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场案例】关于一个家庭农场的运行与思考

2017-09-08 2017-08-11 唐亮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关于一个家庭农场的运行与思考

文 | 唐亮

摘自《有机慢生活》2017年 第5期

农场的各种产品在我看来,更多是一种纽带,而不是简单的冷冰冰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相互之间的人的连接,传递的是一种情感和思想。

 

这次分享的是一个小家庭农场的案例,30多亩地,一家人。也是我所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亮亮农场。

先简单介绍一下农场,亮亮农场是一个家庭式农场,位于四川盆地,成都东北角金堂县福兴镇牛角村,距离成都市区60多公里。农场占地面积30余亩,采用环境友善的耕作方式,农场主要种植小黄姜、辣椒等作物。我,80后农N代,从小在这个地方长大。2008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后在重庆工作。然后去北京的两个农场(小毛驴和分享收获)工作学习两年时间,2013年回到从小长大的村子里,创建了目前的亮亮农场,一家人共同打理着这个农场,在家工作,在家生活。到现在,农场已运行了四个年头,运行情况基本稳定。


1家庭农场的背后是一个家庭

时不时有人会问我为何要返乡从事农业,其实也挺简单,小时候的我属于留守儿童的状态。在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有个天真的想法,有没有可能,父母亲不用出远门打工,一家人就可以正常地生活,父母亲可以在身边,这该多好。这么一颗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长成了现在的样子。前面十多年时间,我们家的家庭成员分布在各个地方,到春节的时候都很难聚起来。我的妈妈,出去了十多年,期间只回来了一两次。回到家里,我会感到一种家不像家的感觉,冷冷清清。所以一直希望我的家庭能够重新聚起来,这是我的一个愿望。只是,没想到的是,通过农场这个载体,儿时的天真想法真的就这么一步步实现了。

对于返乡从事农业这个事儿,一开始,家里和其他村民都不太理解。这是几乎所有的返乡青年基本上都会面临的问题。对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城市是大家的梦想所在地。对农村家庭来说,供一个孩子读书所花的费用占比是非常大的,书读完了,孩子却回来了,与大家的观念是冲突的。与村民聊起这些,又会加重父母的思想负担,最后,以某种情绪发泄到我这儿来。大家会认为,你回农村就不对,回来又是做农业也不对,做农业还不用农药化肥就更不对。这种氛围之下,偶尔的坏情绪会宣泄出来。

由于爷爷的离世,我的父亲自10多岁起,便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开始种地。人民公社时期,老爸就开始种地了,种了几十年,彻底伤心了。在旧有的观念里,农民是身份卑微的象征,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永远没有出头日”的工作,老爸是再也不愿种地了。无奈儿子在做农业,作为父亲,为了表示支持,一边不计辛劳地参与劳动,一边却又不得不与内心的声音抗衡,纠结的状态使老爸时常闹脾气。2014年,老爸在地里干活是非常纠结的,本来就不想再种地了,农场的种植方式又跟之前的种植习惯不同,对老爸来讲就是一种颠覆,所以老爸的情绪是很大的。太阳大了,我们可能就收工了,但像老爸这一辈的农人,还会继续干,他觉得地里的活没干完就会一直干,人一累了,就容易闹脾气。这样的事儿反反复复地发生,情绪是会传播的,当一个家庭有一个人闹情绪的时候,就会波及到其他人,家里的氛围就会受影响。

所以,我就选择自己当个海绵,把这些情绪化解掉。虽然有时候我也会有情绪,但总的来说我理解父母的状态。在这么一个社会背景中,父母亲有这种想法和行为,是挺正常的事儿。外地的朋友来家里拜访,我会尽量促成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对话。我说十句,可能不如他们的两三句。这种交流多了,对父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内部也有学习、讨论,我尽量不讲高大上的理念,而是讲比较简单的,他们关心收入,就给他们分析收入情况。在农场,我们也有假期、调休之类的。每周我们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下雨天也会让大家休息。我们也会创造机会,带着家人去参加农夫市集,参观其他农场,参加各种聚会工作坊……

