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寻找100个最美茶乡,只为做茶田里的幼儿园丨食话第66位讲者Yoga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136mq6hk&width=500&height=375&auto=0
音频版:
(看完演讲有任何问题,可以在文章下直接留言提问,我们会邀请Yoga回答)
日语里有个词叫“絆”,就是羁绊的绊,就是一种连结。茶是一个有很大魔力的东西,它可以把人与自然、人与人联系起来,不论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无论你是小朋友还是老人,茶可以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连起来。孩子们也应该接受这样一种非常神圣的东西。在和束两个月的实习经历,是一颗茶种种在我的心里。我现在也想去做茶田里的幼儿园,把这些茶种种在更多孩子的心里。
Food Talker:
Yoga,走进日本小茶村的中国90后。原本对茶一窍不通的日语专业学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打开了茶世界的大门,在村子里种茶、在FB上分享茶生活,在幼儿园里观察如何将茶文化渗透到日常教育中。现在,她回国开始尝试茶田里的儿童教育。
(原文有删节,点击视频观看Yoga完整演讲内容。)
★TIPS★ 初见和束
又见和束
茶的羁绊
▌初见和束
我叫YOGA,我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日语专业,我在大三那年去了日本留学。 怎么就突然就跟茶有了关系呢?
我在大一的时候加入了语伴俱乐部。俱乐部每周五都会举行一个活动,组织外国人与中国人交流。我们举办一些书法、茶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和外国人进行互动,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其实我对茶一窃不通,那时候还去商场里去拉竹叶青的赞助,去找日本人、西班牙人,去给他们讲茶文化。那次活动给了我一个刺激,让我开始对茶产生了兴趣,并且想要更多地去了解它。
我大三、大四在日本的大阪留学。我们有一段很长的春假,那时候身边的小伙伴都在找各种实习。我就想去找一个我喜欢的地方,然后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在谷歌上面搜索关键词:茶、实习、京都。然后我找到了一个叫和束的小村庄。
我实习的那个公司叫OBUBU,是京都的方言,是茶的意思,叫OBUBU茶庄。他们有一个海外实习生制度,就是邀请国外喜欢茶的孩子们,到这个小村庄来进行三个月或六个月的实习。我趁着春假来到了这个叫和束村的地方。
和束村在京都以南,奈良以北,一个交界的地方,是一个特别特别小的山村。我去的时候是2月初,到4月底,实习了两个月。第一天早上我起来拉开窗帘的时候,窗外就是这个景象。特别像雪糕的感觉,但是很冷,不建议吃。
旁边的房子就是我们当时住的一个多功能性房屋,Share House。底层是我们的工作室,上层有一起共享的厨房和生活起居空间。我们的伙伴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身份也各不相同,有学生、已经工作的工程师、艺术家等等,各种身份不一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喜欢茶,我们想知道更多关于茶的信息。
我们实习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倒茶。日本和中国的茶壶是不一样的,日本有一个专门倒茶的器具,叫急須。我们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给办公室的小伙伴们倒茶。我去的是冬季,农闲期,没什么事情干,但依然会和茶农去茶田里做一些农活。比如说去收茶、修剪茶园。
这张照片是当时我们的茶老大,他是一个茶农,和我们的小伙伴一起在收茶。因为我们都希望获取更多关于日本茶的信息,我们就有一个和茶农对话的时间。我们有很多问题想问:为什么你们种的90%都是绿茶?还有为什么有些茶有黑色的布盖,有些茶没有盖被子?为什么你们有风扇?……那些茶农都会给我们非常专业的解答,他们就是我们的茶老师。我们这个茶农很有意思,他不仅仅做茶,还做茶旅。会有一些外国人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去茶园,也会问我们问题,我们就给他们做这样的解答。
既然来到茶村,必须要喝茶。上面是煎茶和茶团子,下面是茶泡饭。茶泡饭一般用的都是焙じ茶(烘焙茶),看起来很像红茶,但其实是一款绿茶。它经过炒制,会有炒米的香味,然后上面点缀奈良渍。
我们还可以在那里做一些自己的小探索。这个是茶枕头。我的家乡在南通,比较流行蓝印花布。我就带了两块布过去,把当地的茶梗子放进去做了一个茶枕头。其他的小伙伴也有各种各样的创意,比如抹茶蛋糕、抹茶面膜、抹茶泡澡剂等等。
实习的过程中我在那里遇到一批志愿者。因为这个小山村人口过疏,只有四千多个人,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所以当地的一些传统就慢慢地被忘记了。为了保留这个传统的节日,和束灯节,很多外来的人加入到当地人的队伍中,和他们一起共守这个节日。
两个月之后实习结束了,时间很短。但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茶、日本的文化的东西,就像一颗茶种种在了我的心里,一直不能忘怀那个地方。但我不得不回学校读书。到了最后一个学期,正好我把所有的学分都修完了,我想既然我还有时间,在日本还有签证,那为什么我不去再做更多的探索呢。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那个地方,和束。
▌又见和束
我第二次到和束是春天。我再回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和上次实习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观,一片樱花大道。我非常幸运地找到了我的家,是以前实习时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在那边做民宿,然后他就把他的房子让我住。当时也不知道要住多久,就住下来了,也相当于是这个民宿的一个管理人。当时有很多对茶感兴趣、对这个村庄感兴趣的人过来,一起交流,一起喝茶,非常有意思。
