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大,脚踏实“地”!
SYSU
编
者
按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百年来,我们风雨兼程,笃行不怠。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是真实记载、诠释和再现中大历史变迁的最佳载体,全面记录着中大创办至今的百年历程。献礼中大百年校庆,让历史诉说百年澎湃,学校特推出“档案里的中大”栏目,通过讲述档案背后的一个个故事,带你重温中山大学建设发展的峥嵘岁月,从中感悟百年办学精神,为迎接下一个百年积蓄磅礴力量。
在中山大学南校园北段的中轴线旁
静默着一座石碑
石碑虽小
却见证着中山大学第一代
地质学家科研救国
开发西沙岛礁,维护国家主权的
不平凡历史
中山大学两广地质调查所纪念碑
在图书馆的深处
也陈列着一册册珍贵的书卷
无声诉说着两广地质调查所和
中山大学地质学科的发展
将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
社会服务的坚实基石
实物见证,文字记载
所虽不存,精神不灭
让我们跟随这座石碑的指引
透过泛黄的书页,穿越岁月的长河
探寻中山大学地质学家们
在科研探索和国家建设中的足迹
领略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
《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发刊辞
应学术转型和
社会建设之需而生
在中国近代史上,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清末民初时期才逐渐引入国内。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国立广东大学,随后学校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他们在求真求知精神的引领下,以中大为阵地,推动一个“研究的运动”,致力于在中国建设一个学术社会,把中国昔日的学术范围和治学方法根本打破,在智识和思想上进行彻底的改革。
两广地质调查所成立五周年纪念留影
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通过决议创办两广地质调查所,隶属广州政治分会管辖。9月调查所正式成立,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的朱家骅任所长,为南方第一个专门从事地质调查的组织。1929年4月,两广地质调查所划归中山大学,隶属地质系,“在学术上可多联络,校中与地质矿物学系又有相互关联之要,可收协同之功。”该所与中大地质系实行“系所合一”体制,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实业调查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山大学地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调查所组织条例,《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月刊》
1928年第5期
《两广地质调查所调查工作及分年进行计划书》(1928年)
从地质勘探到科研救国
两广地质调查所设地质、矿产、陈列、编辑、发行、事务五股,开创中国人于两广地区地质调查之先河。成立之初,两广地质调查所陆续进行了四次调查。1927年10月,调查所派技正谢家荣、冯景兰等调查广九铁路沿线,直至九龙、香港一带地质,可谓“中国自己在两广境内调查地质第一次。”此后,调查所先后派遣工作人员对两广地区的地形、地层和矿藏进行实地考察,范围覆盖两广大部分地区,对于古生代地层、火成岩等获得了新的认识。一些重要的矿产地,还专门安排人员绘制一万分之一到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平面及剖面图,已经开产的矿井也测绘坑道地质图,分析矿质多少、生成来源、岩层构造、矿脉走向等,为更有效率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两广所绘制的广东韩江流域地质矿产图
《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1934年第5卷
学科建设与实业发展相结合是中大地质学的一大特色,科研救国与服务社会是当时中大地质学家的共同信念和追求。两广地质调查所调查了广东翁江地质,解决水电厂设立的问题。因应国情需要,1935年,调查所协助驻粤的第一集团军军垦处到广东各地调查矿产,发现增城的金矿、钨矿,惠阳、云浮、英德的铁矿,以及中山、从化易开采的银矿和铅矿,在乐昌、乳源调查粤北煤矿,并提出科学开采规划,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国防建设。1936年4月,广东灵山县(今属广西钦州市)地震波及两广,调查所派员赴灾区分析地质构造,将结果通报各县,助力防震减灾工作。
东莞尖冈煤田报告插图
《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1934年第5卷
除了为前线的抗日军队寻找矿产外,两广地质调查所在日军攻陷广州前匆忙将历年调查所得,计年刊8种、特刊15种、古生物志3种、图表8种以浅显的文字编成了《广东全省地质矿产志》。“但以吾国土地之大,宝藏之富,苟能利用人民之游资从事启发,则不特可以达到原料自给自足之目的,而并可以将于国防无关重要之原料销售于外,换去金钱。一而可以安插战区之难民,一而可以利用失陷地之游资从事开采。对于外汇之安定,军民之抗战不无裨益。”书的序言如此写道,诉说着中大师生在国难之际抵御强敌、收复失地、建设国家的愿望。
《广东全省地质矿产志》序言
与西沙群岛的深厚情缘
西沙群岛,中国南海的璀璨明珠。作为我国的固有领土,中国人有着长期开发西沙岛礁的历史。1921年,日商企图染指西沙群岛矿产资源,于1922年7月从林岛偷运两千吨鸟粪回日本,并篡改岛名为“日新南群岛”。为此,1928年受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委派,两广地质调查所联合中山大学等单位组织了对南海西沙群岛历时16天的调查。同年5月22日,由中大农学院院长沈鹏飞带领的调查团乘坐“海瑞”号军舰,从广州启航,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科学的实地考察。两广地质调查所的朱庭祜和朱翙声对西沙群岛的位置、地形、地质、土壤、交通、海流、气候、物产等特别是磷矿(鸟粪)资源及珊瑚壳形成的石灰岩等进行了为期16天的调查。回广州后,调查所发表了130多页的《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同年7月,国民政府将西沙群岛矿产拨归中山大学管理和开采。中山大学实际上代国家行使对西沙群岛的矿产管理权和开采权。
前往西沙考察的全体队员合影
沈鹏飞教授编写的《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学校派出专业考察和测量人员,参与西沙群岛的接收工作。1947年,地理系王光玮、农学院陆发熹、生物学系的张宏达和李国藩等4位学者参与对西沙群岛的第二次科学考察。考察队乘搭“中基”舰前往西沙群岛,此后陆续发表了一批关于珊瑚礁岛屿地质、磷矿、植物和土壤的论文。到了八十年代,中大地质系的袁家义、梁百和、王建华教授等三批学者先后前往西沙进行科学考察,并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
梁百和教授在岛上进行考察
(来源:中大图志——中大地质学人的西沙情缘)
2018年7月,为纪念中山大学西沙科考90周年,中大科考队再次起航,赴西沙开展一系列综合科学考察,包括水下人文遗迹、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学等,综合探讨西沙岛礁的环境、资源及人类活动。近年来,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快速发展,并建设了“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至此,中大有了逐梦深蓝的“舟楫”,有了加快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科教平台,更有了扎实推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2022年6月,陈春声书记、高松校长等校领导和三沙市领导与“中山大学”号科研及工作人员合影
成立于动荡之时,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从两广地质勘探到西沙群岛科考,两广地质调查所在地质科学研究、资源勘探、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为中国地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还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档案中展示的两广地质调查所历史
是中山大学百年发展中
璀璨的一部分
它所体现的不惧艰险、
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爱国情怀
激励着后人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
不断探索、创新和奉献
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贡献中大力量
想了解更多中大校史?
点击以下图片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中大人如何“追星”?
▲你可知中大校徽里为何有一座钟楼?
▲百年中大毕业季:时光里的青春与远方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博物馆(校史馆)
文案:陈贞爱
资料图片:《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中大官微往期推送
排版:刘丰源
一读:郑钰
初审: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