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盘点03 ︳2018年度《公共管理学报》盘点

   期刊简介

《公共管理学报》(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管理学季刊,创刊于2003年,是我国公共管理学领域较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之一。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1年版,2014年版)。该刊物2018年复合影响因子为5.673,综合影响因子为3.766。

2018年《公共管理学报》所出版的四期刊物主题分别是贫困治理专题大数据与城市治理现代化专题新常态与治理变革专题中国扶贫与农村治理专题,各专题收录文章目录如下:

第一期

贫困治理专题

第二期

大数据与城市治理现代化专题

第三期

新常态与治理变革专题

第四期

中国扶贫与农村治理专题


以上目录所展示的都是今年公共管理领域的优秀学术文章,限于篇幅,我们仅从每一期中挑选出一篇,与读者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

第一期:贫困治理专题

《脱贫锦标赛:地方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作者信息:王刚(1979-),男,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海洋环境治理。白浩然(1995-),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


摘要:精准扶贫实施以来,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掀起脱贫摘帽热潮,治理成效备受关注。目前,学界关于地方贫困治理的探讨较少将纵向层级政府、横向同级政府纳入研究范围,对贫困治理过程阶段及成效进行学理诠释。本文基于“锦标赛”理论要点,通过“委托代理想象”认知路径建构“脱贫锦标赛”分析框架,对国家拟定的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治理实践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拟定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存在脱贫指标“自我加码”特征,较为普遍的治理偏差致使贫困退出时间延迟。“脱贫锦标赛”是对治理场域现象的学理概括,地方政府围绕脱贫指标开展横向竞争是在刚性制度安排下的理性选择,运作土壤根植于“强监控-强激励”治理情境。脱贫目标去模糊化、多重治理权限的差异化配置、非常设性治理组织架构与地方官员责任锁定共同塑造了贫困治理运作逻辑。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应当通过强化治理监控力度、增强层级信息沟通及调整治理激励内容等途径提升治理质量。

第二期:大数据与城市治理现代化专题

《被围困的社会:国家基层治理中主体互动与服务异化——来自江苏省N市L区12345政府热线的乡村实践经验》


作者信息:雷望红(1991-),女,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治理。


摘要: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正着力构建服务型村级组织,12345政府热线是服务型理念实践的重要体现。以12345 政府热线的乡村实践为例,采用结构分析路径探讨服务型理念下国家-村级组织-农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所带来的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研究表明,在服务型理念下,农民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服务话语保护进行私利化需求的策略表达,政府利用技术治理和行政动员将行政压力转嫁到基层,村干部则通过平衡满意率、表述规范化、保留证据链等手段释放压力、规避责任。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服务理念在实践中被异化,服务型村级组织不仅不能为村民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且破坏了乡村社会公共规则,影响了乡村社会的实质治理,并不断弱化村干部治理的合法性,最终可能引发国家基层治理的风险。因此,服务型村级组织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激发服务诉求,而在于重塑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



第三期:新常态与治理变革专题

《第一书记、公共领导力与村庄集体行动——基于CIRS“百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者信息:舒全峰(1990-),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治理、公共事务治理。苏毅清(1986-),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乡村治理、农业经济、食品安全。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着公共治理危机,大规模选派第一书记驻村能提升村庄的公共治理水平吗?本研究从集体行动理论出发,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利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CIRS)2016 年“百村调查”数据,采用有序 Probit 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法,以农户在灌溉事务中的参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第一书记及其公共领导力对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并基于西南地区SY村的田野个案,探讨了第一书记的公共领导力影响村庄集体行动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书记能够显著地提升村庄集体行动能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融入村庄社会的第一书记具备相对较高的公共领导力,通过在村庄社会重建信任和再造权威,建立起集体行动的基础,继而借助于国家资源的输入,通过资源整合与策略化动员,促成村庄集体行动的达成,提升农村公共治理水平。这一研究首次实证检验了公共领导力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丰富了集体行动理论的内涵;并实证评估了第一书记政策的实践价值,对于缓解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治理危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四期:中国扶贫与农村治理专题

《中国改革四十年的扶贫成就与未来的新挑战》


作者信息:张腾(1991-),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城乡发展;蓝志勇(1955-),通讯作者,男,毕业于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麦克斯韦尔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城市治理、组织学习与创新。 


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成就与政策特点,力图回答新时代扶贫工作向何处去的新问题。研究分析了中国主要贫困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脱贫的成就。研究还通过对扶贫政策文本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扶贫政策体系的特点,即:中央高位协调推动,政策议程优先度高,通过试点进行推广,压力传导与政治动员结合,注重政策韧性和正向激励。研究者在对贫困概念与贫困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扶贫工作的现实情况,提出在 2020 年全面脱贫之后,中国仍面临多维贫困的新命题和转变扶贫观念、实现可持续扶贫的新挑战。消灭绝对贫困只是扶贫攻坚的第一步,要达到可持续扶贫的目标,未来需要重新认识贫困的核心问题,将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等重要概念融入扶贫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方案,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往期推荐:

年度盘点首发︳2018公共管理在《中国社会科学》

年度盘点02︳2018公共管理在《中国行政管理》


本期编辑/青鱼 阿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