通过这些,让大家觉得种地也可以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所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永远没有出头日”,以此来慢慢建立大家心中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垃圾分类、茶籽粉洗碗、使用公筷就餐、清洗自己的碗筷……这些事儿就逐渐普及到了家庭的日常生活。在家庭里,父母亲有自己的生活,大伯小伯有自己的生活,兄弟弟妹有自己的生活,侄子浩浩有自己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大家有平行,有交集,各得其所。对于父母亲,他们处在养老过渡的阶段,在地里劳作,相当于目前有一份正常的工作。我弟是农场的主力,对于兄弟弟妹来讲,这就是一份工作或者是一种创业。对大伯、小伯来说,就是养老的地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需要做点什么事儿,不做的话身体反而会容易出毛病。对于侄子浩浩,这里就是他玩耍成长的乐园。

在农场,一家人以环境友善的方式种植安全健康的食物,家里吃得安心,再分享一些多出来的部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家园,我们希望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不愿意看到这片土地被污染、被破坏。 他是一个农场,又不只是一个农场。在农场的背后是一个家庭,是一种居家养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在地工作、在地就业的方式,是一种减少留守儿童的方式,是一种保留一些在地物种的方式,是守护一方水土的基本单元,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细胞稳定器……


2小而美、适度体量的家庭农场

当下,中国的农业经营主体,有比较小的传统小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雇工型的中小型农场、比较大一些的龙头企业和大农场等多种组织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共同存在,各有优劣。亮亮农场的自身定位是一个小型家庭农场,30多亩地,朝着小而美的方向靠近,这既是我们一家工作的地方,也是一家人生活的地方。为什么是30多亩,而不是300多亩、3000多亩甚至更多。按照一般经济理论,标准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越容易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拥有规模优势,产生规模效益。当地政府和村子里提出希望农场能扩大规模,增加影响力,也有一些朋友建议扩大规模,复制模式,获得投资。当然,这是一种思路,但不是唯一。


平时观察不同国家的农业形态,尽管农场面积有大有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千亩为面积单位的大农场,欧洲以百亩为单位的中型农场,日本以数十亩为单位的小型农场,以及中国以几亩、十亩地为单位的小农户家庭。但在主要的生产环节,农场的存在形式大部分都是以家庭农场或者农户家庭为主。我想,这里面是存在着某种规律的。工业生产能够做成标准的自动流水线,但在农业生产中是不容易做到的。农业的生产过程是与自然协作的过程,是灵活的,农业的生产对象也是具有生命特征的活的有机体,其本质是一个生命的活动过程,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成长阶段,种子、土壤、气温、雨水、光照、地势、耕作过程、生态环境、白天黑夜、四季变化等,相对于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有着很大的不同。

尽管,人们也在通过大棚、机械自动化、卫星遥感、水培、气雾培、转基因育种、甚至直接人工化学合成食物等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相对于曾经的农耕历史,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在部分环节,也确实可以实现相对的标准化。不过,这些过程都是相对的,技术在提升,农业从业人口在减少,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在提高,但却并没有改变农作物生长的生命属性。当然,至于人类今后是否会发展到只需依靠化学合成食物,或者只需饮用按碳、氢、氧、氮、磷等各种元素配制而成的各种营养液就能良好生存的社会阶段,我不得而知,至少,在这一代,我不希望变成这么一种情况。我相信,不论是作为人类而存在的自己,不管是各种动植物、微生物,还是来源于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的食物,都是一个生命的活动过程,这些生命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经过千万年、上亿年的时间,逐渐演化而来。