其实我去和束就是想待在那边,感受那种慢慢的生活。有一天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个招工启事,要招保育院英语老师。我看一下那些条件我都符合,然后我就阴差阳错地成了和束保育院历史上第一个英语老师。
这是幼儿园从外面看的照片。
这是幼儿园从里面看的照片。它周围就是一片茶田和一片稻田,附近有一个茶场。每次小朋友来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闻到茶香。看到的是绿色的茶田,喝到的是茶,闻到是茶香,真是一个可以调动五感去感受的幼儿园。
我最喜欢这个幼儿园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它有四棵树,这四棵树在春天的时候刚刚冒芽;到了夏天就是满树桠的绿叶子;秋天到了叶子掉下来,小朋友在底下捡叶子;到了冬天就光秃秃的成了照片里的样子,有点可怜。幼儿园里还有一个菜园,里面都是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种的一些花草。
这是大班的小朋友们在拔红薯,他们拔好以后会送到厨房,让食育的厨师去做红薯干等各种食物,然后分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吃。
这幅画是一个朋友送给我的,里面有大象、小鹿、企鹅等小动物,就是我学生的班级名字。我走在前面,是他们的Yoga せんせい(Yoga老师),我教他们英语。
有很多外国人到这个村庄来做一些与茶相关的事情,我就把他们邀请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做自我介绍,和他们一起做一些他们国家的游戏。同时我也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来到和束?他们的答案非常统一,就是为了茶。这给小朋友们一个特别大的鼓励,他们家乡多好,这么多人为了茶来到了他们的家乡。
这个大壶子每天都会放在教室前面,用来给小朋友们倒茶。我记得我教他们的第一个英语单词就是“Tea ,please(请给我倒杯茶)”。小朋友每天都会说“Tea, please”,我给他们倒好了后,他们再说一声“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你)”。
这是我们每天中午的午饭,其实很简单,米饭、米噌汤还有一道山里或海里的食物,比如猪肉、鱼或者是海带之类的。吃完饭以后,有一个环节我觉得可能是这个幼儿园特有的,就是用煎茶漱口。所以这个幼儿园的蛀牙率很低,小朋友们都有一口健康的牙齿。
除了平常上课,我们还有一些别的艺术体验。比如抹茶体验,就会请一些专业的抹茶老师到学校,教小朋友打抹茶,教他们体会抹茶的味道,教他们认识茶筅、茶臼。
抹茶老师还会教他们茶百戏,在抹茶上面画各种自己的创意,像这只小猴。这更加贴近小朋友的生活,他们会对这门艺术更加感兴趣。
这是一首和束的民谣,是我回国之前送给小朋友的一份礼物。我把当地的一首民歌画成了绘本,讲的是和束的一年四季。我在和束这一年,体会最深的就是它的春夏秋冬。
小朋友们带给我很多关于茶的感动。我记得有一个小男孩画了一幅画《我的爸爸》。他画的爸爸,头发不是黑色的,而是绿色的。我问他为什么爸爸的头发是绿色的?他说在夏天,爸爸都在茶里忙呀忙,头发全沾满了叶子,所以是绿色的。我还记得有一个冬天,我的手很冷,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摸摸我的手说,你手怎么这么冷,我把我的茶给你喝。然后他就把自己热腾腾的茶递给我,我就特别感动。我觉得那些瞬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这就是茶田里的幼儿园,一个很美的地方。每次上课,我看着小朋友,小朋友的背后就是茶田。
▌茶的羁绊
我今年4月份回到了中国。现在有一个想法,就是我想去很多地方去建茶田里的幼儿园。在日语里有个词叫“絆”,就是羁绊的绊,就是一种连结。茶是一个有很大魔力的东西,它可以把人与自然、人与人联系起来,不论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无论你是小朋友还是老人,茶可以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连起来。孩子们也应该接受这样一种非常神圣的东西。在和束两个月的实习经历,是一颗茶种种在我的心里。我现在也想去做茶田里的幼儿园,把这些茶种种在更多孩子的心里。
我的计划是在世界各地寻找一百个最美的茶乡,在地设计面向儿童的茶的启蒙教育课程,结合当地特色,拓展一些语言教育,还有自然教育,以及当地的手艺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课程。然后鼓励我们的孩子走进乡野,走出国门,去体会当地的茶文化。
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我希望让每一个茶乡成为孩子心灵的故乡。然后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带着更多的大朋友、小朋友回到那个我很喜欢的地方:和束。我也想遇见更多像和束这样的地方。
日本茶道里,有一个词叫いちごいちえ(一期一会),就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可能你只会见一面或者一瞬间,但你要在那一瞬间里全力以赴,因为那可能就是你人生永恒的一瞬间。
图丨Yoga
责任编辑丨菌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00e9sd4i&width=500&height=375&auto=0
食物启蒙未来林琪,食物启蒙教育者
锅碗瓢盆
油盐酱醋
林老师的课堂里
孩子们成了大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68ztg6dw&width=500&height=375&auto=0
厨房是最好的自然教育张新宇,自然教育人
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轴上,
古人是如何应季而食?
东西南北,美食乱象,
古人又如何应地而食?
食话出品,转载请先至后台询问
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文艺连萌丨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