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行业 布局中外: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路
“我认为做文化一定要服务于大战略,大战略也一定要基于文化来探讨,对‘丝绸之路’的基本研究和理解是我们做好相关主题展览的基础。”当问及“如何在在日渐增多的丝路主题博物馆和展览中,向公众讲好丝路故事”时,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馆长这样回答。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上海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研究领域:中国丝绸史;纺织品文物鉴定与保护;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出版多部专著。
丝绸之路始于贸易,是在商品、技术、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共同体。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推进,如何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感受丝路文化、理解国家丝绸之路大战略,成为了很多博物馆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中丝博”)的具体实践为例,呈现他们在国家大战略下做文化阐释的思考。
★ 顺应发展 适时而变 ★
2016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闭馆改造后,中国丝绸博物馆重新开馆。
博物馆外景
中丝博始建于1987年,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最早归属于纺织工业部,算是一个国家倡建、行业众筹建成的博物馆,1999年,中丝博的管辖权由浙江省丝绸公司归划为省文化厅、文物局管理,开始走向专业化、系统化的博物馆运营道路。
2010年以来,在博物馆本身发展需要和国家“丝绸之路”大战略背景之下,中丝博开始发生了很多变化,运营思路也渐趋明晰,很多想法开始落地,从自身定位布局展陈、从行业需要布局科研,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布局未来。
中丝博也从最初的一个中国丝绸行业专题博物馆,发展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具有完整收藏、展示、教育、传承和研究完整体系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
如今中丝博的发展目标很明确:要打造成一个包括丝路之绸收藏展示、纺织品文物科技保护、人类非遗传承、时尚创新四个板块的研究型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要成为国家“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平台、机构;要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成为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行业平台。而近年来博物馆的一系列重大调整和布局也是围绕着博物馆的定位和目标展开。
博物馆平面图
★ 展览阐释国家战略 ★
中丝博从2015年8月开始闭馆提升改造,2016年9月新馆开放后,形成了四大展陈框架:
历史文物:
通过丝绸文物基本展现中国丝绸发展过程与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工艺过程:
以传统蚕桑丝织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
科技保护:
呈现纺织品文物保护与研究是近年新增版块;
现代时尚:
展现中西方的时装艺术。而整个展览提升过程也是中丝博对国家战略的文化阐释过程。
作为基本陈列:升级后的“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展览讲述了中国丝绸如何发展以及怎样传播到世界,以及丝绸是如何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展览背后的文化阐释是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注重中国丝绸与世界的联系,架构跨文化理解的空间,并关注当代;这一展览从文化战略角度来说也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方针。
不同于常规的流线型,这个展览是一种开放式叙事, 展览的内圈和外圈其实是相对独立的叙事逻辑,外圈是按时间顺序讲述,内圈则是补充说明。
展厅掠影
展览呈现的是如何将丝绸制作工艺传承下来,相比于20多年前强调丝绸是传统工艺、民间民俗,现在更强调非遗概念。
赵丰认为,非遗项目不仅要在博物馆中展出文物,还应该包含文化传承的过程。因此,博物馆中的非遗项目会更多去结合文物进行研发,根据文物追溯传统,再利用技术进行复原,做到让文物活起来。中丝博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针对浙江省现有的丝绸蚕桑开发了很多对传统工艺中刺绣、织造、染色三大门类的相关活动,设置了女红传习馆,举办传承非遗的大师班和培养小朋友兴趣的养蚕活动等。
应该说,科技工艺一直是中丝博的核心优势,已在设备配置、标本库和数据库等方面抢了先机,研究团队中既有文史学科,又有理工科,其脆弱丝织品文物的丝蛋白加固技术在前不久发布的“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获奖项目中被评为二等奖。
更多互动表演项目
新建的时装馆用一个独立的三层展馆展示了中国和西方的时装艺术,这一展览是丝路展多方面的延伸,时间上从古到今,空间上从中到外,内容上从丝绸拓展到时尚。很明显,中丝博的时装馆已成为不挂牌的国家时装博物馆。
同时,中丝博在这里还有产业方面的考虑。据了解,浙江省现在面临着丝绸产业不断缩小的问题,中丝博作为行业博物馆承担起了相应作用,转变了思路,逐渐认识到丝绸展示一定要与现在的生活相贴近,所以在博物馆整体框架建构上,新增了时尚版块。
