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调适性联结”: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演变的一个解释
郭劲光,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贫困治理、地方政府治理;王杰,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治理。
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运作轨迹和方向为何会发生演变?为了对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发生演变的原因进行解释,本文从组织治理的视角构建了“调适性联结”的理论框架,并选取中国西部的农发项目案例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基层政府会依据政策目标的调适需要,与执行场域中各参与主体达成不同程度的联结,即“调适性联结”。“调适性联结”机制在基层政策执行中有意设计或被迫变更的实践应用,有着明显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效果,这也正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为何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这一微观机制的运行说明,影响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演变的因素并不仅仅来自锦标赛激励或政治势能,还与政策执行中能动性与结构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关。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在事实层面证实政策执行力的调适必然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一理论预设存在的偏误,在价值层面强调政府治理运行机制的“适变”特征。
3.调适性联结: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
演变的理论分析框架
(1)目标约束:不同政策属性和政策内容的公共政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同或不同阶段的目标约束作用。这种作用既有可能体现由政策属性而延伸出的对基层政府部门财政、人事与制度的硬性约束,也有可能是与执行的具体政策目标相关的软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目标约束既影响着政策目标群体对立情绪的聚集程度和速度,又决定政策执行模式发生变化的概率。例如,当政策执行者受到过强的目标约束时,只能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相应的资源分配到上级政府关心的政策意图和目标期望,而无法在政策执行中表现出政策受众的价值偏好。但问题在于,政策执行的效果是取决于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根据任务环境的相互调适程度。政策执行者若忽视与目标群体的联结,单向控制整个政策执行过程,这就可能会使得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配合度以及对政府的权威认可度不高,而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政策目标的预期实现。为了推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基层部门可能会对政策执行的形态做出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说,目标约束这一维度并不只是对政策执行者的行为方式产生作用,政策执行场域中参与者的互动空间与利益诉求形式,也会受到目标约束的结构性特征影响。
(2)动机维度。动机作为个体与外界环境互动的反映,体现的是以个体行动导向为特定目标实现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动力。这种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动力,只有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求的诱因出现后,才会进一步转换为具体的政策执行动机,最终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也就是说,一旦这些个人(政策执行者、目标群体)对政策缺乏某种权力性、利益性或自我价值等需求时,不可避免地就会导致政策流于形式,政策无法进一步落实。而当这些个人对政策产生政治或经济等某种需求后,公共政策往往会顺利“实施”。这是因为,这些个体的利益需求是否满足,对政策执行的行为动机指向甚至是政策执行效果均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动机是一个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观察相关行动者能动性过程的重要维度。
4.基层政府“调适性联结”的
政策执行过程分析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到,在农民科学种植技术培训、脱贫攻坚指标任务以及市场品牌销售等方面,不同身份的政策执行者、公司、合作社以及农民参与项目的动机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动机”在政策执行者的“诱导”下大多积极且具有可协调性,对政策动员效果具有正向刺激性作用。例如,通过明确对乡镇、村支两委资金补偿的预期,在社员数量、就业与分红方面表现出政策受众的价值偏好,进而为项目的迅速动员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在上述材料中还可以看到,基层政府更愿意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构建地方社会联结网络。这种倾向在政策执行者对项目资金、项目区域进行“自主”划分的方式中得到佐证。值得追问的是,这种政策执行方式,其他项目成员为何可以接受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方面:
5.调适性联结:基层政府政策
执行力演变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