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牌——英国国家传媒博物馆的实践
英国国家传媒博物馆部分标识牌设计
最初,该项目仅是计划改善入口处的观众引导标识,希望借此更有效地将观众分流至售票点、信息台、博物馆商店等不同区域,并引导观众排队(特别是在假日客流量高峰期时段)。但经过前期调研,设计团队发现,不仅是门厅处,博物馆内外所有标识都存在导航方面的问题。
国家传媒博物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一家溜冰场改建而成,仓库般的楼层与夹层格局本就让人混乱,加之入口处的设计容易让人迷路,使之缺少博物馆应有的氛围,会让一些急于参观某主题展的观众一进门便感到失望。观众时刻冒着迷路的风险参观,不时发现自己不小心走进了逃生通道,或已经错过了展品和活动,或根本无法找到目的地。伦敦Carter Wong设计公司接手这一项目后,尝试通过一套统一的标识牌体系,系统化解决博物馆信息问询、路线流通和宣传方面的问题。
新标识牌体系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电影拍摄的场记板。这一媒介不仅与国家传媒博物馆的展览内容相契合,而且场记板上的V型线状设计可被成功地转化为用于指引方向的箭头。
V型箭头标识牌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悬挂于墙体,独立立于地面,还能用于在巨大玻璃面上制成连贯的指引符号——这点对于全玻璃建筑的博物馆观众指引尤为有效。博物馆的后门连接一个偏僻、狭窄的停车场,这种重复的箭头符号能帮助自驾观众从后门顺利进入博物馆。
博物馆入口大厅是大多数观众参观的起点。Carter Wong设计公司与负责该馆新售票点、信息台、销售区的内部设计公司NRN密切合作,对入口大厅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团队假设自己是首次参观的普通观众,他们很快发现大厅处没有集中关注点,这就导致到达此处的观众因无明确指引而向各个方向分散。因此,设计团队将入口正对面的大片空白墙壁定位成焦点,因为这面高度约达3米的墙面从不同方向均清晰可见,在高峰时段,这面墙的聚焦作用尤为明显。箭头符号又一次发挥作用,通过在箭头形标识牌上用不同字体简洁明了地写明购票处、咖啡厅、Imax电影院、娱乐/休息室、展厅等主要目的地,观众可在进入博物馆的瞬间就了解自己下一步的方向。每个标识牌上突出显示的是目的地所在楼层的数字序号。
有趣的是,在对原有标识牌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很多信号都表明洗手间的标识还不够明显:很多人,特别是带有孩子的家长在进入博物馆后找寻的第一方位便是洗手间,他们需要在参观前使用;由于之前标识系统的缺陷,大厅工作人员反映,很多时侯他们都在忙于回答观众关于卫生间方位的问题。另外,博物馆洗手间原有的残障人士标识还未根据最新的通用设计进行更新:新标识中的轮椅乘坐者双手姿势发生了变化,看起来更有生机活力——这些变化看似细微,却意义重大。这个小例子也在说明,项目越大,需要对细节投入的关注也越多。
另外一套新引入的标识牌是为了解决博物馆夜间活动的导航问题——使博物馆的3间电影室在闭馆后依然保持客流。博物馆餐厅在下午6点打烊,所以设计团队新设计了一套标识牌,说明餐厅营业结束时间,并将有餐饮需求的顾客指引至电影院的茶点吧中。标志牌同样使用箭头模式,但却可独立放置,通过底座安装的4个脚轮,工作人员可轻松地将其推至需要的位置。
博物馆所有新标识牌都由Bolton标识公司为劳斯莱斯工业园区研发的熔炼釉质金属制成。馆内外需常年使用这些标识牌,所以其坚固耐用性非常重要。在视觉效果上,这些标识牌光泽度高,颜色鲜艳,图像明快,并且为各楼层设计了独特的颜色进行区分。
博物馆战略协调员Dean Loughran评论说:“Carter Wong设计公司成功地为博物馆设计了一套连贯的标识导航系统,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最重要的是真的非常实用。”
Clio Karageorghis(建筑标识设计师,曾负责巴黎奥赛博物馆及卢浮宫标识牌设计)称,通过文字、图像等标识语言,标识系统阐明了建筑的内容、功能及路线。在导航方面,博物馆标识的功能与机场、医院等类似,但与建筑布局设计一样,标识也在表达博物馆侧重的展览和目标。在标识牌的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考虑展厅面积与层高、出入口环境、照明系统等环境因素,标识牌必须在合适的时间安置在合适的地点,其字体、颜色、风格、材料等也要能反映博物馆的形象和特色。标识牌设计师需对建筑本身,博物馆展览、馆藏与活动等有清楚的认识,另还需具备大量的常识。现今,虽然诸多新媒体平台已分担了博物馆标识导航工作:观众可下载语音导览、虚拟现实程序等,但新技术的应用却同样以实地标识系统为基础。
本文转载自湖南省博物馆
编译:李慧君
编辑:木子
相关链接:
标识牌还可以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