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寻找100个最美茶乡,只为做茶田里的幼儿园丨食话第66位讲者Yoga

2016-07-13 Food Talk 食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136mq6hk&width=500&height=375&auto=0

音频版:

(看完演讲有任何问题,可以在文章下直接留言提问,我们会邀请Yoga回答)

日语里有个词叫,就是羁绊的绊,就是一种连结。茶是一个有很大魔力的东西,它可以把人自然人与人联系起来,不论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无论你是小朋友还是老人,可以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连起来。孩子也应该接受这样一非常神圣的东西。在和束两个月的实习经历,是一颗茶种种在我的心里。我现在也想去做茶田里的幼儿园,把这些茶种种在更多孩子的心里。


Food Talker:

Yoga,走进日本小茶村的中国90后。原本对茶一窍不通的日语专业学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打开了茶世界的大门,在村子里种茶、在FB上分享茶生活,在幼儿园里观察如何将茶文化渗透到日常教育中。现在,她回国开始尝试茶田里的儿童教育。


(原文有删节,点击视频观看Yoga完整演讲内容。)


★TIPS

初见和束

又见和束
茶的羁绊


初见和束


我叫YOGA,我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日语专业,我在大三那年去了日本留学。 怎么就突然就跟茶有了关系呢?


我在大一的时候加入了语伴俱乐部。俱乐部每周五都会举行一个活动,组织外国人与中国人交流。我们举办一些书法、茶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和外国人进行互动,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其实我对茶一窃不通,那时候还去商场里去拉竹叶青的赞助,去找日本人、西班牙人,去给他们讲茶文化。那次活动给了我一个刺激,让我开始对茶产生了兴趣,并且想要更多地去了解它。


我大三、大四在日本的大阪留学。我们有一很长的春假,那时候身边的小伙伴都在找各种实习。就想去找一个我喜欢的地方,然后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在谷歌上面搜索关键词:茶、实习、京都。然后我找到了一个叫和束的小村庄。




我实习的那个公司叫OBUBU,是京都的方言,是茶的意思,OBUBU茶庄。他们有一个海外实习生制度,就是邀请国外喜欢茶的孩子们,到这个小村庄来进行三个月或六个月的实习。我趁春假来到了这个叫和束村的地方。



和束村在京都以南,奈良以北,一个交界的地方,是一个特别特别小的山村。我去的时候是2月初,到4月底,实习了两个月。第一天早上我起来拉开窗帘的时候,窗外就是这个景象。特别像雪糕的感觉但是冷,不建议吃。




旁边的房子就是我们当时住的一个多功能性房屋,Share House。底层是我们的工作室,上层有一起共享的厨房生活起居空间。我们的伙伴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身份也各不相同,有学生、已经工作的工程师、艺术家等等,各种身份不一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喜欢茶,我们想知道更多关于茶的信息。


我们实习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倒茶。日本和中国的茶壶是不一样的,日本有一个专门倒茶的器具,叫急須。我们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给办公室的小伙伴们倒茶。我去的是冬季,农闲期,没什么事情干,但依然会和茶农去茶田里做一些农活。比如说去收茶、修剪茶园。




这张照片是当时我们的茶老大,他是一个茶农,和我们的小伙伴一起在收茶。因为我们都希望获取更多关于日本茶的信息我们就有一个和茶农对话的时间。我们有很多问题想问:为什么你们种的90%都是绿茶?还有为什么有些茶有黑色的布盖,有些茶没有盖被子?为什么你们有风扇?……那些茶农都会给我们非常专业的解答,他们就是我们的茶老师。我们这个茶农很有意思,他不仅仅做茶,还茶旅。会有一些外国人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去茶园,也会问我们问题,我们他们做这样解答。



既然来到茶村,必须要喝茶。上面是煎茶和茶团子,下面是茶泡饭。茶泡饭一般用的都是焙じ茶(烘焙茶),看起来很像红茶,但其实是一款绿茶。它经过炒制,会有炒米的香味,然后上面点缀奈良渍。




我们还可以在那里做一些自己的小探索。这个是茶枕头。我的家乡在南通,比较流行蓝印花布。我就带了两块布过去,把当地的茶梗子放进去做了一个茶枕头。其他的小伙伴也有各种各样的创意,比如抹茶蛋糕、抹茶面膜、抹茶泡澡剂等等。




实习的过程中我在那里遇到一批志愿者。因为这个小山村人口过疏,只有四千多个人,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所以当地的一些传统就慢慢地被忘记了。为了保留这个传统的节日,和束灯节,很多外来的人加入到当地人的队伍中,和他们一起共守这个节日。


两个月之后实习结束了,时间很短。但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茶、日本的文化的东西,就像一颗茶种种在了我的心里,一直不能忘怀那个地方。但我不得不回学校读书。到了最后一个学期,正好我把所有的学分都修完了,我想既然我还有时间,在日本还有签证,那为什么我不去再做更多的探索呢。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那个地方,和束。



见和束




我第二次到和束是春天。我再回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和上次实习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观,一片樱花大道。我非常幸运地找到了我的家,是以前实习时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在那边做民宿,然后他就把他的房子让我住。当时也不知道要住多久,就住下来了,也相当于是这个民宿的一个管理人。当时有很多对茶感兴趣、对这个村庄感兴趣的人过来,一起交流,一起喝茶,非常有意思。


