决的问题。CSA 希望能为智能家居生产商和消费者设计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去简化设备间的适配和连接的流程,确保智能家居设备的跨生态运作更加顺畅。
联盟的 CEO Tobin 介绍:“大家可以将 Matter 协议理解为一种设备间的通信语言。这种语言能够极大地优化物联网(IoT)的应用,从而提升用户的整体体验。它为 IoT 设备提供了一种更简洁、高效的互通方式。”
Aqara 的智能家居系列产品和 Matter 协议的标志。图源:Aqara
在全球的智能家居品牌中,Apple、Amazon、Google、Samsung 和 LG 这些行业的领军企业,都是首批支持和采纳 Matter 协议的主流品牌。而涂鸦智能、Aqara、Signify、酷宅科技(易微联)和 Nanoleaf 等知名的国内智能家居配件生产商和解决方案提供者也纷纷响应,融入了这一新的行业标准。
从 CSA 的官方网站可以查阅到,目前已有将近1800个各式各样的智能家居平台、产品以及应用程序获得了Matter的认证资质。

协议之间“握手言和”,才是智能家居的未来

Matter 协议确实带来了统一的标准,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设备的连接方式本身就有着多种选择,用户可以Thread,Wi-Fi,或者通过 Matter Bridge方式来接入基于其他通信协议的设备。用户在购买设备时,往往需要仔细查看产品的包装或标签,以确定该设备采用了何种技术、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兼容。
以 Aqara 的新款门磁传感器为例,其标签上明确标注了“Matter-over-Thread”的字样,这告诉用户这一产品支持 Matter 协议,并可以通过 Thread 技术进行配备连接。
Thread 的原理演示图。图源:Eve
当你的需求是为低能耗设备寻找高稳定性的连接方案时,Zigbee 和 Thread 将成为你的首选。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支持同一网络下的设备互通。用更专业一些的表述,这两种技术都采用网状网络拓扑结构。
然而,在对比两者时,Thread 显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最显著的优点就是 Thread 能确保来自不同制造商的设备之间的互通性,而 Zigbee 往往限制设备只在特定品牌的网关内运作,这无疑给消费者的设备选择带来了一些限制。
如今,Thread 和 Zigbee 这两种技术在智能家居生态下共存发展,但关于“Thread 是否会在未来逐渐替代 Zigbee”这一议题,很多智能家居的爱好者和行业媒体已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预测。
提供 Zigbee 和 Wi-Fi 解决方案的品牌 Sonoff 的演示图。图源:Sonoff
在与我们的交谈中,Tobin 明确地表示在未来的智能家居领域,Matter 协议和 Zigbee 都将有它们独特的位置。这是由于现在许多的智能家居设备具备低功耗、有限的内存和CPU性能的特点,Zigbee 与这类设备非常适配。
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于 CSA 的许多成员已经在支持 Zigbee 的智能家居生态中,投入了超过十年的努力。这不仅意味着市场上支持 Zigbee 的产品数量庞大,而且在众多家庭中,已经部署和使用的设备也很可能支持这一协议。董事会主席 Musa 补充指出,CSA 正在努力研究如何使 Zigbee 更好地与 Matter 协议衔接,打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综合智能家居生态”。

制造商也是 Matter 协议的推动者

显然,在碎片化的智能家居生态中,Matter 协议让设备兼容性的前景更加乐观,但这种连接也不是完全顺畅。尤其是当 Matter 认证设备需要与不同品牌的设备或已经部署在家中的非 Matter 协议设备进行通信时,产品的互通性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以 Zigbee 的连接方式来举例,理论上它能够支持不同品牌设备之间的通信,在某些场景中也确实做到了这样的效果。部分 IKEA 和 YeeLight 的智能设备就可以通过小米的 Zigbee 中枢接入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中。
不过,即使这些 Zigbee 设备都可以通过 Matter 协议接入不同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中,但本质问题并没有被解决:由于缺乏跨网络的通信能力,用户最终需要为这些厂家的 Zigbee 配备多个网关,才凑起一套智能家居系统。所以,除非选用来自相同品牌的全套产品,否则大概率还是需要配备多个 Zigbee 中枢去实现设备间的互通,这增加了配置的难度和负担。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一些供应商采用的是非通用的 Zigbee 标准。如果一个网络中只有一个 Zigbee 网关,一旦掉线,网关连接的所有设备都会掉线。
Thread 虽然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但相对而言,这个问题似乎更易解决,至少它可以更容易地部署多个中枢(边界路由器)。例如,基于 Thread 的 HomeKit 更像是一个半封闭的生态系统,导致来自不同生态系统的 Thread 边界路由器(TBR)难以整合,每个设备可能都需要单独的网络配置。

作者通过多个 Thread 网络完成的智能家居配置。图源:Ward Zhou / PingWest

Tobin 指出,Matter 协议已经具备了融合来自不同供应商的生态系统的实力。但如何选择、是否为确保跨品牌设备的互通性而调整自己的 Zigbee 和 Thread 方案,最终仍然是由各个联盟成员自主决定的事情。

