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之上看兴替,桃花源外见古今
有鉴于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创立了“源流运动”这一“考古·艺术·设计”交流平台,并举办了“源流·首届高校学生文化遗产创意设计赛”。我们对古物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理解背后深层的文化,并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赛历经开赛、初评、终评、颁奖等环节,由专家评审选出概念设计组、产品设计组一二三等奖共计35件。1月6日,看见桃花源:源流·首届高校学生文化遗产创意设计赛成果展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展。
本次成果展思路遵循了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文章脉络。据策展人王思渝介绍,这一想法来源于一等奖作品《桃花源人App》与《看见》。展览细分为武陵人、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怡然自乐、还家、今是何世、说如此和问津几个板块。在作品的展陈方面也有一些“小心思”,使用布帘遮挡部分展柜,参观者可以管中窥豹,一探桃花源。
帘幕遮挡了部分展柜,观众可以透过“洞口”看展品
参与此次大赛的作品类型丰富,涵盖应用软件、短视频、家居陈设、日常小物、建筑设计、字体设计等,分别对应了“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还家”、“怡然自乐”几个展厅。参赛形式也十分多样,有许多跨地域、跨专业的合作组合。术业有专攻,小编本科的时候也尝试过设计文创产品,因为能力有限仅止步于理念,而此次大赛中参赛者跨专业合作的方式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抢先看几样优秀作品吧!
桃花源人App
此次的概念设计组一等奖桃花源人App是一个类似于电子宠物的软件,但又与之不同——桃花源人“不阿谀以苟合,不献媚以求亲”。这款软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文征明的《桃源问津图》,人物形象则来源于沈周的绘画。桃花源人能够分析使用者的习惯,产生与使用者相关的独特性格,是个非常有趣的软件。
看见
“看见”是一款家具设计作品,在形态上,以佛眼为设计元素,佛眼的形态修长灵动,静坐于佛眼之上,却心怀天下。这是一件非常有禅意的作品,以实木为主材,分为双人与单人款。
“烛龙”台灯
“烛龙”台灯的灵感结合了《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钟山之神烛龙与我国的传统照明方式烛火。整体设计理念为简中有细,即整体平滑简洁,仅对龙爪与烛火部分加以细致刻画。
博山炉加湿器
博山炉燃香之时烟雾袅袅的景象与加湿器喷出的雾气是否如出一辙呢?将两者相结合,就有了这样一件作品。此件作品的外形来自河北满城汉墓的错金博山炉,内在却是具有香薰功能的加湿器,是不是十分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参赛作品都只有效果图及设计说明。而从效果图变为实体展品的过程,是由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刘彦琪老师完成的。文创人不仅要敢想,更要敢做,才算真正完成创新。大赛期间也开展了如羊毛丝绸制作的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吐故纳新”——《导引图》表情包
“吐故纳新”表情包的原型采自马王堆帛书《导引图》中现存的四十四张图像,作品名也来自《导引图》图四题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配字的字体也是根据《导引图》的配字设计的。文物表情包一直深受喜爱,可以在使用微信等聊天软件时使用,古今交融。
绕不开的问题们,怎么走都会碰到
除了获奖作品的展示,本次成果展还有两个有意思的部分:
一是“绕不开的问题”抛出了文创路上躲不掉的问题,并作出回答。诚然,无论是本次大赛,还是已经拥有优秀文创的博物馆,在文创事业的道路上还是会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文创的目的、意义、形式等,看似简单,但要交出“真理性”的答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刘彦琪老师制作还原的玉凤佩牛角梳篦,经过了许多曲折才有了最终的成品
而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展出了一些“失败”的作品。有因为比例计算有误而过小的3D打印模型,也有刘老师制作的不那么满意的作品。开幕式上杭侃院长说:“非经历不知难。”文创产品从理念到做出实物到能够上市销售,经历了非常多得困难。但“不知难”,则更不知如何解难。此次创意设计赛是北大的一个尝试,是高校学生的一个尝试,也是文博行业的一个尝试。
策展团队合影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7年1月7日——2017年3月10日
展览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部分图片来自源流运动公众号
编辑:洪小宝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