其实我去和束就是想待在那边,感受那种慢慢的生活。有一天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个招工启事,要招保育院英语老师。我看一下那些条件我都符合,然后我就阴差阳错地成了和束保育院历史上第一个英语老师。



这是幼儿园从外面看的照片。




这是幼儿园从里面看的照片。它周围就是一片茶田和一片稻田,附近有一个茶场。每次小朋友来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闻到茶香。看到的是绿色的茶田,喝到的是茶,闻到是茶香,真是一个可以调动五感去感受的幼儿园。




我最喜欢这个幼儿园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它有四棵树,这四棵树在春天的时候刚刚冒芽;到了夏天就是满树桠的绿叶子;秋天到了叶子掉下来,小朋友在底下捡叶子;到了冬天就光秃秃的成了照片里的样子,有点可怜。幼儿园里还有一个菜园,里面都是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种的一些花草。




这是大班的小朋友们在拔红薯,他们拔好以后会送到厨房,让食育的厨师去做红薯干等各种食物,然后分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吃。




这幅画是一个朋友送给我的,里面有大象、小鹿、企鹅等小动物,就是我学生的班级名字。我走在前面,是他们的Yoga せんせい(Yoga老师),我教他们英语。




有很多外国人到这个村庄来做一些与茶相关的事情,我就把他们邀请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做自我介绍,和他们一起做一些他们国家的游戏。同时我也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来到和束?他们的答案非常统一,就是为了茶。这给小朋友们一个特别大的鼓励,他们家乡多好,这么多人为了茶来到了他们的家乡。




这个大壶子每天都会放在教室前面,用来给小朋友们倒茶。我记得我教他们的第一个英语单词就是“Tea ,please(请给我倒杯茶)”。小朋友每天都会说“Tea, please”,我给他们倒好了后,他们再说一声“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你)”。




这是我们每天中午的午饭,其实很简单,米饭、米噌汤还有一道山里或海里的食物,比如猪肉、鱼或者是海带之类的。吃完饭以后,有一个环节我觉得可能是这个幼儿园特有的,就是用煎茶漱口。所以这个幼儿园的蛀牙率很低,小朋友们都有一口健康的牙齿。




除了平常上课,我们还有一些别的艺术体验。比如抹茶体验,就会请一些专业的抹茶老师到学校,教小朋友打抹茶,教他们体会抹茶的味道,教他们认识茶筅、茶臼。




抹茶老师还会教他们茶百戏,在抹茶上面画各种自己的创意,像这只小猴。这更加贴近小朋友的生活,他们会对这门艺术更加感兴趣。




这是一首和束的民谣,是我回国之前送给小朋友的一份礼物。我把当地的一首民歌画成了绘本,讲的是和束的一年四季。我在和束这一年,体会最深的就是它的春夏秋冬。


小朋友们带给我很多关于茶的感动。我记得有一个小男孩画了一幅画《我的爸爸》。他画的爸爸,头发不是黑色的,而是绿色的。我问他为什么爸爸的头发是绿色的?他说在夏天,爸爸都在茶里忙呀忙,头发全沾满了叶子,所以是绿色的。我还记得有一个冬天,我的手很冷,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摸摸我的手说,你手怎么这么冷,我把我的茶给你喝。然后他就把自己热腾腾的茶递给我,我就特别感动。我觉得那些瞬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这就是茶田里的幼儿园,一个很美的地方。每次上课,我看着小朋友,小朋友的背后就是茶田。



茶的羁绊


我今年4月份回到了中国。现在有一个想法,就是我想去很多地方去建茶田里的幼儿园。在日语里有个词叫“絆”,就是羁绊的绊,就是一种连结。茶是一个有很大魔力的东西,它可以把人与自然、人与人联系起来,不论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无论你是小朋友还是老人,茶可以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连起来。孩子们也应该接受这样一种非常神圣的东西。在和束两个月的实习经历,是一颗茶种种在我的心里。我现在也想去做茶田里的幼儿园,把这些茶种种在更多孩子的心里。


我的计划是在世界各地寻找一百个最美的茶乡,在地设计面向儿童的茶的启蒙教育课程,结合当地特色,拓展一些语言教育,还有自然教育,以及当地的手艺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课程。然后鼓励我们的孩子走进乡野,走出国门,去体会当地的茶文化。


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我希望让每一个茶乡成为孩子心灵的故乡。然后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带着更多的大朋友、小朋友回到那个我很喜欢的地方:和束。我也想遇见更多像和束这样的地方。


日本茶道里,有一个词叫いちごいちえ(一期一会),就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可能你只会见一面或者一瞬间,但你要在那一瞬间里全力以赴,因为那可能就是你人生永恒的一瞬间。

图丨Yoga

责任编辑丨菌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00e9sd4i&width=500&height=375&auto=0
食物启蒙未来

林琪,食物启蒙教育者

锅碗瓢盆

油盐酱醋

林老师的课堂里

孩子们成了大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68ztg6dw&width=500&height=375&auto=0
厨房是最好的自然教育

张新宇,自然教育人

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轴上,

古人是如何应季而食?

东西南北,美食乱象,

古人又如何应地而食?


食话出品,转载请先至后台询问

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食话】是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成员

文艺连萌丨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