崭露头角的新行业标准

目前,CSA 与其成员们紧密协作,预计每年春秋各推出一次更新,使得协议能够支持更为多样化的功能和更广泛的设备类型。今年早些时候,CSA 推出了 Matter 1.1 版本,此次更新主要围绕对协议内容的优化和存在问题的修复进行。
Matter 1.1 规格发布。图源:CSA
针对下次更新的核心内容,Tobin 和 Musa 表达了一致的态度。Musa 表示:“团队正全力以赴,通过引入新的设备来拓宽我们当前支持的范围,同时也不停地在现有的基础上,探索功能的创新和增强。
Tobin 则进一步强调 CSA 联盟将不仅致力于问题修复,还在于引入更多新的设备和功能。他相信敏捷开发和持续改进的策略能加快 Matter 协议的市场部署节奏,这一效果也确实被行业内的其他组织证实。
关于像 Apple HomeKit 的自适应调光这样的独家功能,Tobin 表示 Matter 协议着重于为整个行业带来标准化的参考,但同时确保产品功能间的均衡。作为一个以成员为驱动力的联盟组织,CSA 可以决定在未来版本中将哪些已经存在于多个平台上的功能,纳入其标准化的范围。
Matter 协议所取得的地位和认可,正是基于它在多种智能家居生态中提供了一个保证互通性的桥梁,让联盟成员能够融合各自的独特创新,同时维持各自产品的独特性。Tobin 再次补充道,任何关于产品调整的最终决策都应当由联盟成员自主决定。
据了解,Matter 将在今年秋季推出第二次版本更新,并预计公布新引入的设备规范。Tobin 透露,Matter 1.2 版本目前正在测试阶段,而对于 1.3 版的特性,将在十月初敲定方案后开启测试。他预期,在 Matter 协议发布的一到三年内,智能家居新产品和设备数量将会大幅增长,“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的联盟成员将对哪种方案对他们而言更加合适,有判断和选择权。”

确保 Matter 认证的高效和质量

在智能家居行业中,每一个标准都需要经过从概念设计到终端产品认证的全过程。对于 Matter 协议来说,这也不例外。
在进行认证过程中,CSA 联盟为制造商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支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开源代码、在线测试工具和教育培训。这样的支持确保了产品在经过指定实验室的检测后,可以获得 CSA 联盟的正式认证。此外,Tobin 提到,为了确保测试工具都已准备就绪且功能完好,都需经过多轮验证后与标准更新一起发布
并且,除了提供 Matter 认证的支持,CSA 还会要求成员取得 Wi-Fi 和 Thread 的相应认证,因为这两种认证都是 Matter 认证的前置要求。即便是那些并非 CSA 联盟的成员公司,Tobin 也强调,它们可以通过访问并使用由联盟提供的代码和在线工具,如软件开发套件等,为获取 Matter 认证做足准备。
Musa 补充道,一旦产品获得了 Matter 认证,那么其在申请例如 HomeKit 或 Amazon 等其他认证时将会更加轻松。
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获得 Matter 认证,企业必须首先成为 CSA 联盟的正式成员,这自然也伴随着相应的会员费。目前,CSA的会员费结构分为四个等级,前三个等级的正式成员年费从 7000 美元到105,000 美元不等,这对于一些智能家居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此,Tobin 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表示,联盟正在探索可能的方法来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保证服务和认证过程的质量

协议在国内进展稍有迟滞

尽管中国的很多智能家居制造商已经投身于 Matter 协议并取得了相应的认证,但它们在国内的表现似乎并不如在海外市场那样活跃。
多家中国品牌正纷纷在全球范围推出支持 Matter 协议的产品,但这一热潮在国内仍然冷清。我们目前能够在国内市场上看到的,仅限于如 Nanoleaf 和 Aqara 等部分品牌的某些产品。而那些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的大品牌,如小米和华为,至今尚未有公布支持 Matter 协议的产品线或推广计划。
Nanoleaf 的一款 Matter 认证智能灯泡。图源:Nanoleaf
对此,Tobin 表示他非常理解这些品牌的策略,因为它们针对中国本地市场进行了切实的考虑。这些为特定市场打造的解决方案,也确实昭示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泛的用户需求。但他接着补充道:“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采用更具通用性、更能拓宽受众范围的标准是大势所趋。”
在他看来,采纳 Matter 协议问题只在于时间。因为对制造商来说,基于 Matter 开发产品的最大利好,在于可以打造一个跨生态运行的统一产品。这样的研发方向,相较于为同一市场打造多个因标准差异化而不同的 SKU,显然更为经济、高效。
部分小米智能家居产品。图源:Xiaomi
IDC 中国高级分析师刘云表明,Matter 协议在国内市场的逐渐应用并不那么迅速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加入该联盟的本土制造商都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而非专注于国内客户
更进一步,刘云强调,中国的智能家居市场也在努力创建一个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智能家居通用标准,但是这个过程同样充满挑战。考虑到国内少数领先的制造商需要服务一个非常庞大且多样化的用户基础,并且由于中国技术制造商长期以硬件优势为卖点,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达成一个统一的行业共识无疑是相当困难的
总的来说,他认为,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能否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仍然悬而未决,未来还需观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