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不可错过的好书
1《转角遇见社会学》,【加】乔西•约翰斯顿,北京大学出版社
《转角遇见社会学》书封
社会学教材一般比较枯燥,这本书的作者希望带领学生,通过关注消费文化中的日常物品来学习社会学思考的方式,这些物品包括牛仔裤、快餐、咖啡、汽车等等。
社会学为什么要关注消费?社会学家威廉斯说:“购物既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消遣,也是一份费时费力的苦差;既是一种表达个性的方式,也是一种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手段;既是一种瞬间决定的行为,也是一种强制性行为;既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固有的社会性活动。”
社会学家奥尔登伯格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指人们聚会、交谈的空间,住所是第一空间,工作场所是第二空间。很多人把星巴克当作第二空间,人们去星巴克并不是为了和陌生人聊天,而是和熟人聊天,或者在公共场合独处。“星巴克作为一种身份象征的作用已经下降,但它继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约会、工作、休息的场所。无论在哪里,星巴克咖啡馆看起来都很相似,这种熟悉度足以让人感到放心,虽然它并不是特别酷或能引领潮流。”
2《福尔摩斯的餐桌》,【日】关矢悦子,三联书店
《福尔摩斯的餐桌》书封
你知道福尔摩斯如何喝苏打水,怎样点外卖,外出坐什么马车,最喜欢的是哪本书,贝克街221B的房租是多少吗?福尔摩斯的故事里不仅有离奇的案件,也隐藏着同样有趣的生活场景。糖、咖啡、茶、粮食……19世纪的全球化吹遍了世界每个角落,福尔摩斯故事中也透露出了这方面的信息。
本书以福尔摩斯的故事作为引子,用60个案子细致考察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苏打水的制法到一顿早餐的价格,从大英帝国的粮食配给到全球的茶糖贸易,从囚犯的生活状况到女家庭教师的尴尬处境。
“没过一个小时,一个点心铺的师傅上门,送来一个大扁盒。同来的还有个小伙计,帮忙打开了盒子,我们简陋的寓所餐上立即出现了一份相当考究、极为丰盛的冷晚餐,这令我大为惊讶。那是两对山鹬、一只野鸡、一块鹅肝酱馅饼、好几瓶还缠结着蛛网的陈年好酒。两位店家摆好了一桌奢华的珍肴佳酿,只说声‘府上所订、账已付清’,就一个转身迅速消失,就像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中的精灵一样。”
3《叶芝:真人与假面》,【美】理查德·艾尔曼,上海译文出版社
《叶芝:真人与假面》书封
叶芝是192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一场文学浪潮的重要开创者,他强烈地影响了其他许多作家。
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艾尔曼以挥洒的文笔、广博的眼界和深厚的学养探索了大诗人叶芝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揭开了他的一张张假面――神秘学者叶芝,爱尔兰自由邦参议员叶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芝,耽于感官享受的老年叶芝。
“叶芝心中的玄学冲动与他作为一名诗人的伟大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了这种冲动,他的诗便剩不下几首。在其他人眼中尚未超出现实范畴的一些体验,在叶芝看来却是形而上的,比如回忆带来如同味觉一般的甘苦滋味,又比如人可以毫无来由地放射光芒。”
4 《公司简史》,【英】约翰•米克尔思韦特,北京大学出版社
《公司简史》书封
公司是一个重大的发明,它给世界带来了股票市场、上班时间、麦当劳式、可口可乐殖民主义。在美国,铁路的发展迫使公司发展出了职业化管理、会计和信息系统。卡内基和亨利·福特证明了从上到下控制生产过程的重要性。福特拥有的土地放牧着羊群,为汽车座椅提供羊毛。柯达不仅生产胶卷,还生产消费者,发明了“业余摄影师”一词。肥皂商发明了“体味”一词。
只有了解公司这样的事物,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过往四个世纪的文明演进,以及我们当下的处境。
5 《当我们一起向狮子扔石头》,[澳]威廉·冯·希伯,上海文化出版社
《当我们一起向狮子扔石头》书封
人类为何喜爱八卦?为何习惯自我欺骗?当朋友获得成就我们为何格外嫉妒?爱冒险的男性为何更容易找到配偶?快乐为何总是转瞬即逝?你可能不相信,这一切,都是基因苦心进化的结果。六百万年前,原始人被迫从容易隐蔽的热带雨林来到了危机四伏的稀树草原,从共同向狮子扔石头开始,人类迎来了合作、创新的社会化飞跃。
希伯教授结合前沿的人类学、生物学、历史学、心理学和进化科学的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人类的社会化历程,揭示了大草原上的生存斗争如何永久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将帮助我们充分觉察自身复杂的爱恨、各种矛盾的心理,并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目前的生活。
6《向一切告别》,[英] 罗伯特·格雷夫斯,·湖南文艺出版社
《向一切告别》书封
博尔赫斯说:“罗伯特·格雷夫斯是本世纪最有个性的作家之一,他既是了不起的诗人、诗学专家、敏感博学的人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小说家、故事作家、神话学家。”
《向一切告别》从他的童年和学校生活写起,重点讲述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战时英国政府部门的失职和英国等级制度的荒谬。他以相对轻快、节制、略带反讽的笔调,从侧面烘托出大战孳生的失序和幻灭。
书中还记述了他与其他作家如哈代、萨松等人的难忘交集,其中有两章写到“阿拉伯的劳伦斯”。
有一个收集作家签名的恶棍给哈代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哈代先生,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你他妈的不回信答复我的要求……”格雷夫斯建议哈代回信说签名要一个或两个几尼,这笔钱会捐给一家医院。评论家建议哈代不要使用方言或者偏僻词。有一次他查字典,发现仅有的一条权威引文正是他的句子。
7《明暗之间 : 鲁迅传》,【日】丸尾常喜,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暗之间 : 鲁迅传》书封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者丸尾常撰写的鲁迅全传。全书分为9章,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为线索展开论述。
作者通过对大时代氛围的捕捉还原鲁迅的内心变化,从而品鉴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的背后故事,描绘了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在“斗士鲁迅”的形象背后描绘出生而为人的种种具体困境,以及从这种困境中生长出的悲壮勇气。
他说鲁迅是一位巨人,关注整个社会与历史,“鲁迅的评论和杂文涉及文艺、美术、思想、历史、民俗、自然科学、社会、时事等多个方面。晚年的鲁迅还曾计划翻译法布尔的《昆虫记》。鲁迅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杂志共有20多种。”
8《东京绮梦》,【荷兰】伊恩·布鲁玛,北京日报出版社
《东京绮梦》书封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