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晓方:“上榜”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对话佳作013期

PA团队 公共管理共同体 2022-08-24

编者按

发布绩效评估榜单是第三方评估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日常操作。在实践中,作为一种选择方式,许多项目评估方会选择性地公开绩效优良的评估对象的工作业绩,而对较差部门的评估结果不予以公开。那么,这种选择性公开的行为会对评估对象的响应行为造成怎样的影响?进入榜单的对象与未进入榜单的对象在之后的绩效表现有什么不同?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李晓方老师长期关注电子政务与政府绩效,他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孟庆国教授、王友奎博士合作,根据中国软件测评中心2013-2014年发布的地方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数据,通过断点回归设计实证检验了第三方评估的绩效公开与政府响应之间的关系。本次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李晓方老师对论文内容及延伸话题做进一步解读。


嘉宾简介

李晓方,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讲师。2017年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互联网治理、行政体制改革。


李老师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公共管理共同体平台“对话佳作”栏目的专访,我们接下来将围绕您和孟庆国教授、王友奎博士近期发表于《公共行政评论》的《绩效信息公开与政府响应———基于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第三方评估数据的断点回归分析》(点击阅读论文全文)一文及您个人学术经历展开访谈。

Q1:您的文章选用了与研究问题十分契合的断点回归分析这一研究方法,您能分享一下您在方法选用和断点回归分析这一方法使用上的一些经验吗?

李晓方:

当前关于断点回归应用的要点的技术文献非常多,讲的非常专业和具体。我自身不是统计学出身,所以也不敢去具体的讨论各种技术细节。但从应用和方法学习的角度来看,我个人的看法和学习摸索有几点可以供大家参考。一是个人感觉断点回归多用于“评估式”研究,即当你的研究问题是“某某干预或政策是否会带来行为或效果实质性的变化”时,就可以考虑是否可能应用断点回归了。但究竟是选择断点回归、多重差分分析或者倾向值匹配等其他方法取决于数据的特点以及是否存在明确而具体的“断点”。二是对于断点回归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学习,我个人的学习历程是先学习陈强老师的《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他在教材中提供了stata软件中局部线性回归Rd组件的使用方法。扩展到局部多项式回归、离散、连续数据的断点回归的计算则可以参考Cattaneo, Idrobo and Titiunik (2019, CUP)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教材。教材内容、相应的软件和数据资源都是网上公开的。其对RDD分析中的要点、分析方法、软件实现方式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当然具体写作时,仍然离不开对顶级杂志上应用该方法的研究进行规范性的学习。

Q2:结合本研究,您认为与全面公开相比,绩效信息的选择性公开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李晓方:

第三方评估要发挥作用其影响因素很多。包国宪教授、尚虎平教授、马亮教授、阎波教授等都有非常细致和具体的研究。我的论文仅关注到信息发布方式的差异的影响。应该说它是整个第三方评估中非常细小的一环。第三方评估要发挥作用,要关注到被评价者对评估自身的态度。没有影响的第三方评估无论是全面公开还是选择性公开都不会起到影响。如果被评价者高度关注评估结果,那么绩效信息公开方式的选择可能会造成影响。那么哪种公开方式更好呢?可能跟第三方评估自身的目的有所关联。评估是“奖优”还是“惩劣”?因为只要有评估就会有最后一名,而不管被评价者自身如何努力。第三方评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科层组织之外的实体组织的评估,其发挥作用的机制非常微妙,奖优为主的评价容易引起被评价者的积极反应。从这一意义上看选择性的公开榜单既照顾了参评者的意愿和面子,同时也激发了部分评价对象努力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注意到断点回归结论推广的范围仅局限于断点周围。也就是说论文研究结论也仅对些经过努力会进入优秀榜单的政府产生影响。对于部分长期处于落后甚至倒数的地方政府而言,其是否关注第三方评估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Q3:文章指出研究结论的一般化推广受制于实施者、实施目的和方法的影响,您认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本身与其它领域相比有何特点?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结论的可推广性?李晓方:

文章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说在第三方评估过程中。评估者是谁?为了什么目的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使用,这些背景性要素都会对本文的研究结论的一般化推广造成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与软件测评中心组织的门户网站评估有类似背景的第三方评估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对于其他背景的评估其结论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Q4:当前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实证研究的作用,但有时存在量化方法滥用的情况,您认为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应如何避免陷入方法主义的泥沼呢?

李晓方:

以我的观点来看: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路线的选择不应该是技术导向的而应该是问题导向的。有趣的研究问题辅之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就会产生有价值的研究。要避免陷入方法主义的泥沼,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去思考我们的研究问题本身。而且从概念上讲,我并不认为实证研究等同于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也可以是很好的实证研究。个人感觉更有价值的问题是去讨论和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各种的评价标准的问题。什么是一个有价值的规范分析?如何构建有意义的实证问题?这些是我们这些研究者每天都要进行自我反思的问题。

从功利角度来看,选择怎样的方法路径进行学习,需要对自己研究领域中不同杂志的传统、刊文偏好进行分析。在学术市场中生活,杂志是出口。杂志的导向是学者文章路径选择必须考量的因素。在你研究领域中,杂志对量化和质性文章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哪一类风格的杂志审稿更加规范,周期更短?这个可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和摸索。


Q5:近日“区块链”再度成为热词,您长期致力于互联网治理领域的研究。您认为区块链会改变互联网治理模式吗?区块链如何才能发挥它在互联网治理中的效用最大化呢?

