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丝路瑰宝”来到了波罗的海

2017-01-20 任杰 弘博网


波罗的海地区与中国腹地自古通过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这片土地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区域。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访问了“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拉脱维亚并出席了“16+1”领导人会晤。为配合李总理访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办的“丝路瑰宝”展于2016年10月21日至2017年1月8日在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之里加美术馆成功举办。


该展览于2017年1月20日延展至“波罗的海三国”中的另一国——立陶宛展出。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展览场地为位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应用艺术设计博物馆(立陶宛艺术博物馆下辖)。

维尔纽斯城


从Bekesh山顶俯瞰维尔纽斯城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曾写下文章——《维尔纽斯——多民族融合的奇妙之城》。维尔纽斯至今保留着一座奇特城市的韵味,与其他波罗的海地区的首都比起来,维尔纽斯显得独具特色,这座城市没有德国或者斯堪的纳维亚的特点,反而有布拉格或罗马的风格。在阿尔卑斯山脉北部和欧洲最东部,维尔纽斯是最大的具有巴洛克式风格的城市。这座城市中可以寻到几乎所有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如圣安妮教堂(St. Anne and Bernardine Church Ensemble),新古典主义元素如城堡街24号楼“Narutis”宾馆(16世纪建成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重建过程中被赋予了新古典式的元素)。



圣安妮教堂


“波罗的海三国”的其他两个首都——里加与塔林,都是被西方征服后成立的殖民地城市,而维尔纽斯是由当地人建立,是君主的城市、宗教和科学的中心。同时,维尔纽斯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边境城市,先后处于立陶宛大公国的西部、立陶宛波兰联邦东部,直到如今它还是处于立陶宛共和国的东部,距离白俄罗斯边境只有30公里。维尔纽斯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链接多元文化的桥梁作用。


14世纪格迪米纳斯(Gediminas)立陶宛大公在这里成立了立陶宛大公国的中心。关于维尔纽斯的成立有一个传说:格迪米纳斯立陶宛大公从特拉凯的首都到涅里斯河与维尔尼亚河的河谷来打猎,在追击野牛的时候迷路了,在城堡山下的小树林中休息。入睡之后,他梦见一匹大狼在山岗上向一千只狼嗥叫。一位异教神职人员为他解梦,告诉他要在做梦的地方修筑一个城堡并成立一座城市,建成的城市会如同一只钢筋铁骨的狼一样不可征服,对千只狼嗥叫则意味着这座城市会名扬天下。大公按照这种说法一一照做,还以附近一条名为维尔尼亚(Vilnia)的小河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新成立的首都。



头狼是维尔纽斯城市的象征(图为纪念币)


从古建筑到博物馆:维尔纽斯城堡建筑群

维尔纽斯城堡建筑群平面图

(1.大公宫殿 2.下城 3.立陶宛大教堂 4.前主教居所 5.钟楼 6.教堂牧师居所 7.教堂建筑 8.下城西北门 9.新军火库 10.17世纪下半叶铸币厂所在地 11.原拉齐维乌家庄园 12.城堡看守住宅 13.圣安妮教堂 14.19世纪马厩 15.老军火库建筑 16.20世纪上半叶建筑 17.上城堡和哥特式建筑 18.18世纪末建筑 19.城堡大门 20.立陶宛最高法院 21.皇家水磨 )



城堡建筑群模型(左侧白色建筑为应用艺术设计博物馆)


上城堡与维尔纽斯城堡博物馆



上城堡就在城堡山上(也称格迪米纳斯大公山),见证了维尔纽斯的早期历史。格迪米纳斯大公把原来设在特拉凯的首都迁至维尔纽斯后,于1323年修筑了上城堡。1419年火灾之后,维陶塔斯大公重建并加固了上城堡,使得城墙十分坚固,曾在敌人进攻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城堡一直保留到1655年,但在立陶宛与俄罗斯的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再也没有重建。19世纪初,俄罗斯沙皇把格迪米纳斯山变成坚固的根据地之一,城堡只有西边塔楼保留了下来。


上城堡西边塔楼一般称为格迪米纳斯塔楼,是以石头为地基用红砖砌墙的八角形哥特式建筑。现在这里是维尔纽斯城堡博物馆,是著名地标建筑之一(时值雪季,通往塔楼之路已封闭)。时隔150年后,立陶宛的三色国旗再次飘扬在塔楼之上。


位于迪格米纳斯塔楼边的防御围墙遗迹屹立不倒,南边约有10米、北边约有22米,南边的塔楼与北门的底部保留了下来。



迪格米纳斯塔楼与防御围墙


下城堡与大公宫殿



城堡山下面的宫殿就是立陶宛大公的公馆,16世纪这是一座有4个侧楼和阁楼的意大利式宫殿建筑,环绕着约2500平方米的院落,还有一座长廊连接着宫殿和维尔纽斯大教堂,大公常常穿过这条长廊去做弥撒。在1655年至1661年的立陶宛俄罗斯战争中,这座宫殿被破坏,并于19世纪被拆毁。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后,政府提议重建了城堡,尽管这个提案在社会上引起诸多辩论,最终还是于2002-2009年重建完成。



格迪米纳斯大公宫殿



雪中的维尔纽斯大教堂


现在的大公宫殿保留了部分15世纪的建筑,包括城堡看守的住宅、圣安妮和圣白芭蕾教堂的地基、老军火库和新军火库。



大公宫殿中保留的地基遗址



大公宫殿复原陈列


老军火库(Arsenalo街13号楼)


——应用艺术设计博物馆


老军火库从16世纪文献中开始出现,是存放武器的地点。双拱风格的文艺复兴式建筑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修筑。在17世纪内战和立陶宛俄罗斯战争时期建筑遭到破坏,于1780年重建,但在二战时期又被烧毁。建筑家Evaldas Purlys于1986年将其修复。自1987年后,这里成为应用艺术设计博物馆。由汇集了古代中国丝路沿线文物精品的“丝路瑰宝”展即将在此举办。



应用艺术设计博物馆(原老军火库)




应用艺术设计博物馆(原老军火库)建筑与展览


新军火库(Arsenalo街1号楼)


——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在14世纪这里只有下城堡的防御围墙。18世纪维尔纽斯市长Mykolas Kazimieras Oginskis在以前建筑基础上修筑了一座宫殿,建筑家克纳科夫斯赋予了新军火库新古典主义式建筑的特点。19世纪,新军火库曾设有兵营。1958-1965年该建筑被修复。如今这里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向人们展示这个国家的悠久历史。2003年在门前架设了明道加斯立陶宛国王的雕像。



立陶宛国家博物馆(原新军火库)



立陶宛国家博物馆和明道加斯像,可见背后城堡山上的塔楼


“丝路瑰宝”展汇集了来自河南博物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的文物精品一百余件,即将向维尔纽斯人民展现中国古代丝路沿线的精美艺术和灿烂文化。展览将于2017年1月20日在立陶宛应用艺术设计博物馆开幕。


注:部分内容参考Tomas Venclova “Vilnius. Vadovas po miesta”.


作者及摄影:任杰

编辑:木子


相关链接:

“动物演奏的华美乐章”——巴黎十四区的展览没那么简单

“大区的梦想”如何实现——探寻卢浮宫朗斯新馆的“时间之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