这批藏品也是之前的积淀,机缘下引进了一批欧美丝绸时装,这一基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开设服装专业的院校前来参观学习。同时,中丝博自2011年以来每年做一次时尚回顾展,至今已做了五年,接下来他们希望博物馆能够在时尚界占有一定地位,收藏时尚藏品、引导时尚潮流、启迪时尚人士,与产业的关联更为密切。这一展览布局,无疑也会与观众更为贴近,吸引年轻时尚的群体,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更衣记——中国时装艺术展(1920s—2010s)”
“从田园到城市——四百年的西方时装”
★ 用扎实研究阐释文化 ★
“丝绸之路”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如果研究不扎实,呈现出来的东西就会很空,观众就会肯定会理解不到位。所以博物馆就需要扎实研究历史,并通过展览等手段对其进行诠释,要讲清楚丝绸之路如何开始、如何传播、又是如何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其次还要进一步告诉观众,如何用过去的东西诠释今天的理念,过去与今天的联结在哪里以及丝绸之路未来的走向。
所以,中丝博精心策划了一些临时展览进行补充。如2015年的“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汇集了全国26家文博机构的相关文物,实证丝绸在中国的起源和丝绸之路提供的文明互鉴;今年举办的“锦绣世界:国际丝绸艺术展”就是用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在近一两百年内生产和使用的丝绸,说明丝绸之路为世界带来的美丽变化;今年为G20配套的另一个临展“丝路霓裳:中国丝绸艺术展”则是把丝绸的古老和今天的创新相结合,一直做到现在的时尚。
“锦绣世界——国际丝绸艺术展”共展出197件/套来自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俄罗斯东方博物馆以及我馆馆藏的意大利、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的丝绸精品。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来自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的原藏于法隆寺和正仓院的珍品,每个月只展出4件。该展览展出为期三个月(9月5日至12月5日)。
中丝博非常重视科研,除了在做展览中,更根本的是体现在丝绸研究中。中丝博对丝绸的关注不仅是考古学领域,还结合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从文物分析检测、文物价值认知、文物修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就非遗传承来说,中丝博非常希望能凭借其科研力量,带动社会一起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作用。
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
现在有很多博物馆都有丝路主题的展览,大历史的展陈上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在专题深入上则受到一定的局限。中丝博的优势是有一批从事丝绸研究的学者,同时在策展方面也较有经验。赵丰再次强调,“丝路主题展览必须具有文物整合能力和文物研究能力,我们接下来会将丝绸的概念和内容做得更细。”
★ 服务行业 布局中外 ★
近年来,浙江省对新兴产业和经典产业两手抓,时尚是七大新兴万亿产业之一,而丝绸是十大经典产业的其中一个,中丝博的一项宗旨即跟时尚产业结合,同时让经典产业重焕活力。作为一个专题性、行业性的博物馆,中丝博始终在思考博物馆到底应该为社会做什么。博物馆重视研究,通过展览阐释文化,大胆创新、做好文创,不断提高其在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对展览市场进行定位也是中丝博一直在做的事儿。中丝博分别于2005年在法国尼斯、2006年在捷克布拉格、2007年俄罗斯都举办过相关的丝绸国际联展,十年来形成了系列专题,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展览形式,走进了一带一路沿途十多个国家的博物馆、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等。当然,丝绸是一个很讨巧的题材,它古今结合、动静相宜,也易于使用复制品,申报手续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但这些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无疑体现了中丝博对市场的把握。“不过展览规模还是有限,要真正进入欧美知名博物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赵丰也坦言他们的展览市场目前来看主要是以政府市场为主,还需努力拓展。
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土耳其伊兹密尔举办“丝路之绸——两千年的亚洲东西文化交流展”,图为身穿华服的中土模特以织机为背景
此外,对于如何在今后的展览计划中、尤其是“一带一路”大战略之下,均衡以观众为本和服务大战略,馆里也有较为清晰的规划。首先要用足“丝绸之路”的背景,推出“丝路之绸”的概念,强调丝绸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其次要将展览分门别类,与各个国家进行具体的合作。目前,中丝博还在筹备明年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大展”,希望通过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技术发展,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来讲好丝绸之路的故事。同时,也会做好配套的社教活动,如今年做了四期的“丝路之夜”,已成为很受欢迎的博物馆之夜活动,明年更会精心筹备;再如“丝绸之路”进校园的工作,也会继续开展。此外,中丝博正在筹建丝路之友会,期待关心丝绸之路或是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人们会进一步关注中丝博的工作计划,凝聚更强的人力,帮着一起开拓中丝博的“丝”路。
“丝路之夜——法兰西之夜”活动
下期我们会详细介绍中国丝绸博物馆升级后的常设展及相承的新开展在空间架构方面的尝试,敬请关注!
部分图片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
编辑:City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