以家庭作为农场的生产单元,可以相对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地里的农活,不需要标准的朝九晚五,签到打表。农人是踩着自然的节律走的,这样的工作时间是根据田间地头的自然属性灵活调整。家庭的内部协调机制,正好可以与此过程相匹配,这样的家庭,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灵活自由度。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30多亩的面积,对于亮亮农场一家人来说,差不多刚好合适,运行起来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基本支持到一个家庭的日常运行。当然,不是说家庭农场都得是这样的一个面积,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一个正常的家庭,可以正常完成这么一个农场的工作量,那么就是相对合适的体量。根据各自的地理区位、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种养品类、环境资源情况,不同的家庭农场会有不同的体量呈现。也不是说亮亮农场就会一成不变,同样也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不过,作为一个家庭农场的定位,这样的变化会是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而不太可能是巨大的变化。



曾经跟一些朋友聊到农场面积的时候,我说亮亮农场目前的土地面积“已经领先中国平均水平二十年了”。怎么得出来的这个判断呢?现在,全国的耕地面积是20亿亩(之前也说是18亿亩),农户有2亿多,一家一户平均下来有10亩左右的土地。像四川这样的西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更少,“我们这儿平均下来一家一户也就5亩地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常住人口大概45%左右。按照目前的城市化速度(每年约1%),20年后,如果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能够如期实现,那么农村还会有总人口的30%,大概4个亿左右,约1亿个家庭,平均下来,一家一户也就20亩地左右。土地的流转,适度规模集中,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像日本做了这么多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95%,但是,他们的农户户均耕地面积也就两公顷(30亩)的样子。农业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存在的根基,我们不可能抛开农业所处的社会环境、资源环境,单独地谈技术,谈效率,谈市场。

一位北京的农场主朋友,经营着一个200多亩的农场,各种忙碌,压力山大。说自己必须这样,要不农场的地租、人工工资压力很快就会让农场死掉。农场的产品出来,那就是一大批大批的,需要各种努力去推广,平时还得操心各种生产的事儿。农场面积的集中,虽然有了规模,同时也集中了风险和压力。而适度体量的家庭农场则相对灵活,资金的压力、市场销售的压力、工作协调的压力,相对具有更多的柔性,比较容易实现生产生活两相宜的状态,也就更容易照顾到人的生活。


3生态是生活的态度,有机是大家都有机会

关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通过网络很容易找到其定义。


也有更简单的说法,生态、有机农业就是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或者“六不用”农业(不用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激素、转基因)。也可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名称: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农业(活力农耕、国际德米特)、自然农法(秀明自然农法、MOA自然农法、福冈正信自然农法、川口由一自然农、木村秋则自然栽培)、朴门永续、自然农耕、懒人农法、量子农业、全息自然农法、大圆融农法、四千年传统农耕……以至于让人眼花缭乱。每一种农法或者农业哲学思想,都有其历史背景,随着创始人和追随者的理解和深化,并由此产生出各自的门派、体系或者学说。观察不同的农法,虽然各有不同,但也会发现彼此会存在一些共性的地方,基本都会强调土壤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土壤——健康的植物——健康的食物——健康的人,强调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培育土壤、尊重自然规律,营造或者诞生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能够彼此平衡共生的生态系统,在这些方面的认知,不同的农法或者学说,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别。

生态就是生活的态度,有机就是大家都有机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还是合作互助、互利共生、彼此支持;你争我夺,还是彼此分享;你优我劣,还是彼此平等;非此即彼,非白即黑,还是阴阳之道,互为彼此。各种理念,各种定义,说多了,听多了,人也容易晕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更多的关注,自己是否过得舒心,参与其中的家人是否过得安心,给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是正能量,还是负面情绪,对环境是否友善,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是逐渐变好了还是更糟糕了。与天地做朋友,与山川做朋友,与草木做朋友,与虫鱼做朋友,与人做朋友,与自己做朋友,与天地生灵同在,厚德而载物。离开这些,让我去谈什么生态、有机,我会感觉苍白而无力,缺乏生命的力量。


