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要如何看待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排行榜?

2017-01-15 人人都爱看排名 弘博网


导语

人们喜欢看排名,这是有传播学和心理学依据的。排名提供了简化的比较方案,且能够带来多样的心理满足,内容是固定且可预知的,可以暂时不考虑逻辑关联,不需要思考判断,是最容易传播和被接收的信息。


近期,看到了几份关于博物馆的排行榜,也看到了不同人对排行的不同反应,觉得有点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


2016年年末 “2016互联网+博物馆TOP100榜单”的发布引起了馆内不同部门同事们的热议,后来又陆续见了“蚂蜂窝·2017中国大陆十大最受欢迎博物馆”、“2016年度中国创新博物馆”等机构评选榜单,还有为数众多的“……眼中的十大博物馆”等等。关于博物馆盘点类的文章就更是数不胜数了(盘点与排名还是有区别的,本文重点探讨的是排名、排行榜之类基于数据、算法形成的有明显先后次序的信息)。


排 名

在心理机制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攀比心态,不仅带来个体和群体的认同感,对围观者而言都有一种心理满足。而且无论结果满足与否,都会产生下一阶段的心理反应即激励。


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类信息的分众传播往往都能很及时送达到榜单利益相关方那里。据我观察,信息接受者都会关心榜单发布机构及评选标准及数据;当然更关心的是自己所在的博物馆在榜单中居于什么位置,其对榜单的信任程度、喜爱程度都会较大程度受是否上榜这一客观现实的影响。不做过多的理论探讨,接下来就以自身的感受和思考来谈谈,博物馆在面对一个排行榜时能获取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不要习惯性地给出态度


面对一个机构发布的榜单,首先不要习惯性地肯定或否定。我写这篇文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基于自身经历的一个反思。当我第一眼看到“蚂蜂窝·2017中国大陆十大最受欢迎博物馆”时,我连文章都没看完,就本能地否定了它,因为无法接受评价标准是什么“游记提及率”,我就直接定性为“不是通过科学方法科学计算出来的,一笑了之就好了”。



但后来,在与弘博网某位编辑聊天中无意间谈及此事,他的一些分析让我重新思考了这些问题。首先,我反思了自己懒于思考、盲目自大的问题;然后,我对社会机构所谓“非专业”榜单有了新的看法。


此前,我总是很在乎发布机构的权威性和判断标准,看似以一种“批判”地眼光面对榜单,但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前置地不信任呢?什么是权威可信任的呢?我们行业内以专业尺度来评判的价值就会大一点吗?谁知道那个时候我会不会又认为这么多的利益相关、这么多的感情因素,会影响榜单的客观性呢?


还是拿“蚂蜂窝·2017中国大陆十大最受欢迎博物馆”来说,为什么我在还没有思考到其实这可以是对一类群体(自由行的驴友)的博物馆体验调查这一步就先自己关上了思考的大门呢?这种偏见和自大会让我错过很多有效的信息。为何我不去进一步了解好评率和游记提及率都是什么样的指标?不找出所在博物馆或关心的博物馆在游记中是如何被提及的?有哪些评论是值得关注并反馈到现实中的?


放平心态 明确价值


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自己所在或所关心的博物馆是否上榜、排名情况如何这也是优先关注的问题,比如我每次看到榜单时都会去寻找自己所在的博物馆是否上榜。人都是通过别人才能认识自己,就像一位年轻作家说过,她去相亲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还有一方面是通过相亲对象了解自己在介绍人眼中的形象,不断认识自己。


排名可以帮助围观者快速了解某类事物在某个领域的情况,是一种简化的比较方案,也能为筛选提供方便;对于主体而言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方式,个人或所属的群体组织能通过排名了解自身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情况,也会提高认同感,排名高的就会受到更多认同;同时,不论排名高低,都会有一种心理激励,因为比较中更容易激发人的竞争意识。


当然,不论利益相关在榜单上情况如何,接下来还是应当放平心态,以便进一步分析提取榜单中的有效信息和排名的价值,也就是要进一步思考排行发布机构和评选标准等情况。每个发布机构有自身立场、动机及擅长领域,它又是采用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和数据呢,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地方。


比如“2016互联网+博物馆TOP100榜单”是由《互联网周刊》与eNet研究院联合发布,其中三项参数分别为:iBrand是网络社会影响力, iSite是自身互联网建设能力,iPower是行业地位,虽然目前仍未发布统计与计算方法,但这可以看做互联网界对博物馆互联网建设的评比。


第三方的立场决定了榜单有一定的价值,那我们就不能因为与自己心中的排行情况不符去质疑这样的排行无意义。世界的运转本就有自己的规律,你所见的完全有可能与真相相去甚远,你感受到的或许是沉默的大多数意见表达的真空地带,毕竟你不能用“存在主义”来填补认知所不及的地方。

观照自身


明确了排行的价值、意义之后,我们应汲取一些能滋养自身的养分。有哪些是可以自身参照的,哪些可以推及实践,这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再熟悉的问题、再擅长的领域,换个角度都会看到新的风景。思考的乐趣,不就是不断“老题新谈”,发掘出了新的角度或者对边界做出拓展吗? 


比如“蚂蜂窝·2017中国大陆十大最受欢迎博物馆”提供的榜单前十名与行业内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馆出入较大,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呢?蚂蜂窝是自由行服务平台,其受众多是爱好自由行的用户,这部分群体以年轻人占多数,他们热衷于分享旅游攻略和旅行游记。


榜单按照好评率排名,这是爱好自由行的群体对博物馆的观察,是不是能反映出博物馆公共服务方面的一些情况呢;榜单中“游记提及数量”似乎可以与博物馆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分布结合起来考虑,毕竟自由行都是游览一地不止一处旅游资源,所以我们应该能推测这些上榜的馆在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中还是有较为独特的地位,才会在旅游者游记中被提及;还有一项“博物馆”主要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这是驴友眼中对博物馆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那完全可以用来检验这与博物馆向外推广的官方形象是否相符,在品牌建设与形象树立方面有没有富有启发的地方?文创会不会多一些思路?


以上是我对自己习惯性否定这类排名的反思。


作者:人人都爱看排名

编辑:City


相关链接:

弘博头条 | 2016“博物馆+互联网 ”TOP100花落谁家?


欢迎投稿:发送邮件至news@hongbowang.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