李晓方: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区块链近年来引起的人们很大的关注。个人感觉目前新闻媒体甚至部分学术文献中对区块链影响的分析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将区块链与比特币、以及各种类型的代币相等同。区块链在国内发展的早期,对区块链引入和发展很多都是围绕着这些数字型货币而展开的。应该承认各种数字货币、代币的产生和运行对经济的运行方式产生了许多新的影响。2017年央行等七部门叫停了各类以代币发行为主的金融融资行为。这也提示我们看待区块链对互联网治理模式的影响应该关注到基于区块链的新产品和新运行方式所引发的治理空白。例如比特币、天秤币等出现对主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和金融管理秩序造成的冲击等。近期很多实践从业者开始关注到除代币融资以外的“通证经济”形态,其发生和发展会对治理模式带来怎样的挑战,有待我们去观察。

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将区块链的技术形态等同于以比特币为模板的公有链。国家信息中心的单志广教授曾专门发文区分不同类型的链的形态的影响。这里我想表达的是,在公有链的技术形态中,区块链是去中心性、透明、去信任的,但当区块链技术应用与公共管理之中时,单纯公有链形态其应用场景非常有限,因为去中心、去信任本质上都是与科层制度相冲突的。我们可以强调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但却不能忽略制度本身对技术的选择和型构,芳汀的技术执行框架提示我们对技术影响的分析要置于制度背景下来看,考虑到制度惰性的影响。

至于如何发挥区块链最大效用的问题,个人感觉非常难以回答。我的观点是区块链的应用和推广必须着眼于场景,强调技术特点与场景的契合性。利用区块链去解决现实场景的痛点可能会带来较好的效果。技术应用并不是越先进越好,要考虑到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成本收益的均衡性。所谓的合理性强调的是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带来治理的改进、必要性则强调在促进治理改进的诸多手段中区块链是效率最高的,而均衡则强调区块链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必须是均衡的。我们重视区块链在治理中的作用但也绝不等将其等同于为创新而创新,忽略了创新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归宿。


Q6:李老师我们了解到您在硕士毕业后的一段寻找工作的经历成为了您选择读博的动力。您可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这期间是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以及确定读博是您的“最佳道路”?

李晓方:我最初有读博的想法应该是在研究生的二年级,当时自己的想法不成熟也不坚定。可能跟现在处于这一阶段的许多同学很像:大致是处于一种学习的惯性,觉得自己不应该就这样草草的结束学习生活。自己还有很多书想读,很多想学习的知识没有学习。当时想到毕业之后就投入职场生活,跟许多想学习的东西割裂,就觉得不舍。但矛盾的是自己又觉得一直以来都在校园中生活,除了几个月的短时间实习之外,没有任何实践性经验和认知,这样走入博士研究生活未来会怎么样心里非常没有底气,同时又考虑的家庭、考博的准备等各方面因素,最终决定还是先找工作。当时的想法是工作一方面可以缓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真正了解“社会”,以便让自己更好的做出选择。所谓“寻找工作的过程坚定自己读博的想法”,其实就是在寻找工作的同时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爱好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因为赶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找工作的过程有些心酸,虽然最后也拿到了几个offer。在各个职业的寻找和试探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自己想干和适合干的的事。其中一个简单的插曲,我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印象。当时在某家单位应聘,HR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加班现象?”我当时比较“傻”,就把法律课上学习的关于“劳动合同法关于加班”的内容加以发挥论证。后来这家单位面试完之后单独找到了我。他们告诉我,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都比较符合他们的要求,但是对于“加班”的态度,他们领导有疑虑。他们是一个经常加班的单位,而且很多加班是隐性的,没有加班工资。然后他们就私下里问我到底能不能接受加班。我当时才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自己当时还在为能否找到工作而焦虑,这件事我也就特别在意。当时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领悟到“面试领导”的意图?可能自己比较傻吧。但这样侧面反映了自己性格中对“真”的一面执着和处事中的不够灵活。这件事对我坚定读博影响很大。一路走来,如果说现在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读博要考虑的要素,我觉得有可能有几点值得特别关注。首先是自己性格和爱好。读博是一个“熬心”的过程,它可能并不会带来丰厚的收入。当前高校“非升即走”的政策往往会让刚毕业的青椒陷入家庭、事业的多难之中。所以一定要有兴趣。这是帮助大家渡关克难的法宝。其次是平台。没有实践经验可能会影响博士生涯的起步,但并不决定博士的发展速度。关键是要能选择合适的平台和导师。好的平台和导师会帮助大家成长,弥补自我的诸多不足。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适合读博,而且能够联系到好的导师,那么一定不要犹豫。早读早毕业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占据年龄优势。最后是平衡好家庭等各种关系。读博是要经历相当长一定时间的低收入。当然现在的高校基本上会帮助大家覆盖掉博士期间的各种花费,甚至会有少量结余。但这种收入相对于成年人的家庭责任而言可所谓是杯水车薪。这方面一定要平衡好。

非常感谢李晓方老师能够接受我们的专访,祝您不断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生活开心幸福!

武晗:焦点事件如何触发政策议程?|对话佳作012期

何艳玲:中国城市化中的差序空间|对话佳作011期

小结篇:如何发现好的研究问题|对话佳作010期

本期访谈:李磊,高健,高光涵,张珺,景申榆

本期编辑:张珺

审稿校对:李磊,高健,高光涵,景申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