有朋友问,一天没见我发什么产品售卖信息,农场的各种产品都是怎么出去的。我说我不太想发太多产品推送的信息,我自己都是产品推送广告的受害者,微信里、电话里、电视里、邮件里,总是收到各种产品推广信息,生活中充释着各种卖卖卖、买买买的广告信息。在如今的信息资讯时代,人与人的链接变得容易,同时,各种海量的信息又容易让人迷失和困惑。各种媒体资讯,各种产品商业推送,以至于让人产生选择焦虑。看到微信群里众多的产品广告,实在不想去点开,已经产生自动屏蔽的心理。更多的时候是,我有这个需求了,那么我就到身边的群里去问,然后去对接上。产品的背后,实质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太复杂了,身处其中的人就会感到疲惫。

农场平时有一些家庭型的客户,也有一些社区店、妈妈团、餐厅、医馆、个人微店等类型的小伙伴。这些伙伴们的数量差不多有十几家,都是这些年各种机缘下相互认识相互了解而熟识的。这样的伙伴,平时沟通联系起来也会比较顺畅,大多能够站在相互的角度理解和配合。对于一些突然出现的平台机构或者个体伙伴,彼此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知,通常情况下,我可能会暂时婉拒。农场的家庭伙伴和机构伙伴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彼此之间会有更多有效的连接,而不会带来压力。如果超出一定的数量,那就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农场的部分宝贝进入了产品阶段,但还不是太标准化的商品,离商品标准化大流通还是有段距离的。相较于流量,农场会更注重平台背后的人群属性及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连接。

作为一个家庭农场,我并不想做得多大,增加多大的产品供应量,做大做强不是农场的目标,与当下的社会状态大致匹配就好。我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生活中,跟家人、跟朋友们走入彼此的生活和生命中。因此,农场并不需要太多的宣传推广,也不需要对接太多的伙伴。农场的各种产品在我看来,更多是一种纽带,而不是简单的冷冰冰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相互之间的人的连接,传递的是一种情感和思想。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论是农场自身,还是大多数的伙伴们,都是一种相对小体量的状态,彼此照顾、相互支持,虽然小,却是一种小而美的状态。

在村里散步,带回被视为垃圾的破坛子破罐子,摆在房前屋后;走在田间地头,感受白天与黑夜,四季变化,欣赏地里的各种作物、各种野草、各种小动物、各种土壤的形态……哪怕是所谓的“杂草、害虫”,跟家人生活着这片土地上,偶尔接待一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们,感受着农场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身心愉悦,这便是我的生态、我的有机。




往期精彩


有机中国行,正在找寻从事有机的你!

张孝德:有机是一种信仰

有机事业如何在商业上破局?

回归古法种植 守护一方田园 安心的食物会回来

潮流农场 || (五)如何解决有机农场的现实问题?生物动力农业在中国

潮流农业 || (二)50亩地,2个人,年入百万,这才是未来农场!

张孝德老师来到有机上合总部考察工作

潮流农业 ||(一)正在全球兴起的森林生态农业






往期回顾:

绿肥种子团购|改良土壤、复育生态的好帮手


农耕学校众筹总结|因为梦想是大家的,所以学校也是大家的


测土团购|检测土壤营养状况,升级你的土壤改良方案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是一家民办非营利组织,通过参与到农场或农户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协力农民技术提升,减少外来投入,从理论到技术范畴,引入可达到自然农业或生态上合理的可持续农耕方法。中心主要为生态小农和返乡青年提供pgs认证、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土壤改良和生态种植技术指导、产品规划等方面的服务,并出版《可持续农业》杂志内刊,致力于可持续农业的推广和传播。


目前“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

1. 在地经验整理和本土专家的培养:整理目前国内应用的比较好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同时培养返乡青年成为本土技术专家。

2.《可持续农业》杂志的出版工作,将整理的可持续农业技术编辑出版,服务于在进行可持续农业实践的小农。


如果您认可我们的的工作,可随缘捐赠。(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捐款。)




透过参与式技术协力,发展可持续农业

微信号:wotukechixunongye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